关于宝宝作为人的更多思考

人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身体的发展是如此,人格和构建关系的能力的发展也是如此。任何阶段都不能被跳过,任何阶段的受损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健康就是成熟,与年龄相对的成熟。如果不考虑某些不幸患病的情况,那身体的发展显然也是如此。而在心理层面,健康和成熟根本就是一回事。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情感发展过程中没有阻滞和变形,那就是健康的。

如果我上面说的没错,那这意味着妈妈和爸爸对婴儿的所有照顾不仅能给他们和婴儿带来快乐,而且是绝对必要的。没有这些照顾,孩子就不能成长为一个健康且有价值的成年人。

在身体层面,父母可能会犯错,甚至可能会养出患佝偻病的孩子,但情况也不可能比罗圈腿更糟糕了。但是在心理层面,如果孩子被剥夺了某些普通但必要的东西,比如亲密接触,那他的情感发展必然会受到困扰,这会体现在孩子长大后的一些人格缺陷上。反过来说,随着孩子不断成长和完成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的复杂的内在发展,当他最终获得了构建关系的能力时,父母就能知道他们的悉心照料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有意义,因为这意味着只要我们是大体上成熟或健康的成年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认识到,有人给我们的生命提供了良好的开始。我想要描述的,正是这个良好的开始——照料婴儿的准则。

一个人的发展并不是从5岁、2岁或6个月大才开始,而是从他出生的时候就在发展了——如果你愿意这么想的话,他甚至从出生前就开始发展了;每一个婴儿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人,他们需要被人了解。没人能像婴儿的妈妈那么了解婴儿了。

上面这两句话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但是该如何做呢?心理学可以告诉一个人如何做一个妈妈或爸爸吗?我觉得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先研究妈妈和爸爸们自然而然去做的事情,然后再去向他们展示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这样他们就会更加坚定。

我先举例说明一下。

第一个例子是一个女孩的妈妈。当她想要把小女孩抱起来的时候,她会怎么做呢?她会抓住孩子的脚,把孩子从婴儿床里拉出来,然后再抱吗?她会一只手拿烟,另一只手抓起孩子吗?她不会,她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我觉得她会首先用某种方式提示婴儿自己即将靠近,然后她会先把双手环抱在孩子周围,然后再移动孩子;事实上,她在把宝宝抬起来之前,会先取得宝宝的配合;然后她把宝宝从一个地方抬到另一个地方,从婴儿床抱到自己的肩膀。之后她会让宝宝的头依偎在自己的脖子处,从而让宝宝开始感受到妈妈是一个人。

接着是一个男孩的妈妈。她是如何给宝宝洗澡的呢?她是直接把宝宝放在洗衣机里,然后按下清洗按钮吗?绝对不是。她知道洗澡时间对宝宝和自己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时间。她要享受这个时间。她会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用手肘测试水温;在宝宝因为身上涂了沐浴露而滑溜溜的时候,不让宝宝从手中滑下去。但最重要的是,她享受其中,她容许洗澡时间丰富这个发展中的关系,也就是她和宝宝之间的亲密关系。

为什么她这么费尽心思呢?难道我们不能简单、客观地说是因为爱吗?是因为妈妈内在发展出的母性,她因爱而发展出的对宝宝的深刻的理解吗?

让我们回到把宝宝抱起来这个问题上。难道妈妈不是没有经过刻意思考,就分阶段来完成了这件事吗?通过以下阶段,她让宝宝能接受被抱起来这件事情:

(1)给宝宝预先提示;

(2)取得宝宝的配合;

(3)环抱住宝宝;

(4)出于某种宝宝可以理解的、简单的原因,把宝宝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

妈妈还会避免用冰凉的手触碰宝宝,也尽量避免在给宝宝别上围嘴时戳到宝宝。

妈妈不会把宝宝卷入自己所有的个人体验和情感中。有时宝宝一直大叫,叫到让妈妈觉得自己在被谋杀,但她仍然用同样的关爱抱起宝宝,没有要复仇的意思——或者至少没有很多。妈妈会避免让宝宝成为她自己的冲动的受害者。妈妈照顾婴儿如同医生治疗病患一样,都是对个人可靠性的检验。

