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山里人的辉煌
许多人认为,要创业就要去大城市,偏僻的小城市或者山村,根本就不是一块适合创业的土壤。这种认为事实上是不对的,创业不分地域,只要你有一双捕捉财富的慧眼。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的《全国百业大王——山鸡大王》专题片,令福建省永定县湖雷镇蓝屋村蓝招衍、蓝招宝兄弟俩“山鸡大王”的美名传遍了全国城乡。如今,蓝氏兄弟创办的“闽西招宝珍禽开发公司”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珍禽养殖基地。各种珍禽苗、蛋,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作为山里人的蓝氏兄弟是如何在一个山村起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的?也许他们艰苦创业的经历,更能给我们以启迪。
10个山鸡蛋的梦想
湖雷镇蓝屋村是个仅有十几户人家的自然村落,全村的八九栋泥房挤在一个略略平缓的山坡上,历经百年风霜,已破旧不堪了。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地过着清贫的苦日子,全村没有一张报纸,没有一本书籍,没有任何文化生活设施。蓝招衍、蓝招宝兄弟俩便是在这个小山村里出生、长大。所幸的是,兄弟俩长大成人以后都成了文化人,哥哥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很受人欢迎的医生,弟弟读书也读到了高中。
一心想读大学的招宝遗憾地与大学失之交臂,但他却不甘沉沦,他要决心用自己的努力闯出一条致富路。先后尝试过种植药材、加工首饰、中药醉鱼、快速养猪、跑买卖,但都因缺乏信息和技术而失败了。
1990年的一天,招宝路过一家酒楼,看见酒家竟然以45元的高价从一个猎户手中购进一只山鸡。这一个偶然,在不经意间开启了招宝灵感的开关,犹如打开了他的心灵之窗。招宝怦然心动:一只死山鸡就值45元,要是活山鸡呢?如果山鸡能够饲养,岂不是一条致富之路?招宝为自己的这一设想振奋不已,回到家后,立刻将自己的想法说给在家休假的哥哥听。听了弟弟的话,蓝招衍眼睛亮了,他深信点子可以使人梦想成真,智慧可以创造财富。他对招宝的眼光大加称赞,大加鼓励。招宝又感到有点不踏实,说:“哥,虽说养山鸡可能市场很大,但咱这儿从来没听说有人养过,能行吗?”招衍说:“要想摆脱贫困,要想发家致富,就得有独到的眼光,就得另辟蹊径。咱们就是要看人之所未看,做人之所未做,就是要做第一家饲养山鸡的人!”这一夜,兄弟俩彻夜长谈。
第二天,兄弟俩瞒着父亲,偷偷地把家里的两只大肥猪卖了,招衍又出面借了点钱,凑足2000元,招宝带着悄悄地出远门了。
半个月之后,招宝返家了,2000元分文没剩,带回来的仅是10个山鸡蛋。一辈子厮守在穷山村的老父亲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气得捶胸顿足,指着招宝骂:“你个不成才的东西,2000块钱能办多少事啊!就换回这几个蛋?……”足足两天,父亲只抽烟,不吃饭。
这桩事在封闭的蓝屋村像是炸响了一颗炸弹,全村沸沸扬扬,议论纷纷,人们的指责、非难像,山风急雨般地袭来,招宝一时成了全村人的笑柄,被村民们叫做“异想天开的傻瓜”。这时候,只有哥哥蓝招衍坚定地站在招宝这一边,他对招宝说:“弟,别怕,把眼光放长远,看看外面的世界,哪个成功人士不是从异想天开走向成功的?哪个致富之人不是开着顶风船过来的?我们一定要干出个样来!”
蓝氏兄弟顶住全村人的嘲笑,下定决心,破釜沉舟,一定要走养殖山鸡的致富之路。
招宝先试着让家里的母鸡来进行孵化,但因村里传鸡瘟,家鸡先后死了两只。他又想到用温水来孵化。可这水温不好掌握,温度高了怕烫坏鸡蛋,温度低了又孵不出来。这10颗小小的蛋对于招宝来说比什么都珍贵,似乎怎样孵化都不太妥当,都使他不放心,最后,他干脆把蛋揣进了怀中,自己亲自来!一天、两天,招宝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到了怀中的10个鸡蛋上,那是他的希冀。24天过去了,招宝的怀中真的飞出了7只小精灵!巨大的喜悦笼罩着招宝,他把它们放在床头,左看右看看不够!
