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是真正的聪明

清代画家、书法家郑板桥有一幅牌匾,日“难得糊涂”。这四个字一经写出,便立刻成了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座右铭,仿佛许多人生的奥妙一下子从这四个字里透射出来。

人生在世,纷纷扰扰、热热闹闹在眼前,又有几人能看得清楚明白?常言道:不如意事总有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挣多少钱都嫌少,当多大官都嫌小。天地间,立人处世,总有许多盘盘曲曲、枝枝节节。即使胸中有万丈光芒,透出来也不过就是那丁点儿亮光。

于是,俯仰之间,总觉得受拘束,被折磨,好比那郑板桥,硬着头皮做清官、好官,却屡屡受挫,遭贬被逐,无奈掷印辞官,扔掉几顶乌纱,与书画为伍,自得几分清闲,自讨几分糊涂下酒,于是,身心俱轻。

正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一糊涂,人生真谛顿悟。先前舍不下的,成了笔底烟云;先前弄不懂的,成了淋漓墨迹。因此,你不得不承认糊涂是一种智慧,而且是大智慧,非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犹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径取朦胧捂眼,而心成闲云。

“难得糊涂”是一方清醒剂,让人头脑明白,看透人生,看透世事,不再心累。

其实,聪明人不一定能招人喜欢,尤其是揣着文凭的学子,常自以为很聪明,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难得,但精明露骨,事事较真,就难免遭人嫉恨,更可能诸事不顺。所以,有时糊涂点比清醒点更好。

要想积蓄实力,就要装得了糊涂。在时机未到的时候别表现得太过聪明,否则就会招来很多的麻烦,甚至性命不保。然而装糊涂并不是一味地糊涂,不是真正糊涂,而是表面糊涂,内心清醒,在该糊涂的时候绝不显聪明的“糊涂之举”。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人生局面。

1. “难得糊涂”,做人的一种智慧

糊涂是一种做人的智慧。运用这种智慧来看人看世,就会别有一番天地。世上许多事情,本就没有必要搞得那么清楚明白,得过且过,糊涂一下又有什么大碍呢?

人们一向认为混沌是世界的本原。在东方,中国有盘古开辟天地之说,有夸父身化万物之说,说明世界原本是混沌一片,无所谓天与地,亦无所谓真假;现代科学也论证了,最初的地球上没有空气与生命,最原始的生命体在雷电中产生,在海洋中生存发展,而后才演变出现在这样的大干世界。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从混沌空间走向明晰和精确:数字逻辑的严密、物理化学的缜密实验和论证、仪器仪表的精确完美。但就在这精确与严密中,人们发现了人生的苍白与无奈,连人也成了一部部精确的机器,凡事斤斤计较,追求因果必然。

在某些方面一切都清楚明白使事情反而更加苍白无力,雾里看花、水中观月的效果也许是最好的。在艺术审美中,所谓的“神秘”和“空灵”,所谓的“尽在不言中”,所谓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是模糊朦胧产生的特别意境。

追求精确是没有止境的。研究物质组成,人们发现了分子;深究分子组成,又发现了原子;分析原子结构,又发现了电子和原子核,之后又有中子、质子、夸克等。今后还会有人继续研究下去,但世界的无极与太极,使人们犹如闻到香味而去追寻花朵一样,无休止地追求下去,但每前进一步都将显得更艰难和代价昂贵,人们如一架架精密仪器在为了寻求明白而工作。

但是,什么是“明白”本身就很模糊。人们认识到“明白”的无限,因为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你永远都“明白”不了,倒是“糊涂”使人们对事情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人们转而研究模糊,这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的巨大转变和飞跃。于是,混沌学、模糊理论、模糊数学产生了。人们高兴地发现,精确远不如模糊更符合事物的本原,而且这门科学亦开始应用于洗衣机、电脑信息产业等领域,前景广阔。

