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明哲保身

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做人的谋略,大智若愚的人能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

处世需要大智若愚的感觉,这不是自欺也不是无奈,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一种生存之道。

道家始祖老子有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意思是说真正有智慧的人看起来有点傻气,真正有才华的人像个呆子。言外之意是:智慧的人虽然有无限的才华,但懂得装糊涂,只在适当的时候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古人说得好: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是指在为人处世中要洞察世事之缘由,对事物看得清楚明白,心知肚明; “人情练达”是指人情世故熟练通达,老练成熟,处事为人都十分得体。这既是历代圣哲所推崇的处世哲学,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为人处世的方法。面对十分复杂的社会关系网,要想不被人情关系所左右,必须学会自我保护。

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精通诗词书画,他经常在上朝的时候出些诗词考问群臣。百官畏惧于皇上的龙威,有时候明知诗词的粗糙和破绽,也装着挠首搔耳地冥思苦想,更有甚者恳求龙恩再思索三天。难道科举出身的满朝文武百官真的没有才华吗?其实是他们深诸装糊涂的处世之道。

有这样一个人,他毕业于名牌大学,拿了很多资格证。凭着自己的才华和善辩,他轻松地进入了一家知名企业任职。可到公司不久,他因为过于自以为是,在不了解实情细节的情况下就对公司各种规章制度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还公开反驳领导意见,埋下了祸患。老板表面上很高兴,还赞赏他“年轻有为”,但内心却对他非常不满,没有多长时间,就找了个借口把他辞退了。由此可见,外露的聪明远不如深藏的智慧有实际意义,暴露得太多反而会招惹事端。

老子评价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盛德是指人的才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虽然才华横溢,但却貌似愚鲁笨拙。越想成功,就越要克制自己显露才华的欲望,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避免招致别人的嫉妒和陷害。当然,在必要的时候适当地展示才华,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得到他人的赏识。蛲蛲者易折,皎皎者易污。不分场合地崭露锋芒,不分青红皂白地显露锐气,那结果可想而知。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爱耍小聪明。爱耍小聪明的人常常不会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地工作,他们只会滔滔不绝,夸夸其谈,耍小技巧,最终也成不了大气候。没有人愿意和这样的人共事。而真正聪明的人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一个人不要太自以为是,以谦虚谨慎,不耻下问的心态做人,以“大愚中有大智.木讷中有精明”的方式处世才是明智之举。

在当今这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藏锋芒,收锐气,多办实事少开尊口,做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那么就可以少碰壁,把握更多成功的机会。

大智若愚之人,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不会为自己的利益得失而大发雷霆,记恨于心,相反的,却能表现出宽宏大量、毫不计较的品格和风范,结果受到了他人的敬重。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和境界。所谓愚,是指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必能抓住机会,左右逢源,拥有给力的人生。

实际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为人做事斤斤计较、事事精明,那样只会遭人讨厌,让人提防。因为人与人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是心的交流,如果做人过于精明,就不能在交流中获得人心,并且会让人感到此人刁钻奸猾,这样,人们只有敬而远之。其精明的结果,只能让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做人需要精明,但千万不要过于精明,甚至精明到露骨的地步。

大智若愚,有时要显得痴呆一些。这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方式。成功是人们共同的追求,但要想达成所愿,就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保全自己。明哲保身有很多方式。虽然看似痴呆会让人失去尊严和荣誉,为很多人所不齿,但是这些东西和生命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很多时候,我们的生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威胁,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装疯卖傻以获得延续生命的机会,历史上得益于“痴”而得以保存性命的人很多,朱元璋时期的袁凯就是其中一个。

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开始变得性情残暴,大批功臣老将都死在他的屠刀之下。因为朱元璋知道这些人是有功劳的,他们活着就会威胁自己和儿孙们。于是他借口杀了右丞相汪广洋,不久之后又借口杀了左丞相胡惟庸。就连当年元帅府的都事、后来被封为韩国公而且是他的儿女亲家的李善长,一家70余人,也都死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当年被假斩过的徐大将军,后来也被朱元璋真的毒死了。

朱元璋这样做,就是为了保住家天下,为自己儿子接班做好准备。而太子朱标却是一个仁慈之人。他见自己的父皇这样疯狂,心里很不是滋味。偏偏朱元璋见自己已是年过半百,一心想培养太子以后称帝的能力,常常要太子帮助自己处理政务。太子朱标却总是和老子想不到一块去,所以两人常常因为想法不一样而闹别扭。这样一弄,弄得满朝文武百官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有一天,朱元璋上朝,一脸的怒气,玉带围在肚皮下面。百官见此情景,知道是朱元璋又要杀人了,都吓得浑身发抖,因为这意味着不知谁又要倒霉了。这时,只听得朱元璋粗声粗气一声喝令: “袁凯。”

御史袁凯赶忙跪在地上听朱元璋训话: “把这些案卷送去给太子复查,看后,火速带回。” “臣遵旨!”袁凯接过案卷,三步并作两步,直奔太子朱标住的东宫。

太子接过袁凯递过来的案卷一看,知道父皇又要杀人了,心中十分难过;可是他也知道,父皇一经决定的事情就无法挽回。他叹了口气,在案卷上写了几句话就交与袁凯带回了。

袁御史上气不接下气地捧回案卷呈与朱元璋。朱元璋翻开一看,只见太子在上面写道: “父皇陛下!以小儿之见,还是应该以仁德结民心,以重刑失民心,望父皇三思。”

朱元璋看完之后,脸色更加难看了。他看着袁凯,突然发问: “朕要杀人,太子要从宽,你说谁对谁不对?”

