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断办事,坚定不移地保持高效率

果断办事,就要坚定不移得保持高效率办事,不能拖拖拉拉。不要认为你果断制定目标成功就离你很近了,那只是你办事的起步。如果想要办事成功,就必须付出你的精力,保持高效率。

一位西方学者总结了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的四大法则:

1.培养动力

成功的第一条法则是具备动力。懂得如何去聚集它,如何去节俭地、集中地使用它固然重要,但首先你必须具备它——相当大数量的人并非如此。

动力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力,是一种去做、并且正确地去做事情的愿望,是怀着一个特定的目标,从一点向另一点移动,向着新的阵地前进的愿望,是去成就既定工作的愿望。有些人从小就有这种动力,他们一心一意地去做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他们必然获得成功。另一些人只是在他们愿意或不得不去做的时候才相当地努力,这不过是一条艰难的上坡路。

发挥动力的最佳方法也许是这样的:把你一天的时间分割成尽量小的若干部分,把每一部分都当作是独立的有价值的部分。一旦你把工作拆成许多组件,你就能投身于其中之一,把它完成,然后再继续做下一项。这样会使你改变速度,并且不断享受完成任务的清新之感。

多年前,米切尔教授也曾总是在焦躁和恼怒的情绪中开始一天的工作。来到办公室,桌子上已是书信的海洋,电话铃在响,人们在排着队等待会见。等到11点钟,他已被搞得过度紧张筋疲力尽了,只怨恨工作了两个小时,一件事也没成就。最后他断定重要的是在一天的开始就把一件事完成,不管它是多么琐细。他决定在第一个小时回复信件,不接电话,不会见任何人。他把这些来信视为工作的一个独立部分,重要的却是有限量的。当他读完它们,回答了它们,在需要采取措施的地方采取了措施之后,他便完全超越了它们。

2.控制惰性

很多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们对于面前棘手的工作拖着不办。我们不过是被惰性所抑制了,而如果令这种惰性发展下去,它会产生一种永久的惯性。克服的办法是利用它,让消极的力量转化为积极的强加力。

假设你有一份较大的工作,它需要花费几个小时去完成。你对自己说等把它干完了的时候你又可以清闲了,现在阻碍你去享清福的就是这项工作。然后,就像它是你的敌人一样,向它进攻,把它打跑,你便为自己赢得了休息的时间。

一旦你获得了开动自己、简洁地利用自己的旺盛精力的能力时,你便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使用它了。关键在于一开始就使用它,等运用自如时,你会马上发现这是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记住:着手某件事情后,就去完成它。精力在成功之中更新,而在事情的拖延之中衰败。如果在早晨开始之时就犹豫不决或者失败,那么,一整天你都会继续这种状态,不断地经受活力的退潮。

3.顺乎自然

许多人是把自己锁在与自己的自然习惯和行为方式的精神斗争中度日的。再没有比这更具有破坏力了。假如你不是一个早起的人,就不要把重要的工作在一天开始时压给自己。而如果你喜欢早睡早起,那就首先去做最困难的工作。

如果你想丰富自己的日常工作,那要设计一个切实可行而且行之有效的计划。但它必须是灵活可变的,以便使你不时地改变工作速度。当然,你将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妥协,但要记住:与自己的意愿作斗争所消耗的精力越多,用于你工作中的精力便越少。

4.抵制厌倦

厌倦对一个人元气的损伤是无可比拟的。假如你陷入了使你活力减退的烦躁之中,请按下列两点尝试调整:

一是和自己打赌,在一天结束之前,你能完成你必须完成的工作。在一星期中确定一天为“追赶”日,这样在其他日子里可避开大部分琐碎和恼人的事。二是不要把一天当作时间进程的延续,那样没完成的工作便可推迟到下一天。有成就的人在计算他们的生命时,是着眼于每一天的成就,让每一天都有特定的收获。这种紧迫感自然会导致全神贯注工作的无穷力量。因此要学会把每一天视为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时间单位,并且用今天你所完成的工作来评价你的表现,不是用昨天,更不是明天。