由此可见,人类的总体认知过程,包括世界本身恰似一螺旋上升的过程:从混沌开始,又归于混沌,中间走过了数字和精确,科学和真理正返璞归真。

历史发展到今天,呈现出纷繁复杂、变幻万千的万花筒般的景象,在这样光怪陆离的大干世界里,很多人处在事业未竟的悲哀、爱情失败的痛苦、人际关系复杂的苦恼与管理头绪的混乱之中。世界虽未走到尽头,但失望、沮丧的情绪却笼罩了这个纷乱的世界,于是乎, “难得糊涂”成为许多人的人生信条,糊涂的学问九州尊奉。

其实, “糊涂学”并非神秘的高深莫测的学问,可以说,它是人生随处可见的学问,回望我们祖先所创造的灿烂的传统文化,早已为我们解决了这个困惑,提供了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贯通的答案。

儒家说: “限我”是糊涂。

道家说: “无我”是糊涂。

佛家说: “忘我”是糊涂。

兵家说: “胜我”是糊涂。

每个人对于糊涂,都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也会悟到不同的真谛。

糊涂是大智若愚,宽怀忍让;是大勇若怯,以柔克刚;是处事不悖,达观权变;是外乱内整,内精外纯;是有所不为,而后有为;是宠辱不惊,是非心外;是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是宽宏大量,不计小事;是不为物喜,不以己悲;是乐天知命,顺应自然;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是与世无争,宁静致远;是保静养神,清心寡欲;是沉默是金,寡言鲜过;是谤我容之,侮我化之;……

难得糊涂,人才会清醒,才会清静,才会有大气度,才会有宽容之心。我们说的“难得糊涂”就是不糊涂。所以, “难得糊涂”也是做人处世的一种智慧。

2.糊涂是聪明的表现

糊涂中显大智慧,它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也是数不胜数。善于“糊涂”的人总能做人有人缘,做事有好运,貌似糊里糊涂的人却总是笑到最后。

人生难得糊涂,贵在糊涂,乐在糊涂。古今中外,能有所成就的人,都不乏聪明智慧,但聪明与智慧有时却要通过“糊涂”来体现。郑板桥说: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人的聪明有大小之分,糊涂有真假之分。人们常说一个人小聪明大糊涂是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聪明小糊涂乃假糊涂真智慧。的确,人玩小聪明很容易,但想把这大智慧隐藏于糊涂之中就难了。所以说,糊涂是一种智慧,更是一门学问。

每个人都想做一个精明的人,都不愿被人说愚蠢,说糊涂。一般在我们的印象里,如果说一个人糊涂,多是指他的脑子不清楚,不明事理,说话办事都不明白,无章法,混乱不堪。但我们这里所说的“糊涂”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一种做人的方略,一种精明的智慧,一种为人处世的自我保护手段。

人生就像是个万花筒,什么都有。年少有为的人往往招人嫉恨,这就要求在为人处世时,有足够的聪明智慧来权衡利弊,以防不测,但也要有以静观动、守拙若愚的糊涂心态:聪明是天赋的智慧,糊涂是聪明的表现,人贵在能集智与愚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糊涂处且糊涂。而在官场上的人更要能大能小,做到该清醒的时候清醒,该糊涂的时候糊涂。如果没有这种“糊涂”的聪明,就会仕途维艰,难有飞黄腾达,而且稍不留神,还会给自己招来横祸。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的就是世界上的事绝对“清”不了,也绝对明白不了,要做到糊涂做事,聪明做人,这样才能在社会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当年,孔子东游时,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 “大家肚子都饿了,前面有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吧。”颜回进到饭馆,对店家说明,没想到店家答应了,但有一要求。

颜回忙道: “什么要求?”