对妈妈来说,今天可能恰恰是诸事不顺的一天:洗衣清单还没做好,洗衣工就打电话过来了;有人在按前门的门铃,又有人来了后门。但妈妈会在自己恢复平静之后再开始照顾宝宝,她会用一贯的温柔技巧来对待宝宝,而妈妈温柔的技巧已经成为宝宝对妈妈的认知的重要一部分。妈妈的技巧是非常个人化的,宝宝会寻找并认可这种技巧,正如寻找并认可妈妈的嘴巴、眼睛、面色和气味一样。妈妈一次又一次地处理好自己个人生活中的焦虑或兴奋的情绪,为宝宝保留属于宝宝的温柔。这给人类婴儿对两人关系这一复杂事物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我们可以说,妈妈会根据宝宝可以理解的内容来调整自己,主动适应宝宝的需求。这种主动的适应正是婴儿情感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而妈妈尤其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会适应宝宝的需求,这时宝宝只能理解最简单的情形。

我必须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妈妈会费尽心思照顾宝宝,妈妈所花费的心思是我这些简单描述远远不能覆盖的。我之所以一定要解释,原因之一是有些人真心认为前六个月里面妈妈是不重要的,并且大肆宣扬这样的观点。他们说,照顾宝宝的前六个月中重要的只有技巧,而医护人员或是保姆也能掌握好技巧。

从我的角度来说,我相信人们一定会被人教育或者在书中读到“照料自己的宝宝完全是个人化的事情,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比妈妈自己做得更好”。尽管科学家们也在研究这个问题,他们一如往常要寻求证据才能相信这个观点,但妈妈还是最好坚持这个观点:宝宝一开始就需要自己。我要补充说明一下,这个观点不是基于我与妈妈们聊天得来的,也不是基于猜测或纯粹的直觉,它是我经过长期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妈妈会费尽心思照顾宝宝,是因为她觉得,如果人类宝宝要发展得顺利且丰盈,从一开始就要有个人化的照料,最好是由那个孕育他的人来照料他,因为这个人内在有着对宝宝深入的兴趣,能够容许宝宝有自己的观点,喜欢让自己成为宝宝的全世界(我认为这样的想法是正确的)。

这并不意味着几周大的宝宝就能像6个月或1岁大的宝宝那样了解妈妈。在最初的几天里,宝宝只能认知到妈妈照料自己的模式和技巧,也能认知到**的细节、妈妈耳朵的形状、妈妈微笑的样子、妈妈呼吸的温度和气味。婴儿很早就可能在某些特殊时刻有了某种关于妈妈的整体性的想法。除了婴儿所能感知到的东西之外,他还需要妈妈一直在那里,因为只有作为一个整体和一个成熟的人类,妈妈才能有照顾宝宝这项任务所需要的爱和品质。

我曾经大胆做出这样的论述,“没有一个婴儿这回事”——意思是如果你想要形容一个婴儿,你会发现你在形容的是一个婴儿和另一个人。一个婴儿不能独立存在,而一定是一段关系的一部分。

妈妈也一定要被考虑其中。如果妈妈与婴儿的关系中断了,那妈妈就失去了一些不可复得的东西。有人会把宝宝从妈妈身边带走,几周后再把宝宝交回给妈妈,期待妈妈继续像之前一样照顾宝宝,最好“无缝连接”。这种想法表现出了对妈妈角色的理解不足。

接下来,我要尝试给宝宝对妈妈的需要进行分类。

首先我想说的是,妈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被宝宝所需要。宝宝一定要能够倾听到妈妈的呼吸,触摸到妈妈的皮肤,感受到妈妈的温度。这一点至关重要。宝宝一定要能够全面感受到妈妈鲜活的身体。如果没有妈妈的在场,哪怕最娴熟的照料技巧也是浪费。医生也是同样的。村里的全科医生的价值主要在于他活着,他在那里,是人们可以获得的。人们知道他的车牌号,能够从他的后背认出他。成为一个医生需要多年的学习,这些学习可能要花费掉一个父亲所有的资产,但最终,重要的不是医生的学习和技能,而是村民们知道他是活着的、可得的。医生的物理存在满足了一种情感需求。妈妈也是如此,而且更甚于此。

心理和生理的照料如此就汇合在了一起。战争期间,我曾与一群人讨论欧洲受到战争影响的孩子们的未来。他们询问我,从心理层面来说,战后最需要为孩子们做些什么?我当时的回答是:“给他们食物。”有人说:“我们不是说生理层面,而是说心理层面。”我仍然觉得在恰当的时候给孩子食物是对心理需求的满足。在最为基础的层面上,爱是通过生理方面的满足来表达的。