如果,你想保持高效率地办事,趋于事情的成功,你就必须果断地放弃完美的选择。

生活如果只有晴空丽日,而没有阴云笼罩;如果只有幸福快乐,而没有悲哀忧愁,如果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那么,这样的生活根本就不是有意义的生活。所有的幸福就像是一团缠结不清的纱线,它是由悲伤和喜悦构成的,而喜悦正是因为有了悲伤才显得珍贵。一个理智、达观的人会渐渐地懂得:对生活不要期望太高。当你运用有效的方法力求成功的时候,要做好失败的准备。渴望幸福的降临,就要耐心地忍受各种苦难。在生活上,怨天尤人、悲号哀鸣是毫无用处的,唯有愉快而不懈的工作,才能有真实的收获。

理智而达观的人对自己身边的人也不会期许太多。只要能与别人和平相处,他就会容忍和克制。而且,即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他也会有性格上的弱点,需要人们容忍、同情甚至怜悯。有谁敢说自己是完美无缺的?谁没有令人苦恼的事情?谁不需要别人的宽大、容忍和谅解?

生活往往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每一个心灵都会给自己创造一个小天地。喜悦的心灵会使这个小天地充满快乐,不知足的心灵会使这个小天地充满哀愁。

追求完美的人最普遍的错误想法就是认为不完美便毫无价值。他们害怕犯错,而且一旦犯错后又做出过分的反应。

为了帮助追求完美的人戒除这个心理习惯,伯恩斯教授首先请她们列出追求完美的好处和弊端。一名向他求助的法律系女学生只举出一个好处:“这样做有时会得到优秀成绩。”接着她列出6个弊端:“第一,它令我神经非常紧张,以致有时连普通成绩也拿不到:第二,我往往不愿冒险犯错,而那些错误却是创作过程中所必然会发生的;第三,我不敢尝试新的东西,第四,我对自己有诸多苛求,令生活失去了乐趣,第五,由于总是发现有些东西未臻完美,因此我根本不能松弛下来:第六,我变得不能容忍别人,结果别人认为我是个吹毛求疵的人。”

对这个利弊分析后,这名女生终于认为若放弃追求完美,生活可能会更有意义和更有成就。伯思斯指出:“假如你目标切合实际,那么,通常你的心情便会较为轻松,行事也较有信心,自然而然便会感到更有创作力、更有工作成效。我不是鼓吹放弃努力奋斗,不过,事实上你也许会发现,在你不是追求出类拔萃成就而只是希望有确实良好的表现时,反而可能会获得最佳的成绩。”

希望取得成功的原因来自我们传统文化中最具有自我毁灭性的4个字,也是你成千上万次地听到并使用的这4个字——“尽力做好!”这就是渴望取得成功这一心理的根源所在。“不管你做什么事,尽力做好。”可是,如果骑自行车郊游,或到公园去随便散散步,又有什么不对的?在你生活中,为什么不能仅仅去做一些事情,而并不“尽力做好”? “尽力做好”这种误区心理会使你既不能尝试新的活动,也不能欣赏目前的活动。事事追求完善,都要拼命做好,这会使你自己陷入迷惘。不要让尽善尽美主义妨碍你参加愉快的活动,仅仅成为一个旁观者。你可以试着将“尽力做好”改成“努力去做”。

毫无疑问,你要在生活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完全消除追求完美的心理。它是精神上的死胡同,它绝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益处。

A君在某厂宣传处工作,有一天,处长突然叫他整理一个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其实是一次考试,它将关系到A君是否还能继续在机关待下去。本来对这样的材料,他并不感到为难,但有了无形的压力,便不得不格外用心。花了一个通宵,写好后反复推敲,又抄得工工整整。第二天一上班,就把它送到了处长的桌子上。

处长当然高兴,快嘛,字又写得遒劲、悦目,而且在内容,结构上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可是,处长越看到最后,笑容越收紧了。末了,他把文稿退回让A君再认真修改修改。看到A君满脸困惑的样子,处长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说:“对,那个‘副厂长’的‘副’字不能写成‘付’,改过来,改过来就行了。”

这么简单I处长又恢复了先前高兴的样子,一个劲儿地夸道;“来得快,不错。”考试自然过关。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处理上司交办的事情,一定要尽可能争取时间快速完成,而不要过分纠缠于办事的细节和完美。因为如果你把事情处理得过于圆满而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的话,那就显示不出领导比你高明的地方。否则,当上司的就会感到你有“功高盖主”的危险。

