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与做,相互影响

有一句话说得好:说什么话,办什么事;办什么事,说什么话。

这也就是说,你所说的,能够影响你所做的;你所做的,关系到你想说话的目的。

认识到说与做的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有意识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够让说与做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

通过做事的态度、风格、能力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为人和综合素质,从这个意义说,做,就是一个人的不言之言,也是一种说,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通过说话推进事情的进展,完成需要做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说,也是做的一个环节,有时还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在这方面,清末重臣张之洞就是一个地道的高手。

1884年5月22日,清廷任命张之洞为两广总督,张之洞可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

而在当时情况下,要想做好防务工作,协调好粤省各方大员和军队的关系是当务之急。当时存在着满汉矛盾、湘淮矛盾、主客矛盾,而这些矛盾中最主要的则是张树声与彭玉麟之间的矛盾。自“同治中兴”以来,清朝的主要军队为湘、淮两军,但两军素有门户之见。钦差大臣、兵部尚书彭玉麟与前任两广总督张树声分别是湘、淮两军的著名战将。朝廷调彭玉麟人广东的直接原因,正是认为张树声办理军务不善。而张树声还曾经阻止彭玉麟来广州,所以两人关系的紧张早已众所周知。

张之洞在奉命接署两广总督时,随即致函彭玉麟,对他称颂备至,夸他以往屡辞高官不就,隐身江湖,过着逍遥闲逸的生活,可是一旦时局危难,他立刻挺身而出,丝毫也不计较职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精神矍铄地奉诏率军来到海防前线,从此南方边防多了一道可以凭倚的“万里长城”。在信中张之洞还对彭玉麟倚重有加,说自己来到南海,若想让国防前线固若金汤,还必须依靠他的言传身教,希望他能传授机宜,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帮助自己做出裁断,并表示在某天一定前往拜访,亲耳恭听指教。彭玉麟看了信后自然很高兴,对张之洞当然是倍加信任了。

这是张之洞的做中之“说”。

张之洞笼络住了彭玉麟,就开始安抚张树声了。而且张之洞抓住一个机会,成功地融洽了自己、彭玉麟、张树声三人之间的关系。

事情是这样的:张树声督粤时,有不少人参劾他,说他枉情徇私,巧取财物,玩视边防,贻误地方,名不副实,难胜重任……于是朝廷要求彭玉麟、张之洞查清复奏。张之洞知道,张树声虽已革职,但仍有相当的势力,原所领淮军各部自不待言,即便是各府州县官吏,也多有攀附,值此时危用人之际,不应自毁长城。因此,他在接到谕旨后,经过斟酌,向张树声通报了谕旨及各条参奏内容,准许他申辩。后来又与彭玉麟密谈,想方设法使彭不计前嫌,同意共保张树声,最后两人联合递上了一份“查复张树声参劾折”。

该折的篇幅很长,折中对参劾张树声的各条一一做了答复,在许多方面,张、彭显然在为张树声遮掩。

张、彭在奏折中不仅为张树声一一做了辩护,而且称赞他一贯做事谦虚谨慎,久经疆场,一直刻意自爱,在各地为官都是孜孜求治。至于被参原因,都是因为属僚妄生揣测,怀疑他排挤其他将领。由于人们不了解情况,各存成见,于是流言就多了起来。

这是张之洞的说中之“做”。

张之洞和彭玉麟的做法自然令张树声感激万分,就这样,张之洞抓住这一关键事件,不但消除了张树声对自己的猜忌,而且使他与彭玉麟之间的芥蒂顿然消除。三人关系因此融洽起来,这样张之洞内外调度就顺手多了,从而使广州的防务得以顺利进行。

不管是“说中之做”还是“做中之说”,张之洞这个故事就很明白地告诉我们:说是为了做,做事为了说。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说话也就不再那么难,办事也不会杂乱无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