自此之后,招宝像母亲哺育婴儿一样地悉心喂养照料着这7个小生命。小山鸡稍大一点之后,招宝把家里那个低矮破旧的猪窝清理干净,它们就在猪窝里一天天地长大了。活泼的小山鸡一点儿都不挑食,菜叶、松针、青草,什么都吃,比喂养家鸡还省料,生命力极强,后来村里又发生过三次鸡瘟,家鸡几乎都死光了,唯独山鸡安然无恙。几个月后,山鸡开始下蛋了!
当招宝捧起第一颗山鸡蛋时,高兴得快要发疯了。他一口气跑到镇卫生院,对着哥哥大叫:“哥,下蛋啦!下蛋啦!”招衍眼里闪动着灼灼的亮光,兴奋的心情丝毫不亚于招宝。初步的成功更坚定了兄弟俩的决心。他们商量之后,克服重重困难,又集资近万元,引进了第一批山鸡种苗。
当年秋天,一位来自龙岩市的老板从蓝氏兄弟手中以60元/只的价格买走了50多只山鸡。这是招衍、招宝经营山鸡养殖后的第一笔收益。掂着手中这沉甸甸的3000元钱,兄弟俩激动的心情难以形容,珍禽市场的美好前景此时已化作有形的东西呈现在他们眼前。摆脱贫困不再是梦,他们相信,只要倾注心血,珍禽养殖事业就一定能发展起来。
1990年底,蓝氏兄弟将养殖场的面积扩大到200平方米,他们养殖的山鸡已达1000多只。
蓝氏兄弟的“异想天开”变成了现实,蓝屋村的人们不得不信服了。他们的态度彻底转变,由嘲讽到佩服,由佩服到赞扬,招衍、招宝饲养山鸡致富的事迹便一传十、十传百地传遍了十里八乡。1992年10月,他们的事迹上了《闽西日报》。
地区专员黄晓晶看了《闽西日报》上刊登的《10个鸡蛋风波》这篇报道后,敏锐地觉察到,山鸡养殖是个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好项目,抓好了,必定能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第二天,黄专员带着秘书上蓝屋村。10月10日这天,招衍、招宝正在山鸡场忙活着,黄专员和秘书、镇长三人来到蓝家。望着黄专员手中拄着的树枝、身上汗湿的衣衫,兄弟俩不由紧紧握住黄专员的手,由衷地感谢领导的关怀和地方政府对山鸡养殖事业的支持。这一天,黄专员向蓝氏兄弟详细地了解了关于养殖山鸡的情况,又仔细地查看了山鸡。几只山鸡怕生地围着专员转悠,有的还争着啄食他手中带着绿叶的树枝。专员乐了:“山鸡不挑食,好饲养!”又说:“这是个很有前途的事,要加快发展速度,将山鸡养殖规模化。”黄专员建议蓝氏兄弟进一步扩建养殖场,并和兄弟俩一起翻山越岭,选好了一个开阔的山头作为新养殖基地。
黄专员到蓝屋村实地考察之后,地区政府很快低息贷了一部门资金给蓝氏兄弟,支持他们将这个项目做好做大,鼓励他们为山区农民带个好头,树个榜样,带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理想。
有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兄弟俩的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他们带领村民们平整山头,开路架线,引水上山,开始了浩大的扩建工程。经过7个月艰苦奋战,1993年5月,工程终于竣工,“闽西招宝珍禽开发公司”正式成立,蓝氏兄弟又迈出了向规模化养殖进击的脚步。他们牢记着领导的嘱托,把自己新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将招宝珍禽开发公司办成华东地区最大的山鸡良种供应基地!
1990年的10个山鸡蛋、三平方米猪窝起步,如今,蓝氏兄弟已实现了当初要把招宝公司办成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珍禽养殖基地的愿望,“招宝珍禽”已成为名牌产品,闽西招宝珍禽开发公司已在全国的特养行业独占鳌头。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的目光瞄得更远:把公司办到国外去,带领更多的人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