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10 如何做好生产成本控制

生产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制定生产成本限额,把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进行比较以发现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并纠正不利差异的过程。生产成本控制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产品的研究设计和技术经济分析,努力在最低的成本水平上达到设计质量要求;

第二部分就是产品成本形成的过程,要求企业以低成本完成生产计划。

一、做好生产成本的核算工作

对许多企业来说,在生产成本控制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也许就是生产成本的核算工作。因为大多数的企业都将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了产品的设计、生产与销售上。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准确地计算出每件产品的成本来决定产品的价格,这比依靠感觉来定价更有获胜的把握。除此以外,不断发生的通货膨胀也要求经常核算成本,不少企业的倒闭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根据新的费用计算产品成本。

首先,在计算生产部门的成本时,要将生产成本分为原料成本、人工成本、间接成本。

特别提醒

之所以将生产部门的成本分成三大类是因为:

·可以方便会计记账和计算生产部门的成本;

·把成本分成员工、原料、管理各部分之后,管理阶层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以不同的方法调整总生产成本。

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所有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员工(组合、生产、包装等等)都应归作生产员工成本,所有派上用场的员工、原料及管理人员的工资都应算作生产部门的成本。但是生产部门的主管则不同,因为他隶属于最高管理阶层,所以他的工资应算作管理部门的成本。

所有在生产过程中用到的原料和中间产品都应该算作生产部门的原料成本。原料、燃料、能源动力以及维护、保养机器设备(这些机器设备必须和生产或加工处理有关)等费用都应算作生产成本。生产部门所有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人员,比如秘书或文书职员等,也必须包括在内。

而没有参与生产过程,却由生产部门聘用的员工或专门职业人士,他们的成本应算作“间接成本”,间接成本还包括所有在生产部门中使用的办公用具、设备、水电、燃气、电话费,还有生产过程中所有的交通工具或作业工具折旧费用等。

其次,把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区分开来,在计算时就可以确定出在生产某种产品时花了多少费用,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成本计算法。

特别提醒

成本核算的好处有很多,主要包括:

·认识最有可能获利的产品或服务是哪些;

·暴露出浪费或损失在何处;

·提供节约的基础;

·对定价(尽管从长远来看,是市场决定价格)提供有用的信息;

·能使企业用一种系统的方法计算出预算的“费用”部分。

二、生产成本控制的基本程序

1.制定成本标准

成本计划中的指标都比较综合,不能满足具体控制的要求,企业需要采用下列方法制定具体的标准:

(1)指标分解。企业可以把指标在各级别的单位之间层层分解,以便于明确成本管理的范围和责任,具体可以按照产品品种和工序进行分解。

(2)制定预算。企业可以从实际出发,自上而下制定预算,如根据季度的生产销售计划制定各月份费用预算。

(3)制定定额。企业可以制定定额并按定额控制成本的发生,一般来说,能建立定额的地方都要建立,如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等。

2.对成本形成过程进行监督

企业根据控制标准,对成本形成的各个项目经常进行检查,如设备、工艺、工具、工人技术水平、工作环境等,以促进控制标准的实现。

(1)材料控制。材料控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施工人员要按图纸、工艺等要求进行操作,实行首件检查,防止成批报废;

其次,设备管理员要按工艺规程监督设备维修和使用情况,符合要求才能开工生产;

再次,材料管理员要按品种、规格对材料实行限额发料,严格执行领料、补料、退料制度;

然后,生产调度员要控制生产批量、合理下料、投料;

最后,车间核算员负责车间材料费的控制,收集资料,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工资控制。车间劳资员负责对生产现场的工时定额、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劳动组织进行调整,对工资薪金、津贴等进行监督和控制,并分析偏差存在的原因;

生产调度员监督车间作业计划的合理安排,以实现合理投产和派工,避免窝工和停工等。

(3)制造费用控制。对有定额制造费用的要按定额控制,对没有定额的要按各项费用预算进行控制。企业为各部门、车间和班组指派人员进行制造费用控制。

3.纠正偏差

企业要根据对成本差异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责任者,并提出改进措施,加以贯彻执行。对于重大差异,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讨论和决策、确定方案实施的方法及执行部门和人员以及贯彻执行确定的方案等阶段。

三、成本的事前控制

成本的事前控制主要针对产品在设计阶段,除工艺流程、消耗定额、成本限额等方面的确定之外,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使成本控制有据可查,不至有形无实。

任何一种成本控制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相配合,一般来讲,事前控制主要就是做好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大概有以下十条注意事项:

(1)组织系统是否严密,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各层次各部门的权利和义务是否明确;

(2)聘任人员是否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每个职位的在职人员是否为最佳人选;

(3)作业计划方式是否是最佳,各种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是否有明确的责任人,操作规程是否清晰明了;

(4)是否对员工进行了岗前培训,使每个上岗人员人尽其才;

(5)是否制定了成本考核指标;

(6)是否制定了成本预算限额;

(7)是否建立了原料消耗利用的绩效标准;

(8)是否建立了员工工作的绩效标准;

(9)是否向员工宣传了企业的各项绩效标准和成本限额;

(10)是否建立了激励制度,对致力于企业成本降低的个人和集体给予奖励。

以上十点,对照你的企业,如果答案都为“是”,那么,恭喜你,你的成本已经开始得到了控制。如果答案为“否”,则要检查企业的成本事前控制情况,尽早解决掉存在的问题,使成本得到相应的降低。

四、建立原料用量定额标准

原料消耗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和技术条件下,企业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工作量应该合理消耗的原材料的标准数量。