店家说: “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生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

颜回笑着答:“主人家,我虽不才,可我也跟老师多年,别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

店家就拿笔写一个“真”字让颜回看。颜回哈哈大笑: “店家,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5岁就识,不就是一个认真的‘真’字吗,你们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

可没想到店主却让手下人把颜回赶了出去,还大骂他是无知之徒,敢冒充孔老夫子门生。

颜回委屈地回去向老师说了经过,孔夫子微微一笑,又带着颜回来到店前,不等说明来意,就见店主把刚才写的字拿出来,孔老夫子答日: “此字念‘直八’。”店主于是乐呵呵地把师生请进店里,请他们吃饱喝足。

颜回很是不解,就问:“老师,这字你不是教念‘真’吗,你刚才怎么说是‘直八’?”孔老夫子笑着说: “有时候的事是认不得‘真’啊。”

是呀,凡事不能太认真,无关紧要的小事灵活应对才好。纵看那些事事认真、不懂得拐弯抹角、不懂得装糊涂的人做事,常会把一些事越办越糟。其实,糊涂就是指大事精明,小事糊涂,教人舍小利而图大利。一个人每天都要遇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许多事情,生活中的矛盾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总是过分计较一些小事,在乎过多的细节问题,不仅心累,事情也会做不好。

人生难得糊涂,能够做到糊涂,也是一种大智慧。它给人带来的好处也是数不胜数。善于“糊涂”的人总能做人有人缘,做事有事缘。谁若能看透这一点,谁就会在人生之路上笑傲江湖。

3. “糊涂”是一种气度

俗话说: “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糊涂”,不仅表现出一定的修养,还显示出一定的气度和雅量。

凡是与原则问题无关的人和事,不妨糊涂一点,大度一些,能不计较的就不计较,这样会减少很多烦恼。许多事情越较真越麻烦;相反,若装疯卖傻,来他个“假痴不癫”,也许会皆大欢喜。

古今中外能成大事的人,无不具有这种超人的气度和雅量。他们总是“糊涂”地对待他人的过错,睁只眼闭只眼,从而用恩泽收买人心。楚庄王就是这样的一个“糊涂者”。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经过艰苦作战,平定了令尹斗越椒发动的叛乱之后,大摆酒宴,招待群臣,名日“太平宴”。

当时楚国文武百官俱来赴席,喝到日落西山,夜深之后,楚庄王仍然兴致不减,令人点起蜡烛,继续欢乐,并要宠妾许姬前来祝酒助兴。忽然一阵大风吹过,将灯烛吹灭。这时,有一人见许姬长得美貌,便趁黑灯瞎火之际,仗着酒意暗中拉住了许姬的衣袖。

许姬大惊,左手奋力挣脱后,右手顺势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系缨。许姬取缨在手,连忙附耳奏日: “我奉大王命敬百官酒,其中一人无礼,乘烛灭,强牵我袖。我已揽其缨在手,大王快命人点烛,看看是哪个小子干的!”谁知,楚庄王听罢,便对大家说: “寡人今日要与诸卿开怀畅饮,大家统统绝缨摘帽,喝个痛快。”当文武官员皆去缨之后,楚庄王才命令点烛掌灯,于是,那个调戏许姬的人便被遮掩过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绝缨会”。

调戏君王的宠姬,无疑是对君王的不敬,对于至尊无上的君主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羞辱。这在旧时代里,属于大逆不道的行为。可是楚庄王却能原谅下属的不轨,不闻不问,假装糊涂,并且还设法替他打马虎眼,不失为处世的高手,也显示了楚庄王的为君气度。

而正是楚庄王一时的“装糊涂”,才有了“绝缨会”之后的一段善报。

七年之后,楚庄王兴兵伐郑,前部主帅襄老的副将唐狡,自告奋勇,冲锋在前。唐狡与众士卒拼死一战,终于杀出一条血路,使后续部队顺利杀到郑都。楚庄王非常高兴,要重赏唐狡,谁知唐狡却答道:“微臣受大王恩赏已很多,战死亦不足回报,哪里还敢受赏呢?”

楚庄王很奇怪,唐狡接着说道: “我就是‘绝缨会’上提了许姬袖子的人。大王不处置微臣,使臣不敢不以死相报。”楚庄王感叹地说: “如果当初明烛治他的罪,怎么会有今天效力杀敌的猛士啊!”

