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专才”还是“通才”

所谓人才,是相对而言,人才的知识才能不可能面面俱到,必然是学术有特长,业务有专攻。作为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隔行如隔山,工作不同,需要的能力不同,专业不同,应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多种类型,各有所长。制定决策的管理人员,重要的要有多谋善断的决策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技术开发人员,要求具备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想像创造能力等;对员工,则强调实际操作能力。企业也好、社会也好,最需要手脑并用的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灵手巧”的人。这样,就遇到了“博”与“专”的关系问题。

以往,人们都强调“专”,即专攻一门知识,在这门知识上钻得很深。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相互渗透性和综合性的增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知识的综合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因此单一结构已不适应工作需要了。而需要点与面结合,专与博结合,即必须使自己的知识形成一定的面,有一定的宽度,同时在这个面上又必须有重点,在某种知识上比较专,点与面、专与博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早在20世纪30年代,有人作过这样一个比喻:知识结构的专与博,好比两块长方形积木。其中表示博的那一块躺倒平放着,表示专的那一块直立其上。这种知识结构,正是当今所称的“T”型人才知识结构,既有宽度,又有高度和深度,这种结构也可称之为“金字塔”型知识结构,即把各种有用的知识按其重要程度和数量多寡堆砌成为“金字塔”。它有一定宽度的底面,与底面小心垂直的是塔的中心轴和塔尖,代表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关系最密切、最重要和最多、最专的知识。离开中心轴向外,高度逐渐降低,知识的重要程度和数量逐渐减少。现代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需要这种知识结构,只是“金字塔”的大小、高低和具体内容各不相同而已。

在这种知识结构下形成的人才比较有用,多数能做出成绩。科技人员有了这种知识结构,就能够使多种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交叉,当前许多科技新成果都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在许多工作中,最需要也最缺乏的是所谓“复合型”人才,既具有多种知识并使多种知识有机结合的人才,例如既懂计算机又懂有关业务的人才,他能把计算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业务工作中。如果只懂计算机而不懂业务,或者只懂业务而不懂计算机,他的作用发挥就会受到很大限制。许多企业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人才,更缺乏懂技术、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

由于人才的“博”日显重要,国内外都有人提出培养“通才”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界出现了一种新思潮,认为为了人类的进步,有建立“通才学”的必要。需要培养这样一种“通才”:既懂自然科学,也懂社会科学,还要懂人文科学,虽然对每一种学问不能求其十分精深,但必须能知大意。尤其应当把管理人员、指挥人员培养成“通才”,例如企业的管理者就要求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技术、法律、社会以及管理学、人才学、心理学等。美国西点军校的招生简章这样说:“美国东部名牌大学的理工科课程加军事就是西点军校。”联想集团公司评价人才的指标是:责任心、上进心和事业心;韧性;创新精神;复合型人才;学习型人才;沟通能力;做工作与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