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要把“德”字放心头

在利益与道义之间正确把握“德”,要懂得舍利而取义才是真正有“心计”。

有一个叫玻克的年轻人到一个公司去面试,他在一间空旷的会议室里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不一会儿,有一个相貌平平、衣着朴素的老者进来了。玻克站了起来。那位老者盯着玻克看了半天,眼睛一眨不眨。正在玻克不知所措的时候,这时老人一把抓住玻克的手: “我可找到你了,太感谢你了!上次要不是你,我儿子可能早就没命了。”

“怎么回事呢?”玻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上次,在中央公园里,就是你,就是你把我失足落水的儿子从湖里救上来的!”

老人肯定地说道。玻克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他把玻克错当成他儿子的救命恩人了:“先生,您肯定认错人了!不是我救了您儿子!”

“是你,就是你,不会错的!”老人又一次肯定地回答。玻克面对这个感激不已的老人只能做些无谓的解释: “先生,真的不是我!您说的那个公园我至今还没去过呢!”听了这句话,老人松开了手,失望地望着玻克: “难道我认错人了?”

玻克安慰道: “先生,别着急,慢慢找,一定可以找到救您儿子的恩人的!”

后来,玻克在这个公司里开始上班了。有一天,他又遇见了那个老人。玻克关切地与他打招呼,并询问他: ‘您儿子的恩人找到了吗?”“没有,我一直没有找到他!”老人默默地走开了。

玻克心里很沉重.对旁边的一位同事说起了这件事。不料那同事哈哈大笑: “他可怜吗?他是我们公司的总裁,他儿子落水的故事讲了好多遍,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儿子!”

“噢?”玻克大惑不解,那位同事接着说: “我们总裁就是通过这件事来选人才的。他说过有德之人才是可塑之才!”

玻克被录用后,兢兢业业,不久就脱颖而出,成为公司市场开发部经理,一年为公司赢得了2000万美元的利润。当总裁退休的时候,玻克继承了总裁的位置。后来,他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 “一个一辈子做有德之人的人,绝对会赢得别人永久的信任!”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这位总裁对人才品德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玻克是一位绝对信守“德”的人才,对那些另有图谋的人来说,本来,完全可以利用这位总裁的“稀里糊涂”,给自己贴上救人英雄的标签,来增加被录用的概率。但玻克却不这样做,他以德为做人之本,为自己打开人生局面奠定了最稳固的基石,所以他是通过做人之道换来了成功之本。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应当像玻克一样,把“德”字刻在心头,做一个令人放心的人,在一个相互信任的环境中工作,才能敲开成功之门。但是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总是为利益所驱,常常是见好就贴上去,见坏就躲开,把做人之本抛到九霄云外,像老鼠一样,令人生厌。这样的人可成功一时,但不可能永远延续成功的脚步。

做人不仅仅是被动地遵守一些规章制度,而是要从自己的根本开始,把自己变成一个以德为本的人.否则你就绝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更谈不上成功的人生。

一个人做人成功与否,与他自己的品格有很重要的关系。做人有许多“硬件”必须要考虑,换句话说,只有把“硬件”搞好,才能扩大成功的“内存”。有些人认为,这些“硬件”在关键时刻起不了多大作用,例如“德”即为其一,不是有些无德之人也过得很滋润吗?其实,这是最大的误解——是对做人之本的歪曲,你想,一个品德极端糟糕的人,怎么可能登上成功的大雅之堂呢?

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品行不端的人能结识真正的朋友,获得长久的事业成功。很难有人能与这种人长期合作,因为他们不是搞一锤子买卖,就是过河拆桥;这种人在家庭中,也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极有可能造成家庭的痛苦和不幸;这种人甚至还可能因为某种利益的驱动,铤而走险而导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