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人接受挑战

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西方格言

取胜的欲望!挑战!激发!激发他人产生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确实有效的方法!史瓦伯则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手段来掌管他的企业。

史瓦伯手下有一位厂长向他报告,厂里的工人总是达不到生产指标。

“怎么回事?”史瓦伯问道,“像你这样能干的人,为什么不能使工厂完成规定的生产指标呢?”

“我不知道。”这人回答说,“我曾哄诱他们,也曾强迫他们,甚至发誓、责骂,还曾以开除来恫吓他们,但怎么做也不生效,他们就是不愿干活。”

这时正巧是太阳西落的时候,白班工人们下班了。

“给我一支粉笔,”史瓦伯说,然后他转向最近的一个正要离开的工人,“你们这班今天做了几个单位?”

“6个。”

史瓦伯在地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6”以后,一言未发地走开了。当夜班工人进来时,他们看见这个“6”,就问是什么意思。

“公司老总今天来这里了,”白班的人说,“他问我们做了几个单位,我们告诉他6个,他就在地板上写上了这个‘6’字。”

次日早晨,史瓦伯又来到这间工厂,他发现夜班工人们已将“6”擦去,换上一个大大的“7”。白班工人来上工的时候,他们看见一个大大的“7”写在地板上。夜班以为他们比白班好,是不是?好了,他们要给夜班点颜色。他们加紧工作。下班前,他们留下了一个神气活现的大“10”。情形逐渐好起来了。不久,这个一度生产落后的工厂比公司里其他的工厂产出都多。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要做成事情,”史瓦伯说,“有效的办法是激起竞争。我的意思不是钩心斗角的竞争,而是相互取胜的欲望。”

正是有了这种欲望,西奥多·罗斯福才入主白宫。当时罗斯福是义勇骑兵队的一员,刚从古巴回到美国,并竞选纽约州州长。但是,反对党发现他没有纽约州的合法居民身份,这时候罗斯福不由得打起退堂鼓来。就在这时,挑战出现了,托马斯·科力尔·普拉特突然转身面对罗斯福,大声叫道:“在圣璜山时你像个英雄,难道现在只是个孬种吗?”

罗斯福接受了挑战,他勇敢地留下来了。这项挑战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影响了美国的历史进程。

“每个人都会有害怕的东西,但是胆大的人把他们的害怕扔到一边,接受挑战,结果有时输了,但总会赢的。”这是古希腊国王的侍卫的口头语。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没什么大不了的。

查尔斯·史瓦伯很明白挑战的功效。普拉特和艾尔·史密斯也知道这个。

艾尔·史密斯当纽约州州长的时候,就用过这个法子。那里有个辛辛监狱。当时,那座监狱丑闻和谣言不断,管理职位出现了空缺,所以史密斯要找一个能力强的人物来管理辛辛监狱。不过,谁又能干得好这个职务呢?他找了新汉普顿的刘易斯·路易斯。当他见到刘易斯的时候,他高兴地说:“把辛辛交给你管,怎么样?那里需要个有点本事的家伙。”

刘易斯·路易斯很犯愁。他明白辛辛监狱可不是个好玩的地方。去了是当官儿,但这个官儿往往是吃不了兜着走,那些前任们就没有干长的,其中,有一个家伙就只干了三个星期。所以,他必须寻思一下他的大好前程。

“这摊浑水值得我去吗?”

史密斯看见他在发呆,于是往椅背上一靠,乐了:“小伙子,你吓成这个熊样,我一点都不奇怪。这个地方难缠得很,它需要一个大人物才能镇得住。”

面对史密斯的挑衅,刘易斯反而向往起当大人物的感觉来。

他说去就去了,并待了下来,再也没走,成了当代最有名的监狱长。他写了一本叫《辛辛两年》的书,卖了好几十万册。他上了电台广播。他的监狱生活的故事,也被改拍成十几部电影,而他的罪犯“人性化”,带来了奇迹般的监狱改革。

哈维·贝尔斯通是火石轮胎及橡胶公司的创始人,他说:“我看出来了,光用薪水是留不住好员工的。我觉得,是工作本身的竞争……”

伟大的行为科学家之一弗瑞德瑞克·侯兹柏也这么认为,他仔细琢磨了好几千个从工人到高级经理的工作态度。他找到了激励的最大因素,是什么啊?工作很刺激?钞票?舒服?福利?都不是。让人们好好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工作本身。如果人们觉得这个工作挺有意思,那么他们就会愿意做,还会加把劲把它干好。

这就是每个成功的人喜欢的东西:竞争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胜过别人的机会。

所以,如果你想让好强的、勇敢的人接受你的想法,就用第十二条原则:

提出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