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沟通的心理障碍

沟通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沟通,都希望通过沟通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等,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但在实际的沟通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影响了人际沟通的正常进行。

1. 由于认知不当而导致的沟通障碍

(1)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指在首次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郑鄭对方的最初印象。第一印象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以后要改变这一印象往往不太容易。这种印现象是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因为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不是通过一两次的交往就能完成的,而第一印象又容易限制我们对一个人的进一步了解。有的人可能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太好,但在进一步交往之后,则会感觉大不一样;有些人给人的第一印象特别好,而在以后的交往中这种印象也许会逐渐淡漠下去。“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个古训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注意克服第一印象的影响。

(2)近因效应。某人刚犯了一个大错误,于是就有人认为他从来就不是好人,这是近因效应在作怪。在较为长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有优势,这是人的一种心理惯性。由于这种惯性的作用,人们往往会以最近的印象来评价某个人。

(3)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知觉容易产生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形成印象以后,那么就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很不错。这就像月亮周围的大光环是月亮的扩大一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这种效应也可称其为“光环”效应,一个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了一层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概全。我们要知道这并不总是适合于一切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幼稚的举动。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全好、说坏全坏的绝对化方法。

(4)定势效应。定势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先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如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等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人具体分析。人如其面,各各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

2. 由于情感失控而导致的沟通障碍

人总是带着某种情感状态参加沟通活动的。在某种情感状态下,人们容易吸收外界的信息。而在另一种情感状态下,信息就很难输送进去。在沟通时,如果不能有效地驾驭自己的情感,就会有碍你与他人的正常沟通。

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沟通的正常进行,这一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亦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

3. 由于态度欠当而导致的沟通障碍

态度是人对某种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除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外,态度还包括行为成分。凡以恰当的认知、健康的情感支配行为的心理倾向,就是科学的态度。反之,则是非科学的、不端正的态度。态度不正确,也不会有理想的沟通效果。例如,迷信会带来沟通判断的失误;爱面子也会造成判断的失误。

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沟通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沟通,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地去克服和改正。人们在沟通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沟通的内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