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是为了更好地抬头

人生犹如走路,须牢记“低调”两字。任何时候都要有所防备,一步一步地走稳自己的脚步,否则就有可能遭小人陷害,铸成大祸。

做人始终都要留一手,以防患于未然,凡事不要过于高调,以免惹祸上身,后悔不已。

大海因为把自己放在了最低的位置,才容纳了百川。人何尝不是?善于低头其实是一种高明的人生策略,它需要豁达的胸怀和冷静的思考。善于低头的人懂得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懂得脚踏实地从基本的事情做起,不会自高自大,不会自命不凡,不会好高骛远。

美国科学家、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前辈。年轻气盛的他,昂首挺胸迈着大步,却在进门时撞在门框上。迎接他的前辈见此情景,笑笑说: “很疼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的最大收获。”

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记住低头,就是要记住不论你的资历、能力如何,在社会里,你无疑是渺小的,要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态,把自己看轻些,把别人看重些。富兰克林从中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并把它列入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中,促使他后来完成了一番伟业。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地成功,就是因为能忘记已有的成就,自始至终能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然后付诸行动,不断地完善自我。因为他们心中明白这样的道理:大海能吸纳百川是因为它的位置最低。因而,即使顶着成功的花环,他们也决不刻意看重自己,而是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修养,使自己的人生得以升华。只有低调做人,低头做事,才会不断否定自己,最终拥有大海那样容纳百川的气势。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出生在一个大家庭中,每次吃饭都是几十口人一起围坐在大厅,要摆上好几桌。

有一次他突发奇想,自己不去吃饭,家人肯定会因为我没来而四处寻找。于是吃饭前,他把自己藏在饭厅的一个不被人注意的柜子中,想等大家遍寻不到他的时候再出来。

令英若诚尴尬的是,大家丝毫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酒足饭饱离去后,英若诚出来时,望着残羹剩饭哭笑不得。

自那以后,他就告诫自己:永远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则会大失所望。

面对这个世界,每个人或许都有多少自诩的地方,如果肆意妄为,得到的将是巨大的失望。而看轻自己才是一种智慧,它并不是怯懦,也不是自卑,它是清醒中的放低姿态。

放低姿态,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个人要想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心态愉悦地走过人生,就必须得放低姿态。放低姿态,就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凡尘中的各种搅扰、牵扯、烦恼所左右。一个自高自大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秀;一个愤世嫉俗的人,自然领悟不到世界的精彩。一个人富有了,却还不忘放低姿态,他将不会自傲和奢侈;一个人身居高位,仍能放低姿态,他将不会专横和贪婪。只有放低姿态,才会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会在各种挫折面前,心安理得。

汉代的贾谊以诵诗通经闻名郡中,吴廷尉做河南太守时,听到他的名字就把他召至门下,很是喜欢他。孝文帝初即王位,听说贾谊年纪轻轻却通晓诸子百家之书,于是征召他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20多岁,年少英姿。每次文帝诏臣议事,年纪大的臣僚不能回答,贾谊都能应对自如。孝文帝很喜欢他,便越级提拔他,一年之内就官至太中大夫。

贾谊以为汉朝此时已天下大治,因而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他还自作主张,草撰了新的仪规礼法,认为汉代的颜色以黄为上,黄即土色,土在五行位第五,故数应用五,还自行设定官名,把由秦传下来的规矩全改了。

虽然孝文帝刚即位,不敢一下子都按贾谊的意见去办,但还是认为贾谊可以担任公卿。大臣周勃、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时等贵族都因此而嫉恨贾谊,常常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 “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文帝疏远了他,不再采纳他的建议,而是让贾谊当长沙王的陪读太傅。

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爱好读书。文帝又封淮南的四个王子皆为列侯,贾谊多次上疏谏议,认为祸患从此开起。他建言说,诸侯有的管辖几个郡,这违背古代的制度,应该削除。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又过了几年,梁怀王学骑马时坠马而死。贾谊悔恨自己没有尽到老师的责任,在悲伤中辗转一年多,也死了。年仅33岁。

在这个故事中,少年才子贾谊才高八斗,得到皇帝的赏识也理所当然。但是,贾谊毕竟太年轻,得意之时看不到周围的敌视和威胁,也不知道少而举高已成众矢之的,不仅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反更强求,致使自己力尽而寡助,落得悲惨收场。

一个低调的人会远离灾祸,而一个疏忽的人却会烦恼缠身、四处受敌。为人处世,应常常有危机意识,时时处处谨言慎行,才不会遭小人陷害,也不会铸成大祸。从这个角度讲,低调是通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在凡事都讲求高调的今天,低调为人早已被人们抛在了脑后。其实,低调才是真正制胜的法宝,低调行事,往往胜过高调的宣传。人生在世不可能总是那么顺畅,想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争得一席之地,就要学会放低自己,能忍善让,以低姿态处事,才能成事。

