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以德报怨代表了一个人的气度

所谓胸怀,就是一股用天下之才、尽天下之利的气度,当然,还包括相当程度的包容——对异己的包容,对陌生的包容,对不如己者的包容。真正的大丈夫往往能够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宽厚的胸襟去容纳曾冒犯自己的人,以德报怨。忍他人的过失,以德报怨是忍耐力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你才会形成一种从广大处觅人生的态度,把生命的境界做大,把事业做大。与人交往,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襟怀坦**、胸怀宽阔的人善于宽容他人,因为他们懂得宽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心胸狭窄只能加深误解和折磨自己。

一个人倘若侵犯了自己,怎么能做到以德报怨呢?可是你要反过来想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准都可能犯错误。就感情而言,这种人的确很令人憎恶和讨厌,但这并不等于非要和他别扭,更不应该置之死地而后快,只要他不是顽固不化、不可救药的人,就应当真诚地接近他、提携他、感化他、帮助他。这并不是降低人格,而恰恰是你具有高尚品德的明证。相反,要是人家一有缺点和不足,就把人家往死里打,往绝路上推,这不但暴露了自己人格的低下,而且显得心胸也太过狭窄了。

俗话说“有理也要让三分”,即使自己一方有理,也要容忍三分,要用宽广的胸怀去感化对方,而不是得理不饶人,死盯住对方不放。得理也要饶人会使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更加和平友善,会把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宽恕别人的过错、宽容别人的过失,有容人之量,适时地放对方一马,会使事情更加圆满地解决,别人也会对你感恩戴德。不能得理不饶人,抓住别人的一处弱点就穷追猛打,兔子急了也咬人。若是做过、做绝,不依不饶,定给自己埋下复仇的祸根。所以,得理也饶人,不仅是为了眼前自保,也是为了长久平安。历史上就有很多人对于昔日的敌人,不但不打击报复,而是感化敌人,为我所用。

上官仪有个孙女叫上官婉儿。上官仪是唐初重臣,曾一度官任宰相,参与高宗的废后行动后被武则天发觉,上官仪与其子被斩,上官婉儿与母则为宫婢。婉儿14岁那年,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策划倒武政变,婉儿为了报仇也积极参与。计划失败后,所有的人都难逃被罚,可是武则天却赦免了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自幼就非常有才,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叫《彩书怨》,就是她作于14岁那年,武则天也为这样一个才女感到惊叹。武则天不相信这么好的诗会出自一位女孩之手,便以室内剪彩花为题,让她即兴做出一首五律来,同时要用《彩书怨》同样的韵。婉儿略加凝思,就很快写出: “密叶因栽吐,新花逐剪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武则天看后,连声称好,并夸她是一位才女。但对“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装作不解,问婉儿是什么意思。婉儿答道: “是说假的花,是以假乱真。”“你是不是在有意含沙射影?”

婉儿接着说: “天后陛下,我听说诗是没有一定的解释的,要看解释的人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说我在含沙身影,奴婢也不敢狡辩。”“答得好!”武则天不但没生气,还微笑着说: “我喜欢你这个倔强的性格。”接着她又问婉儿: “我杀了你祖父,也杀了你父亲,你对我应有不共戴天之仇吧?”婉儿依旧平静地说: “如果陛下以为是,奴婢也不敢说不是。”武则天又夸她答得好,还表示正期待着这样的回答。接着,武则天对她祖父上官仪的文才又大加赞扬,并希望她能理解自己当年对上官仪的惩治,当然更希望婉儿不要学他祖父,希望她能效忠自己。

然而,婉儿难忘家仇血恨,并没有效忠武则天,又参与了政变。司法大臣提出按律“应处以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发配岭南充军。而武则天则认为:据其罪行,应判绞刑,但念她才十几岁,若再受些教育,是可以变好的。所以,不宜处死。而发配岭南,山高路远,又环境恶劣,对一个少女来说,也等于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重些。尤其是她很有天资,若用心培养,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人才。鉴于此,武则天决定对婉儿处以黥刑,即在她的额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涂进去。并把婉儿留在自己身边, “用我的力量来感化她”。武则天还表示:作为皇帝需要感化天下,现在如果连一个小女孩都感化不了,我又怎么能够感化天下呢?

武则天确实把婉儿感化了。该杀而不杀,反而留在自己身边,这已使婉儿感激涕零。此后,武则天又一直对婉儿悉心指导,从多方面去感化她、培养她、重用她。婉儿从武则天的言行举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国天才、博大胸怀和用人艺术,对她彻底消除了积怨和误解,代之以敬佩、尊重和爱戴,并以其聪明才智,替她分忧解难,为她尽心尽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人物。

武则天不惜以德报怨,感化自己的敌人,并使之成为她的“心腹”,可见以德报怨可使双方都受益。不过原谅别人过失,需有胸怀,以德报怨需有大胸怀。就如兵法所言,此谓以静制动,不战屈人之兵。同时,这也是一种智慧,以德报怨,不仅能制伏别人,化敌为友,而且还为自己赢得好名声。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倘若胸怀宽广,对自己的敌人也能“投以木桃”,那他一定感激涕零,敬你为恩人一般。所以要学会容忍他人,修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