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去虚华的面纱

明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基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卖柑者言》。

他主要讲了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擅长储藏柑橘,经历一个冬夏柑橘都不会腐烂,拿出来的时候外表依旧非常华美,金灿灿的样子非常可人。柑橘一在市场上摆出,即使高出市场价十倍,人们也争相购买。有人买了一个,将之剥开后,立刻有一股烟味刺鼻,再看里面却像破棉絮一样,就非常生气,于是找那个卖柑橘的问: “你卖的柑橘是用来祭祀当贡品呢,还是招待宾客?还是去吃呢?你这样太过分了。”卖柑橘的人笑着说,他从事这项职业已经好多年了,别人买,他就卖,别人都没有说过啥,可是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呢?这个世界上骗人的东西不是很多吗?你看那些佩戴着兵符、坐在虎皮椅子上的人非常威武,他们果真能够懂得孙武的谋略吗?那些戴着高高帽子拖着长带子、气宇轩昂的人好像是国家的栋梁,他们真的能够建立不朽的功业吗?坐在高堂上,骑着高头大马,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的人,谁的样子不是威风凛凛令人生畏呢?就像这个柑橘一样,谁不是有着虚华的浮表,内里却是像破棉絮一样呢?买者竟然被他说得哑口无言。他想也是,这个世界上有着虚华浮表的人太多了。

踏踏实实地做事、做人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也是历来王位继承人的首选标准。三国时期曹操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就没有选择自己钟爱的曹植,为什么呢?他说,三儿子曹植,为人喜爱虚华,因此就缺少诚实守信,还经常放纵,所以不能立他。至于曹彰和曹熊,一个勇而无谋,一个体弱多病。唯独曹丕做事踏实,兢兢业业,可以继承他的王位。

正是因为为政者抛却了虚华的浮表,才有可能实实在在地执政为民,设身处地地考虑实际问题。清代雍正皇帝就是一位不慕虚名的务实君主。在康熙皇帝去世的时候,国库亏空严重,为此雍正皇帝就下令彻查全国各地的钱粮,在诏书中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亏空的原因是由于上层官员的勒索以及侵吞。他决定彻查,可是考虑到这件事情已经积累了好几年了,因此就提出了一个办法,规定除了陕西等省以外其他各省都必须在三年之内补足亏空,还规定这些亏空不能征派到民间,也不许找借口遮掩。凡是在规定的时限内不能补足亏空的一定要严惩。接着,他又接连下了好几道诏书,历数官场的腐败,并提出一定要整顿吏治,要求各地整顿纲纪。为了保证这件事情的完成,他还专门成立了会考府参与户部的清查工作,并派出自己信任的官员去办理此事。这项工作一直持续了9年,在赔偿国库亏空的活动中,一大批贪官污吏被查处,大批高级官员甚至皇亲国戚也不例外。雍正皇帝的十二弟为了弥补亏空,只得变卖家产。他的十弟因为无法赔偿亏空,就被抄了家。

雍正皇帝为了整顿赋税和吏治还推行了火耗归公以及养廉银的制度。火耗就是政府借口弥补所征收的银两由零碎的银两熔铸成块时产生的损耗而加征的税额。养廉银就是在官吏正常的俸禄之外,根据每人的职务,每年还给上一部分银钱,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官吏廉洁奉公。其实,这种制度在明代的时候已经施行了,但是明政府到了晚期随意折耗,私征加派,搞得民众苦不堪言。在康熙的时候,这种现象依旧存在,对此当时很多人提出将耗余的钱归公,但是由于当时地方上的亏空实在太多了,官员们都不同意,康熙也认为不能实行,因此就把这个问题留给了雍正。

雍正直面现实,他为了找到一个削减火耗补偿亏空的法子,集思广益,规定了火耗上交国库,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之前很多官员拿火耗来馈赠上司,维持上司开支,不少官员徇私舞弊。自从雍正将火耗归公之后,就立刻将这些贪官污吏的生财之道断绝了。雍正为了让官吏们能够廉洁奉公就推出了养廉银制度,从火耗的余额中抽出了部分银两作为廉政补贴给官员,还按照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官员等级分给官吏。这样一来,人民的负担减轻了,吏治也好了许多。

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雍正又实行了摊丁入亩的政策。我国自古就有人头税,政府每次查户口也就是为了征税,可是在康熙中叶以后,土地集中,徭役沉重,农民大量流亡,国家征税很困难。加上很多人建议把很多丁税摊到田亩里征收,因此就在个别的地方施行了。这项政策真正大规模地施行是在雍正时期,他抛却那些没有用的繁文缛节,认为摊丁入亩十分重要,还详细考察论证,在全国各地陆续施行。这一政策实施之后,政府的收入明显增加了,无地或者少地农民的负担就更加轻了。

除了财政吏治之外,雍正还改革了军政,为了应付对西北作战的需要,他设立了军机处。他果断选用了一批有才华的人担任军机大臣。这些人也是一整天不闲着,不断接受皇帝的召见,承接谕旨,转发,政府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总之,雍正在位13年,勤于政务,澄清吏治,锐意图新,没有丝毫好大喜功的表现,也根本不羡慕那些虚华的浮表,给乾隆一朝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吏治局面,传为后世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