这一问,袁凯的心就像钻进了一只兔子,怦怦直跳,这可叫他如何回答是好啊?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太子,怎敢说谁对谁不对呢?可是不回答又不行,急得他脸上冷汗直冒。满朝文武百官也无不替袁御史捏了一把汗。这时的袁御史却很聪明,心里一急,却急出话来了,他立刻叩头答道: “微臣愚见,陛下要杀,乃是执法;太子要救,乃是慈心。都有至理在。”

袁凯这一答,满朝文武都不禁暗暗称赞: “袁御史不愧聪敏机智,善于应对,这话答得多好呀!”就连朱元璋也暗暗称赞: “这老家伙真会说话,回答得天衣无缝,叫人抓不到把柄。”

可正当袁凯和百官都准备松一口气的时候,猛地听到朱元璋一拍御案,怒气冲冲地站了起来,手指袁凯骂道: “你这老滑头,竟敢在朕面前花言巧语,两边讨好。我先斩了你,看还有谁敢到朕面前来卖弄口舌!”

风云突变,吓得文武百官个个手足无措,大气不敢出,有胆小的竞吓得往后退。袁凯更是被吓得脸色惨白,像一堆泥团瘫倒在殿上。幸亏还有几位胆大的大臣跪在地上替袁凯求情,苦苦哀告道: “陛下息怒,饶了他第一次!”朱元璋才没有杀袁凯。

袁凯好不容易捡了条性命,回到家里仔细琢磨一番: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上置我于死地还不容易?今日虽躲过,但是明日肯定难挨。”袁凯的妻子知道此事之后,也愤愤地说: “看来这朱皇帝的残暴也和秦始皇差不多!”

听到妻子说到秦始皇,袁凯不禁有所领悟:当初秦二世逼要赵高女儿赵艳容,赵艳容装了疯,保住自身,自己何不效仿赵艳容,也来个装疯卖傻躲过此劫呢?

说做就做。第二天早朝,朱元璋一上来就要召见袁凯,想要找他的岔子。可是底下没人答应——袁凯竟然没来上朝。

“袁凯哪里去了?”朱元璋怒气冲冲。文武百官都吓了一跳:这个袁凯,昨日皇上免你一死,今日你竟然不来上朝。若皇上再杀你,谁敢再保? “派人到袁凯家去察看,为何不上朝?”朱元璋命令道。

一会儿,察看袁凯的人回来了,上殿禀奏: “启奏陛下:袁御史疯了。” “什么?疯了?”朱元璋一怔。“是的,他昨晚胡言乱语,乱蹦乱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砸锅摔碗,打人骂人,从晚上到天亮,家中被摔得一塌糊涂。”那人回禀道。

朱元璋却一声冷笑: “朕不信。昨天他还好好的,过了一个晚上就疯了?这老头儿又想耍什么花招呢?即便是疯了,也要给我绑上殿来!”

于是袁凯被绑上殿,披头散发,满脸黑灰,衣衫撕破,沾满粪泥,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上得殿来,不参不拜,不禀不报,呆呆直立,两眼上翻。

“看来袁凯是真的疯了!”百官摇头叹息道。

朱元璋却半信半疑: “来人!拿木钻钻他几下,看他是真疯还是假疯!”木钻将袁凯手背钻了一个洞,鲜血直流,袁凯却像一根木头一样,毫无反应。

“这老儿真疯了,带出去吧!”朱元璋将手一挥,袁凯站在那儿毫无反应。两个武士将他送回家,然后躲在门口看。只见他进门后,不喜不怒,却趴在地上学狗叫,血弄得满脸都是。

两人回朝向朱元璋回禀后,朱元璋仍不放心。第二天派了亲信前去察看,却只见袁凯趴在地上又滚又叫,手里捧着一团屎往嘴里塞,那亲信一阵恶心,只看了一会儿就回宫复命,斩钉截铁地说: “陛下!袁凯那老儿实实在在是疯了。”

朱元璋听了好笑: “也罢。不管这老头儿真疯假疯,他肯吃屎就算他是真疯了。”

其实,袁凯早就预料到朱元璋绝不会轻易放过他,事先叫妻子用炒面拌糖做成屎状摆在篱笆旁边,用这招骗过了朱元璋。时间一长,家人呈报让袁凯回乡养病,朱元璋也不愿再白白给个疯子发俸禄,于是就准了。就这样,袁凯捡得一条老命回到华亭故乡,得了个善终。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明的生存哲学:又傻又痴以求自保。虽然这样会让人失去尊严和荣誉,但是这些东西和生命比较起来,孰重孰轻呢?一个人到了性命攸关的地步,自己做人的姿态已经降到最低了,那么对手也基本上就不会为难他了。或许有人会觉得既然都这样了,那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但俗语说得好,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了生命就会有机会再创奇迹,很多成功者都有暂放尊严求得发展的经历。也因如此,才有了日后的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