适时的低头和让步是能担得大任者的美德之一。每个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困难与挫折,每向前迈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只有低得下头,忍受得了生活的痛楚,才能到达巅峰。

清末著名将领曾国藩用自己一生的经历总结出了独特的低头之术: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他还说: “这句话是我生平咬牙立志的秘诀。自出道以来,无不遭受屈辱。我在庚戌、辛亥年间被京城的权贵们所唾骂,癸丑、甲寅年间被长沙的权贵所唾骂,乙卯、丙辰年间又被江西人所唾骂,以后又在岳州、靖江、湖口三次打了败仗,都是打脱牙的时候,没有一次不是和着鲜血往肚里咽的。”正是靠了这种低调忍让的处世哲学,曾国藩终于修成了人格上的魅力及道德上的正果。

成功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用低头来避开头顶上的屋檐或者是墙壁,这也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前进。

人人都想挺直腰板堂堂正正做人,但是有时环境的复杂性与处境的艰难决定了我们不得不暂时低下高贵的头颅,否则就会被碰得头破血流,眼冒金星。

印度的孟买佛学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它的建筑非常辉煌,学院历史悠久,培养出了许多著名学者。但是在孟买佛学院里,有一扇门更加吸引人:孟买佛学院在大门的一侧又开了一个仅150公分高40公分宽的小门,所有的人都能轻易进出,只要他低头。所有进出这里的人出来时都无一例外地承认,这个小门让他们受益无穷。可是,每一个刚进佛学院的人都感到纳闷,宏大的佛学院有巍峨的大门可以堂皇地进入,还开这么一扇小门做什么?

或许这些人还没有明白这扇小门对人生的寓意:人生一世虽说短暂,但是在这短暂的生命里,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生活能一帆风顺,总有坎坷不平,时而登上峰巅,时而跌人谷底,甚至,有时还要穿过伸手不见五指的“隧道”。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就好比是一扇扇小门,门框很低,要想过去,就得低头,不然就会被碰得头破血流。

要想成为优秀的人,有时的确需要低一下头。也许就低这一下,困难就会从身边“滑”过去。即使不会,也会让我们积蓄再度踏上征程的力量。而孟买佛学院却启发每一个进出的人,要学会低头。有时生活只留给我们一扇这样的小门,这时候就得学会低头,低头钻过去。这样才能更快地前进。况且低头也只是暂时的,过了这扇“小门”,就可昂首阔步,挺直了腰板向前走上光明大道,奔向成功的人生。

不会低头的人是不明智的人,这样的人是不会有多少发展前途的。低头有点累,但如果不低头,失去的只会更多。低头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它并不意味着失败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坚定、更挺直地站立,以便更快地前进。低头是为了迂回地前进,这也是人生的一门艺术。学会低头,也就学会了用理智面对人生的苦难。学会低头,也就学会了用更高的智慧去看人世的沧桑与荣辱。

低头是为了更好地抬头。高昂着头走路,要摔跟头,低头看清脚下,才能认清这个世界。有的人常常好高骛远,一味心高气傲地大踏步往前冲,难免会四处碰壁,所以,一定要明白,今日低头,为的是将来更好地抬头。

1.要想到达最高处,必须从低处开始

海洋之所以博大,是因为所处的位置最低。低处,并非看不到光明;低处,不是没有成功的希望。低处,才是成功的起点。

筑百丈高楼,要从打地基开始,建空中楼阁,只是痴人说梦。每一个人,都是从低处、卑微处逐步走向高处。一个人最需要培养的素质就是正确地认识自我。放低姿态,寻找机会,终会到达成功的巅峰。

在这个世界上,虽然大多数人都在向成功的彼岸奋力拼搏,但能到达彼岸,尽情享受成功的还是少数。很多人仍旧不得不从事着不如意的工作,他们在看似没有希望的工作中埋怨着人生,牢骚满腹。其实,成功本来就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处低而不忘拼搏,自然也可高成。下面这个日本女孩的事例,就证实了这一点。

有一位日本女孩,她是1960年出生的。大学毕业后,得到了她走人社会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到东京帝国酒店当服务员。这是人生的第一步,也是踏入社会的起点。但是,让她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她的工作竟然是:洗马桶。

她懵了,不管以前的决心有多大,可是现实跟想象中的差距也实在是太大了。这样一份没有人喜欢的活儿,却让她这个细皮嫩肉、喜爱洁净,从未干过粗重活的姑娘去做。

可以想象洗马桶时的感觉:不管是视觉,还是嗅觉以及体力上都让她难以承受,尤其是心理上的排斥更使她无法忍受。当自己拿着抹布伸向马桶时,她恶心得想要呕吐却又吐不出来。

面对这样一个卑微到有些让人恶心的工作,她有些犹豫了,开始了艰难的抉择:继续干下去还是另谋职业?继续干下去,实在是难以接受;可是打退堂鼓另找工作,就这样败下阵来,她又心有不甘。如果第一次工作就这样以失败告终的话,以后还怎么面对其他困难?

