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作为重要的事情

如果大洪水将会使世界在五天后毁灭,佛教徒将会准备“下一次的转世投胎”,天主教徒将会“祈祷”,犹太人则会说:“我们还有五天的时间,可以学习如何在水下生活!”

犹太人就是这样乐观地对待生活,把学习作为重要的事情。

对于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生的课题。犹太人在教育方面最大的特点是贯彻完全的幼儿教育和一生学习的生涯教育。

纽特·阿克塞波是一个好学的犹太青年,他喜欢文学、历史,渴望读各种书籍来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学习、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后来,当他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有时间再去看书、学习时,他已经63岁了。

这时年纪已很大的纽特·阿克塞波给自己在山上修造了一间小屋。自己做饭,自己料理生活。闲暇时去公立图书馆借许多书回来看。他感到他从来也没有生活得这么自在过。

纽特·阿克塞波从图书馆借回来的书中,有一本现代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耶鲁大学的青年学生。小说叙述他怎样在学业和体育方面取得成就,还有一些章节描述了这个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

在阿克塞波读完了整本小说以后,已经64岁的他做了这样一个决定:去上大学。他想自己一辈子爱学习,现在他有的是时间,为什么不上大学?

为了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他每天读书许多小时。他读了许多书,有几门学科他已有相当把握,但拉丁文和数学还是有点困难。所以他发奋学习,后来终于相信自己已做好充分准备参加入学考试,于是他购置了几件衣物,买了一张去康涅狄格州纽海芬的火车票,直奔耶鲁大学参加入学考试。

他的考试成绩虽然不算很高,但及格了,被耶鲁大学录取了。进入大学还不到两星期,纽特·阿克塞波发现自己很难和其他同学融入在一起。其他的学生笑话他,不仅因为他年龄大,还因为他来上学的目的与众不同。那些学生选修的科目都是为了更有利于以后找工作挣钱,而他和大家都不一样,他对有助于挣钱的科目不感兴趣。他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他的目的是要了解人们怎样生活、心里想些什么。清楚生活的目的,使自己的余生过得更有价值。虽然无法融入其他同学之中,但是他并不介意。对于他来说,学习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能够有自由的感觉,能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人的一生本来就渺小,若与知识海洋相比,就像是沧海一粟。知识是人类智慧创造的结晶,是人类历史的投影。一个智慧的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少年、中年还是老年,都应该保持饱满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取精神的鼓舞和无穷的乐趣,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日渐丰富起来。

很久以前,有一个基督教徒想在街上雇一辆马车。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排犹太人的马车。走近一看,马正在吃草,却找不到车夫。他就问在路上玩耍的小孩:“车夫哪去了?”小孩回答说:“在车夫俱乐部吧。”于是,这个基督教徒就来到街道深处的车夫俱乐部,看到在狭窄的屋子里面,车夫们都在学习《塔木德》。

犹太人对知识的学习永远都是没有止境与边界的,正是他们这种每时每刻都追求知识的态度让他们站在世界的顶峰。

犹太人认为自己是上帝的特殊选民,与上帝订有契约,负有向其他民族传播上帝律法的使命。要深刻地理解上帝的旨意,就必须学习上帝的神谕——《圣经》。为了完成传播上帝律法这一神圣的使命,唯一的直接途径就是读书识字。所以,每一个犹太人都必须能读会写,这是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犹太人把追求知识与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勤奋好学的重要性不但仅次于敬神,而且成为敬神的一部分。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犹太教那样对学习和研究如此“强调”。

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斯则明确地把学习规定为一种义务:“每个犹太人都必须认真学习,甚至一个靠施舍度日和不得不沿街乞讨的乞丐,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人,也必须挤出一段时间来学习。”

在传统的犹太社团里,儿童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正规教育。3岁上学,每周上课六天,平均每天6~10小时,他们必须全心全意地在学校或老师家中,接受教师的灌输,直到长大成人。而成人之后继续提高自己的修养是终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