当然,如果生理上的照料就是给孩子打疫苗,那这与心理毫无关系。宝宝不会明白你对于社区里天花肆虐的担忧——尽管医生用针扎破他皮肤一定会让他大哭。但如果生理上的照料意味着在恰当的时间给予宝宝恰当温度、恰当种类的食物(我是指从宝宝角度来说恰当的),那么这就也是心理层面的照料了。我认为这个规则很有用。只要是宝宝能够理解并认可的照料方式,哪怕它看起来只事关生理层面,那它也能同时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求。

在这第一种类别中,妈妈的鲜活存在和对宝宝的生理照料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和情感环境,对于宝宝的早期情感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宝宝需要妈妈向他呈现这个世界。宝宝通过这个照料他的人的技巧而了解外在现实,了解他周遭的世界。认识外在世界是人一生的挑战,但对于刚来到这世界不久的宝宝来说,他们尤其需要帮助。我之所以需要对此做出解释,是因为很多妈妈可能从来没有这样考虑过婴儿喂哺,医生和护士当然也不会考虑喂哺行为的这个层面。下面是我的解释。

想象一个还没有被喂哺过的宝宝。他饿了,他想要吃些什么。出于自身需要,宝宝想要创造出某种让自己满足的源头,但因为没有经验,宝宝不知道要期待些什么。如果妈妈此刻把**放在了宝宝期待的地方,而且给了宝宝充足的时间让他用嘴巴和双手去感受,或许还有嗅觉的感受,那宝宝就“创造出”这个可以被发现的东西。宝宝最终会获得这样的幻想:这个真正的**正是自己的需要、贪婪和爱的原始冲动所创造出来的。视觉、嗅觉和味觉在宝宝大脑某处存储,不久之后,宝宝可能会创造出如妈妈**一样的东西。在宝宝断奶前,他可能有一千次的机会,就像这样被妈妈引导着了解这种外部现实。这一千次中,宝宝的感受都是他创造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东西在自己需要时就在那里。而这让宝宝产生了一种信念:世界会包含他想要的、需要的东西。结果就是宝宝会希望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之间、内在原始创造性和所有人所共享的世界之间存在某种实时的关系。

因此,成功的喂哺是宝宝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样地,宝宝需要妈妈接受他的排泄物,这一点我不在此展开。宝宝需要妈妈接受通过排泄的方式来表达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宝宝能有意识地做出贡献之前以及在宝宝能够(可能在三四岁或者6个月大的时候)出于愧疚感而想要补偿妈妈之前就已经非常热烈;也就是说,这种通过排泄来表达的关系要早于婴儿为自己的贪婪攻击做出补偿。

最后,宝宝需要妈妈的第三种方式,是宝宝需要妈妈自己,而不是一个优秀的护理团队。在前面的章节里,我提到过妈妈让宝宝幻想破灭的职责。当妈妈给了宝宝世界可以经由需求和想象来创造的幻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留给哲学家们),当妈妈建立了宝宝对人和物的基础的信念(我称之为发展),妈妈就必须要带着孩子走过幻想破灭的过程,这是更广义的断奶。孩子能得到的最接近现实的东西是,成年人使现实的要求可以忍受,直到宝宝可以承受最终幻想全面破灭,并把创造性发展成了可以做出实际贡献的成熟技能。

于我而言,“监牢的阴影”似乎是诗人对于幻想破灭这一过程及其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描述。渐渐地,妈妈让孩子接受了:尽管世界能够提供某些他需要或者想要的东西,因而这个东西可以被创造出来,但世界不会自动地提供这些东西,也不会在他的情绪升起或者感受到自己的愿望时,就瞬间提供这些东西。

你有注意到我是如何逐渐把“需求”这个概念切换到“愿望”或“欲望”吗?这个变化表明孩子在逐渐成长,在逐渐接受外在现实,而他的本能冲动也随之削弱了。

妈妈暂时不辞辛苦地照顾宝宝,她甚至一开始对宝宝随叫随到。但最终,当环境不得不改变时,孩子能够摆脱这种最早期的依赖并接受两种视角的共存——妈妈的和孩子的。但妈妈如果最初没有做到被孩子当成全世界,那她就无从剥夺孩子对自己的这种依赖(断奶、幻想破灭)。

我并不是想说如果妈妈在用母乳喂哺孩子时遇到困难,那宝宝的整个人生就毁了。当然,有了恰当技巧的辅助,就算是奶瓶喂养,宝宝也能茁壮成长。母乳有问题的妈妈在奶瓶喂哺的过程中也几乎可以满足宝宝所需要的一切,但原则依然不变——宝宝最初的情感发展只能建立在与一个人的关系的基础上,而理想情况下,这个人就是妈妈。还有谁既能够感知宝宝的需求,又能够相应地满足宝宝的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