关键时刻,同单位的一个前辈过来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一番举动就让她摆脱了困惑,坚定了决心,也教她迈好了这人生的关键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她明白了成功之前的经历对人生的重要。

首先,这位前辈用心地一遍遍抹洗着马桶,洗完后,他用杯子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饮而尽,丝毫没有勉强之感。实际行动胜过万语千言。

完事之后,这位前辈还送给女孩一个含蓄的、富有深意的微笑与一丝关注的、鼓励的目光。女孩感动不已,这个前辈所做的一切让她目瞪口呆,恍然大悟之余痛下决心: “就算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名最出色的洗厕人。”

从此以后,女孩成为一个全新的、振奋的人,工作质量也达到了“最高”的标准,赶上了那位前辈的水平,当然,为了检验自己对工作的信心,为了证实自己的工作质量,也为了强化自己的敬业精神,她不止一次地喝过洗干净的马桶里的水。在迈好了人生关键的第一步后,她踏上了成功之路,开始走向人生的巅峰。

这个洗厕所的少女名叫野田圣子。她在37岁的时候,当上了邮电大臣,是日本政府内阁成员。她的名字在日本家喻户晓,她的事迹被广为传诵,她也被看作是从低处走向成功之巅的典范。

野田圣子最初的工作起点是如此低,可是当她在这里迈下了坚实的第一步后,便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低处对于她来说就是黎明前的黑暗,蕴涵着成功的希望,是人生必须走过的一段旅程,是通往成功的起点。事实证明,任何卑微的位置,只要愿意努力,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低处并不可怕,成功不会因为职位的高低而失去光彩,尊贵也不会因曾经的卑微而掉价,相反,以卑微起步却最终成功的人会有更耀眼的光芒。低处不是终点,卑微不是末路,只要还有一颗进取的心,总有峰回路转的时候。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说过: “要想达到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没有人甘于低处,也没有人甘于卑微,立足于低微又能志存高远,才能走向人生的顶峰。

2.低得下头,才能拾得起头

把头抬得高的人,不一定是最后的胜利者。真正能成大事的人,总是相时而动,该低头时就低头,等到时机成熟了,再抬头做人做事。

俗话说:总想着比别人高一头的人,最后往往被人踩在脚下。目中无人,并非就能证明你自己真的高人一等,很多时候只有先低头,才能得到扬眉吐气的机会。

在人生道路上,很多人都用不屈不挠、百折不回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成就事业的确是需要这样一股子韧劲,但是不分场合盲目向前冲,最后的结果就只能是输掉自己,输掉一切!所以用平和的心态,低头做人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

相信大家都见过这样的场景。在大雪纷飞的山谷中,雪花落满了雪松的枝丫。当积雪的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慢慢向下弯曲,直到积雪一点一点地从枝上滑落。通过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等到来年春暖花开之时,雪松依旧俊俏挺拔。再看看山谷中其他的树,因为不懂得弯腰低头,枝、r早被积雪压断了,再也无法体验到春回大地的感觉。所以不要将低头弯腰作为耻辱,要知道,只有今天低得了头,才能在明天昂首阔步。这并不是让人改变立场,见风使舵,甚至是奴颜婢膝,懦弱无能,而是要知道自省,有点自知之明。

低头做人有时是出于无奈,有时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低头,我们才能顺利地走过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正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凡夫俗子,就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凡事做到完美无缺,总有我们能力无法企及之事。对于做不到的、或者是无力承担的,我们就要低头承认自己能力的不足,推掉我们承载不起的负担,让自己活得轻松快乐一些,这是智者之所为;凡人也摆脱不了人情世故,难免会有与人冲突的时候,只要无关紧要的非原则问题,后退一步,自己吃点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要想获得成功,必然要承担很多的压力和面对很多困难,在承受不住的时候,不妨低一下头,就像被大雪所压的青松那样,活出自己的韧性,才不会折断。

3.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在人屋檐下,要懂得适时地低头。这是一种处世的柔术,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句话可以说洞彻世事人情,相当有智慧。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处处不如别人或受人限制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但对于这种情况,不同的人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当你还未独立开创事业之时,不妨将此当做磨炼自己的机会,借此休养生息,以图将来东山再起,而绝不可一味地消极乃至消沉;只有那些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人,才将一时的逆境看作是事业的尽头、人生的灰暗角落,不愿想办法克服眼前的困难,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听天由命。

所谓的“屋檐”,说明白些,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换句话说,只要在别人的势力范围之内,并且以此为生,那么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这种屋檐不多,以人类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来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就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限制,不知从何而来的欺压,这种情形在人的一生当中,都可能发生。除非一个人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可是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风雨?

