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进谏与虚心纳谏

人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听得进忠言呢?谁都愿意听恭维自己的话,可是诚实可信的话不一定好听,花言巧语不一定是老实话。善良的人不会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的人不一定善良。

孔子也曾经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用我们现在通俗的话就是说,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什么好心眼。这些人往往会嘴上一套,做起来又是一套,善于拍马屁,善于投机钻营,甚至会吹捧当权者功绩,迎合领导者的心意,无所不用其极。正是很多领导被吹捧得高兴了,因此就给这些人提供了机会,领导者也经常会受这些人的蒙蔽犯下大错而不知晓,待到东窗事发,为时已晚。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个敢于直谏的名臣历来享有很高的声誉,那就是唐代的魏征,他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时候参加了瓦岗军,后来就投奔了李建成,当了一名侍从,他曾经几次劝太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来找他时,魏征神色自若地说:“要是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了。”大臣们都为他担心,可是李世民却器重他的正直,仍命他做了谏议大夫。626年,唐太宗征兵,有人建议应该征调16岁以上的男子,唐太宗同意了,可是诏书在魏征那里被扣住了。唐太宗~连催了好几次魏征就是不发布。

太宗气呼呼地训斥说: “我发布的征兵诏令为什么不发?”魏征不慌不忙地说: “我不同意这样做!军队强大在于用兵得法,而不在于人多。这就像湖里的鱼一样,您把水挖干,可以得到很多鱼,可是明年湖中就没有鱼了;您把森林烧了,可以捉到很多野兽,明年却没有野兽了。如果那些男子不到18岁就当兵,以后还有谁来当兵?”

唐太宗还是觉得不服气,魏征就说: “您已经好几次说话不算数了,这就要失信于民了!”唐太宗也气愤了: “我什么时候说话不算数了?”魏征说: “陛下刚即位就曾经下诏,拖欠官府的东西一律免除,可是官吏们照旧征收。之前您也说过要18岁以上的男子才当兵,可是现在却变了。如此不讲信用,老百姓还能拥护您吗?”唐太宗听了哑口无言,最后意识到自己错了,接着重新发布了一道诏书,免征不到18周岁的男子。由此,唐太宗更加器重魏征了。

再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回洛阳途中,因为饭不好吃而发脾气,魏征就进谏说: “隋炀帝就是常常责怪老百姓不献食物,或者是因为所献的食物不精美而亡国的。难道陛下想重蹈他的覆辙吗?陛下应该吸取教训,小心谨慎,有这样的食物已经很好了。”太宗听罢,幡然醒悟,说: “要不是你,我听不到这样中肯的话呀!”

在贞观年间后期,国家强盛,唐太宗也逐渐懈怠,但是自己却觉察不出来。有一次,他与大臣们讨论安定危亡的道理时,有位大臣说: “若是陛下能像贞观初年那样兢兢业业,天下就会太平了。”唐太宗一听,感到不解。魏征接着说: “在贞观初年,陛下节俭,虚心接受规劝。近来却是大肆修建宫室,至于大臣的进谏也不愿意听了。”随后魏征就上了一道奏章,把唐太宗的表现都一一列了出来。唐太宗看后就让人把奏章贴在屏风上,以便早晚警醒,随时改正错误。他还让史官写入史册。

魏征的直言进谏和唐太宗的虚心纳谏为后世史家津津乐道,君臣同心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正如老子所说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为政者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才真正是心胸坦**,不文过饰非,虚心接受,才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