聪明难,糊涂更难,“糊涂”,不仅要有一定的修养,还要有一定的气度。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懂得睁只眼闭只眼,装装糊涂,这样才能步步顺畅,步步获胜。

4.大事不能糊涂

人一生要经历的事情太多,如果事事都认真计较,势必会使自己筋疲力尽。

鲁迅先生曾专门揭示了“难得糊涂”的真正含义。他说: “糊涂主义,唯无是非观等等——本来是中国的高尚道德=你说他是解脱、达观罢,也未必。他其实在固执着什么,坚持着什么……”

之所以要“糊涂”,是因为将世上的一些事情看得太明白、太透彻,只会增加烦恼,索性不去理睬它们,而去轻松、潇洒地生活。

但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糊涂”的人很少。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成功者总是少数,平庸者为多数。因为大部分人无法达到超然的境界,他们被琐事困扰与牵绊着。

糊涂看世界,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这就要求人们在观察社会上的大事小情时,对一些不要紧的事情糊涂处之,而涉及至关重要的原则性问题时要清醒对待。如:对待个人的名利,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在糊涂与聪明之间,不能丧失做人的原则和起码的人格。

纵观古今,达到这种境界,拥有这种智慧的人也不在少数。晋代的裴遐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裴遐到东平将军周馥的家里做客。周馥命家人设宴款待裴遐,他的司马负责劝酒。由于裴遐下围棋正在兴头上,司马递过来的酒没有及时喝,为此司马非常生气,以为裴遐是故意轻视他,顺手便推了裴遐一下,不料裴遐没有留意,被推倒在地。其他人见状都吓了一跳,以为裴遐会难忍这种“羞辱”而对司马勃然大怒。谁知裴遐慢条斯理地爬起来.神情自若,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与人下棋。后来王衍问起裴遐,当时为什么还能镇定自如、举止安详。裴遐回答说: “仅仅是因为我当时很糊涂。”

待人处世有时不妨糊涂一些,不要太计较。尤其是在交际场合和发表演说的时候,自找台阶,故作不知,装一装糊涂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次发表演说的时候,有一个故意捣乱的人突然大喊道:“狗屎!垃圾!”遇到这种无法预防的干扰,如果换了别人,就可能对那个故意捣乱的人大声斥责,或者就是充耳不闻,但威尔逊却表现出超人的智慧。为了使演讲能圆满成功,威尔逊很镇静地说: “这位先生请不要急,你所不满的脏、乱、差问题我马上就会谈到。”通过对捣乱人语言的故意曲解,以幽默的语句,威尔逊移花接木,安全渡过险境,使演说得以顺利进行。由此可以看出,装糊涂也是应付别人刁难的一种好方法。

读书做学问也要“糊涂”。自古以来读书就提倡一股“傻劲”,视金钱名利如粪土。书读好了,一切不求自来。所以读书学习也要懂得装些“糊涂”。大数学家陈景润到大街上不会买菜,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吃饭的时候竟然用馒头蘸墨汁吃,大科学家牛顿煮鸡蛋时竟然煮的是自己的手表。他们都是“糊涂”的典型,却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了非凡的成就,所以有时“糊涂”是成就大事的一部分。

总之,处世行事没必要事事俱细,事事认真,事事明白,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都有股“糊涂劲”。大事不糊涂,小事装糊涂对己大有好处。有句俗语“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装糊涂,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

中国古代这样的智者有很多。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遵循得饶人处且饶人的人生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在后来两件事上的神通广大,实在是没有第二个人可比。对于这样的老好人谁会防范呢?他在无声无息中做了这两件大事:

其一,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催促人们召太子进宫,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

其二,担任入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很奸邪,反复无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韩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签了字,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 “只要写出来,韩琦一定有自己的办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这封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说完拿出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换上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韩琦一贯诚实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轻易除了蠹虫,而仍不失忠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