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对象再张口

平常我们都很反感这样的人:与人闲聊,专拣自己很熟悉而别人不明所以的内容去讲,一面口若悬河、唾星四溅,一面看着别人一头雾水的样子而心满意得。

我们也很痛恨这样的人:明明是很正式的场合,他偏偏装出一副潇洒自如的做派,插科打诨,油腔滑调。

还有的人在长辈及领导面前说话没大没小,或者本来大家在开玩笑,他却故作正经,搞得大家好不扫兴……凡此种种,都是说话不看对象、不分场合的表现。

生活中,人所处的环境是各种各样的,因此,他们的心理特点、脾气秉性、语言习惯也会各不相同,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对语言信息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用统一的、通用的、标准语的说话方式来交流,因人而异的交流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优秀服务员李淑贞的接待语言就是说话看对象的一个范例:

知识分子进店,李淑贞这样说:“同志,您要用餐,请这边坐。来个拌鸡丝或溜里脊,清淡利口,好不好?”

工人同志进店,李淑贞这样讲:“师傅,今个过班,想吃过油肉,还是汆丸子?”

乡下老大娘进店,李淑贞这样欢迎:“大娘,您进城里来了,趁身子骨还硬朗,隔一段就来转转,改善改善生活,您想尝点啥?”

对知识分子,用语文雅、委婉;对工人同志,用语直接、爽快;对乡下老大娘,用语则通俗、朴实。这就恰到好处的适应了不同对象的不同爱好和文化修养。

对象的年龄,也是说话时不可忽视的因素。就说问岁数吧,如果是十二三岁的中学生发问,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就要使用不同的问法:“你几岁了?”——问小孩;“你多大年纪?”——问同龄人;“您多大年纪了?”——问中青年;“您高寿?”或“您高龄?”——问七八十岁老人。恰当使用不同的问语,就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提醒同学们注意,对小孩或同龄人,说话要坦诚、亲切;对老年人或自己的师长,则要尊重他们,让人感觉到你是有教养、懂礼貌的晚辈。

再举一个例子。

朱元璋做了皇帝。有一天,他从前的一位苦朋友从乡下赶来找他,对他说:

“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听他说得好听,心里很高兴。回想起来,也隐约记得他的说话里像是包含了一些从前的事情,所以,就立刻封他做了大官。

这个消息让另外一个苦朋友听见了。他心想:“同是那时候一块儿玩的人,他去了既然有官做,我去当然也不会倒霉的吧?”他也就去了。

和朱元璋一见面,他就直通通地说:

“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的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

朱元璋嫌他太不会顾全体面,等不得听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一般说来,说看要看对象、因人而异要考虑到几个方面。

性别差异。对男性宜采取直接且强有力的语言,对女性则应采取温柔委婉的态度。

年龄差异。对于年轻人应采用鼓动性强的语言,对中年人应讲明利害关系让其自己斟酌,对老年人则要用商量的口吻以示尊重。

地域差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独特的性格特点。对于北方人可采用粗犷直率的态度,而对于南方人则要细腻一些。

职业差距。与不同职业的人交往时,要针对对方的职业特点,运用与对方掌握的专业知识关联较紧密的语言,以增强对方对你的信任度。

文化差异。对文化程度较低的人采用的语言要尽量简洁,多使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和数据;而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则要尽可能表达得专业一些。

此外,性格差异是不分年龄和职业的,对此要特别注意。

若对方性情豪放、粗犷,则他喜欢听耿直、爽快的话,那么你就应真诚、坦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美丑、善恶的爱憎要强烈表明。

办事严谨、诚实、老练的人,最喜欢听流利而稳重的话。这时,你说话要注意态度谦恭,既不能高谈阔论,也不可巧舌如簧,而应朴实无华,直而不曲。话语虽简单,但言必中的,给人以老实敦厚的印象。

若对方是学识渊博的高雅之士,他可能崇尚旁征博引而少芜杂的言辩,你不妨从理论问题谈起,引经据典,纵横交错,使谈话富有哲理,但言辞上应表现出含蓄和文雅,显得谦虚而又好学上进。

总之,与不同的对象谈话,要尽量采用适宜对方接受的不同的谈话方式,这样做最恰当,也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