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办事相辅相成

也许有人会问:总是说说话办事、说话办事,但是是该先学会说话,还是先学会办事呢?是说话重要一些还是办事重要一些呢?

其实,问这种问题的人一定时常在想另一个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只能说,我们不能钻牛角尖去探讨先说话还是先办事的问题。说话与办事,是相辅相成的,你学会了说话,自然就学会了办事;你学会了办事,你说的话一定也很巧妙了。

在中国历史上,把说话与做事结合起来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大有人在,但最典型的却莫过于诸葛亮了。

首先,诸葛亮靠言谈使自己有了一个施展抱负与才华的舞台。我们不妨重温一下当年诸葛亮与刘备茅庐论“三分”的情形。

在茅庐之中,诸葛亮对前来相邀的刘备详细分析了他眼里的天下大势。

首先从指导思想讲起。他指出群雄混战是依靠“人谋”取胜。当初比较弱小的割据势力,依靠自身的努力强大起来,原先强大的反而失败了。袁、曹之争是其中最大、最典型的事件,曹操转弱为强的经验值得借鉴。

他回顾说:“自从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比起袁绍,名望低微,实力弱小,然而终于击破袁绍,转弱为强,这原因不只是天时,也是人谋。”刘备于是想到了自己,过去人谋不力,今后若想事业有成,重在人谋。

指导思想明确后,接下来谈借鉴曹操经验,改进战争指导。诸葛亮分析刘备所处的战略环境,畅谈天下大势。当时除了刘备以外,还存在六股势力:北方的曹操、韩遂马超、公孙渊,南方的孙权、刘璋、张鲁。诸葛亮作了这样的估计:曹操和孙权,将生存下来,其他都将灭亡。而刘备也有条件生存下来,同曹、孙三分天下,前提是改进战争指导。

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同他争锋。”意即刘备实力如此弱小,此时不应该与曹操争强斗胜;曹操须要消灭,但不是现阶段任务。

接着,诸葛亮话锋一转,谈到江东:“孙权据有江东,政权经历三代的考验,地势险要,民心归附,贤能肯为孙氏效力。这股力量,可以用作外援,却不容去吞并。”这是在告诉刘备,江东他吃不掉,还要同它联合,否则南方也有可能被曹操各个击破。

那么,刘备又将如何夺取天下呢?诸葛亮建议分近期、远期两步走,近期以三分天下为目标,有三项任务。

第一项任务,取荆州。“荆州北据汉、沔(汉水上游)二水,利益穷尽南海,东连江东吴、会稽两郡(今长江三角洲和浙闽),西通刘璋巴蜀(今四川),这是用武之地,而荆州之主刘表不能固守。荆州怕是天意资助将军的,将军有没有意思?”

第二项任务,接着取益州。“益州险要,四塞之地,沃野千里,乃是天府之国,汉高祖凭借它成就了帝业。益州之主刘璋愚昧、软弱,张鲁威胁其北面,人民殷实,地区富有,而不知道去慰问抚恤,智能之士渴望得到明主。将军既然是皇家后代,信用和道义传遍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何不取而代之呢?”

第三项任务,同孙权结盟。“孙氏正在内争三江五湖之利,局限在东南一隅;然而迟早会走出太湖背后的闭锁状态,进入全国斗争,那时联合有现实的可能。”

以上是近期计划。预测刘备联吴避曹夺取荆、益两地后,将与曹、孙三分天下,并成为获利最大一家。可以说,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接下来谈远期计划,以统一全国为目标。首先要治理荆、益两地,任务是“守住两地险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对外结好孙权,对内治理政务。”

诸戎在西北秦陇,即益州和曹占区之间,由氐、羌族构成,夷越在益州南部,都具有战略意义,必须以安抚政策争取少数民族的民心,巩固大后方,策应灭曹的北伐战争。刘备在实现近期目标后就会实力增强,将与曹操争锋,问题是选择有利时机。

“一旦天下有变,就命令一员上将率领荆州军队北上宛城(今河南南阳)、洛阳,将军亲自率领益州军队攻人秦川(今关中一带),百姓谁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将军呢?果真如此,则汉室可兴、霸业可成了。”

这个对策,便是闻名后世的《隆中对》,因其产生于茅庐,也称《茅庐对》,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它告诉刘备:夺天下,光凭愿望和艰苦奋斗是不够的,还得通盘谋算,成竹在胸。若想一口吃胖,实力和目标两者失衡,瘸腿走路,怎会不跌跤呢?分步走,力所能及,方能逐步成功。弱者对强敌先退一步,向薄弱地区荆、益两地谋求发展,壮大自己力量,获得最终进攻强敌的能力。军事斗争同政治、外交斗争配合,联吴、治理荆益等手段综合运用,必能大见成效。

这一番论述,说得刘备心服口服,于是便委以军师之职。

接下来诸葛亮凭借过人的智慧,联孙吴,战赤壁,取荆州,定益州,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宏图伟业。

如果说诸葛亮是一个成功的人,就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会说话的人,也是一个会做事的人,更是一个把说话与做事完美结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