所以,善于处世的人常常故意在明显的地方留一点儿瑕疵,让人一眼就看见他“连这么简单的都搞错了。”这样一来,尽管你出人头地,木秀于林,但别人也不会对你敬而远之。他一旦发现“原来你也有错”的时候,反而会缩短与你之间的距离。

在更多的时候上司需要并提拔那些忠诚可靠但表现可能并不是那么完美的下属,因为他认为这更有利于他的事业。

如果,你想保持办事的高效率,那么,事先,最好掂掂事情的分量。

有些人脸皮太薄,自尊心太强,经不住人家拒绝的打击。只要略一受阻,他们就脸红,感到羞辱、气恼,要么与人争吵闹崩,要么拂袖而去,再不回头。看起来这种人很有几分“你不给办就拉倒”的“骨气”,其实这是个性过分脆弱的表现,导致他们只顾面子而不想着千方百计达到目的,于事业无益。

因此,我们在找人办事时,既要有自尊,但又不要抱着自尊不放,为了达到交际目的,有必要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碰个钉子也脸不红心不跳,不气不恼,照样微笑与人周旋,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要全力争取,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有时候你去托人办事,对方推着不办,并不是不想办,而是有实际困难或心有所疑。这时,你若仅仅靠行动去“泡”,很难奏效,甚至会把对方“泡”火了,缠烦了,更不利于办事儿。如遇这种情形,嘴巴上的功夫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的引滦入津工程曾一度因炸药供不上而面临停工、延误工期的困境,领导心急如焚,派李连长带车到东北某化工厂求援。

李连长昼夜兼程千余里赶到化工厂供销科,可得到的答复只有一句话:眼下没货!他找厂长,厂长忙,没时间听他多解释,他跟进跟出,有机会就讲几句。他软缠硬磨,厂长不为所动,硬邦邦地对他说:“眼下没货,我也无能为力。”

厂长劝他另想办法并给他倒了一杯茶水,李连长并不死心,他喝了一口茶,看到这水又找到新话题:“这水真甜啊!天津人可是苦啊,喝的是从海河槽里、各洼淀中集的苦水,不用放茶就是黄的。”他一眼瞥见厂长戴的是天津产的手表,接着说:“您戴也是的天津表?听说现在全国每十块表中就有一块是天津的,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人用的是天津的碱,您是化工业的行家,最懂得水与工业的关系。造一辆自行车要用一吨水,造一吨碱要160吨水,造一吨纸要200吨水……引滦入天津,解燃眉之急啊!没有炸药,工程就得延期……”

他说得很动情,很在理。厂长理解了他的急切心情,同他聊了起来,问:“你是天津人?”“不,我是河南人,也许通水时,我也喝不上那滦河水!”厂长彻底折服了,他抓起电话下达命令:“全厂加班三天!”三天后,李连长拉着一车炸药胜利返程了。

你的语言技巧对简单办事也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能言善道会使你顺利地达到目的。

一位幼儿园的老师是个非常热心的教育家。有一次,她到附近的图书馆去,想借一些有关幼儿教育的书籍。她询问图书馆内的管理员:“一个礼拜能否借20册书?”

图书馆的管理员告诉她:“一个人一次只能借走3册,这是无法通融的,因为要借书的人并不只你一个人。”

这个幼儿园老师听了这些话后很激动地说:“我知道,那么,以后我每周都带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让他们每人都借一本。”

原来很固执的图书馆管理员听了她的话后,突然改变了态度,取消了原来的规定。

在这件事中,最令人痛快的莫过于当幼儿园的老师提出要让每一个小朋友来借书时,图书馆管理员就打破了规定和规则。图书馆管理员虽然知道应该遵守规定,但他又厌恶繁杂的工作,所以才做出让步的决定。

为什么幼儿园老师能使这个固执的管理员改变他一贯的原则呢?主要是因为潜在心理起作用。幼儿园老师采取的是声明“可以遵守规则”,但“我每周都带幼儿园的小朋友来给你添麻烦”的策略,这里有两种潜在心理:“要遵守规则”和“厌恶太过于琐碎繁杂的工作”,管理员在掂掂事情的分量后,由于实在不愿意让每个孩子都来借书,使自己工作更复杂,只好违反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