为人处世之道太多,就势不如人的情况而言,只要是在别人的屋檐下,就要厚得起脸皮,低得下头,不用别人来提醒,也不用撞到屋檐了才低头。这是一种对客观环境的理性认知,没有丝毫勉强,所以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和抹不开面子。在生存与脸面相矛盾时,还是生存第一!

“懂得低头”,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

第一,不会因为不情愿低头而碰破了头。因为很自然地就低下了头,而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沉不住气而想把“屋檐”拆了。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动手的人难免要受伤的,因为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聪明人不会因为脖子酸痛,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要去哪里?这是必须考虑的。而且一旦离开想再回来,是很不容易的。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

另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低头”,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4.低头示弱,为的是以后更强

当一个人还不是强者时应该示弱,该“低头”时就当“低头”,千万不要强出头当“霸王”。

什么是真正的强者?或者说有没有一种被人公认的强者的准则?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一种人认为强者是指权力处在巅峰,占据老大的位置的人;另一种人认为世上并无永远的强者。强与弱是相对的。一个人在某方面的强大或许正揭示了其他方面的不足。正因为如此,很少有人能在第一把交椅上永远坐下去。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是一位很会示弱的人物,但这并不影响他最终成为汉朝的创立者;项羽英雄盖世,处处张扬逞强,却成为垓下之鬼。这两种不同处世方法所带来的不同命运,很值得后人深思。

楚汉相争之前,项羽与刘邦说好了先入关者为王,但项羽遇上秦军主力,战斗异常激烈;刘邦却一路顺畅,只遇上秦兵不痛不痒的抵抗,所以得以先入关。

可是项羽哪里肯做这种吃亏的事,明明是自己破釜沉舟歼灭了秦军主力,到头来却被一个无赖抢占了胜利成果,岂不叫天下人耻笑,加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又火上浇油,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如今进了关中,却变成了另一个人。既不收取财物,又不亲近女色,由此可见,他的野心不小啊!”

范增挑起项羽的怒火后又说: “我仔细观望了云气,只见刘邦头顶上五彩缤纷,显现出盘龙卧虎的形势,这可是天子的征兆。”这一说,把项羽气得火冒三丈,下定决心要将刘邦除掉。

当时,项羽的兵马40万,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兵马只有10万,驻扎在灞上。双方相隔只有40里地,兵力悬殊,硬拼的话刘邦肯定不是项羽的对手。

这时刘邦的谋士张良献计说: “项羽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你要向项羽道歉,并装作很服从他的样子,这样才能平息他的怒火。平息了他的怒火,他就不会杀你:”刘邦想了一想,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如此。

刘邦挑了个良辰吉日,带了100多个随从,去赴鸿门宴。刘邦一见项羽,满脸堆着谄媚的笑说: “我跟将军同心协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够先人关。今天在这儿和将军相见,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哪儿知道有人在您面前挑拨,叫您生了气,这实在太不幸了。”

项羽见刘邦低声下气的样子,满肚子气也消了不少。刘邦见项羽心软了,才大大松了一口气。后来刘邦巧妙地设计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刘邦的这一示弱战术为自己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6年,在推翻秦朝以后,项羽分封天下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属地为巴蜀。 刘邦并没有因为被项羽分封在路途遥远的偏僻之所而意志消沉。在其得力谋士的辅佐之下,刘邦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等到有了与项羽相抗衡的实力后,突然杀出汉中,将项羽打得大败,逼得一代霸王在乌江拔剑自刎。

楚汉之争这段历史虽然早已是过眼烟云,但它留给后人的意义和教训却发人深省。

刘邦遇强则避,适时“低头”示弱,最终开创了400年的汉朝基业,成为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而楚霸王项羽虽然英勇盖世,却不知“低头”,兵败垓下以后,不肯过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为后人所惋惜和感叹。

由此可见,要想达成最终目标,在曲折变化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就要懂得低头示弱。因为真正的强者并不是处处逞强的人,在不该逞强时懂得低头示弱,一旦得势时再抓住机遇,一举强攻,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