原料用量定额标准是其他成本控制手段的基准,对原料采购、库存、资金利用等有制约作用,消耗定额“合不合理”也就意味着企业成本水平“合不合理”。

原料用量定额的建立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原料消耗定额应通过具体制造公式加以确定;

(2)成熟产品设计和工艺是定额制订的基础;

(3)制造程序、步骤和方法的标准化;

(4)定额是生产部门、设计部门、财务部门以及企业管理层多方面参与的结果。

五、建立人工耗用量定额标准

人工耗用量定额标准,是规定完成每单位产品所需耗用的人工时间,或每单位人工时间所能完成的产品数量。制订此标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现在和过去的实绩相比较,测定所定的人工耗用定额是否代表了优良效率。

(2)直接人工成本属于变动成本,其中直接人工成本可以通过产量乘变动求得,而后与实际成本相比较。但间接人工成本往往属于无变动成本,必须将其固定和变动部分加以划分,而后计算不同量杆下的限额,再与实际成本比较。

(3)人工耗用定额,须考虑机器停顿、终了、修理以及正常休息的时间。

六、制造费用的控制

制造费用是一种间接成本,其分摊、归属和控制,都比原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复杂,因此要想在企业中制订统一的制造费用定额标准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制造费用的控制不适宜用定额标准来控制,而需采用弹性控制,必须借弹性预算和责任会计的实施,方可实现。预算金额,是依据过去经验并参照未来趋势,或按标准成本原理来制订限额。

制造费用的控制可以分为运营控制与会计控制。

1.运营控制

按生产过程人员的动作行为,制造费用划分为生产部门成本和服务部门成本,并分别控制。

(1)生产部门成本分为三种:

·为生产准备而发生的成本,可采用如下三种控制方法:

其一,公司总部核准预算限额;

其二,由各部门主管决定本部门应有的工作效率和员工人数;

其三,各生产部门联合各职能部门建立成本控制的条例。

特别提醒

订立制造费用定额标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你会遇到如部分间接材料、间接人工劳动力等无法精确测算,制造费用项目繁多,成本责任的牵涉面广等困难,所以,我们说制造费用的控制不适宜用定额标准来控制,而需采用弹性控制,必须借弹性预算和责任会计的实施,方可实现。

·为准备生产设备而发生的成本,采用如下两种控制方法:

其一,培训工人正确使用机器设备;

其二,建立设备定期清理保养制度。

·其他生产成本主要是物料费,应建立限额领料制度。

(2)服务部门成本的情形与生产部门成本相同,但服务部门为生产准备的成本较大。

2.会计控制

(1)对于重要的费用项目,应汇集开支资料,编制日报或周报,以供基层管理人员作为控制的依据。

(2)按月应编制弹性预算,比较预算和实际成本间差异,并依各主管的控制责任加以划分,以供中层管理人员作为控制的依据。

(3)分析预算差异和效率差异,制成报表以供企业高层作为控制的依据。

特别提醒

在实际控制中,运营控制与会计控制一定要配合使用。在小规模企业里,实施运营控制,可能足以削减浪费;但在大规模企业中,会计控制尤为重要。

七、其他有关制造成本的控制

其他有关制造成本的控制包括材料收储成本的控制、材料损耗的控制以及奖酬控制等等。

1.材料收储成本控制

材料收储成本的控制方法,可以用弹性预算,也可以用标准成本。实施标准成本控制时,先要把材料管理过程标准化,而后制定各项有关材料工作的标准费率,再依标准费率将收储成本摊人材料成本或产品成本。

2.材料损耗的控制

企业存料价值,往往超过现金,由于材料损耗造成的损失往往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对材料损耗的控制,成为企业成本控制的一项重要课题。

具体损耗情况和控制方法大概有如下几点:

(1)处理残料。材料经使用后,常有残余或残渣产生。对此残料,一方面应该制订限度,控制其产生;另一方面既产生就应设法处置,使其不影响正常生产。残料分为可再利用和不可再利用两种。可再利用残料应视同好料,妥善保管;不可再利用残料应尽快清扫出现场。如果残料可出售,最好能在原地交易,省去额外费用。

(2)防止毁坏。由于摩擦、堆压等原因,材料存储过久,也会变坏。有三种避免毁坏的方法:

其一,存量不要过多,加速材料周转。

其二,现购现用,减少储存时间。

其三,密切注意库存记录,定时盘点。

(3)损耗。这里所说的材料损耗是指材料随时间的推延,质量变劣、变次,数量变少。损耗可能是自然因素,如风化、挥发等;有些则是人为管理不当,如乱堆、乱放。无论何种损耗,都必须制定合理限度。过去若干统计资料,可用以核算损耗量并确定损耗程度b到年末,会计把损耗量摊入产品成本。另外,须加强材料控制或改进方法,以避免人为损耗。

(4)失窃。企业中材料的失窃情况大都是由于管制不严、产生漏洞造成的。要预防材料被偷窃,必须加强数量的记录和管理,不论入库、发用或转移,都应有严密的数量记录,借以形成内部监控体制。

3.奖酬控制

适当的奖酬是提高工人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的有效手段。可是如果没有合适的制度制约,就会既浪费了成本,又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奖酬制度是按照工人的工作量或生产力分别给予不同的报酬,以增加工人收入、同时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的一种制度。实施奖酬制度,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定要有科学化的工作衡量制度,订立适合现时情况的标准;

(2)一定要有适当的产品检验和品质管理办法,以免工人不顾品质而粗制滥造;

(3)一定要保证工人有固定收入,而后才是激励制度;

(4)一定要将工作安全和工作竞争制度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