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忠言也不逆耳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事实上,"忠言"只要措辞得当,同样能让人欣然接受。《今日说法》曾有过这样一个报道:

浙江余姚11岁的小女孩毛毛,在上学途中被三个歹徒绑架。毛毛在紧张过后,就想起了老师和爸爸妈妈平时说的话。于是便和那两个看守她的歹徒聊天,她的天真活泼很快赢得了绑匪的好感。

熟悉了以后,毛毛对他们说:"叔叔,如果你们杀了我可以拯救更多的小朋友,那我也愿意死!以后你们一定要自己去赚钱。钱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定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挣啊!"正是这句话,感动得绑匪之一流下了眼泪,放弃了加害毛毛的打算。

靠着劝告,毛毛拯救了自己也减轻了绑匪的罪行。

故事中的毛毛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自己诚挚的忠告帮歹徒改正了错误,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可见,恰到好处的"忠言"是多么重要,多么富有魅力呀!如果你的孩子掌握了“劝告”的语言艺术,不但可以使别人少走弯路,避免无谓的损失,还能让孩子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顺畅,赢得更多的喜爱与尊重。以下是劝告的几种方法:

1.激将法

上海解放初,美蒋对我国大陆实行经济封锁,致使全靠进口的盘尼西林(青霉素)缺货。这种特效药缺货,对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自己造出盘尼西林,陈毅市长决定请著名化学家齐仰之出山,主持这项工作。但是,齐仰之由于在国民党时期不受重视,对政治非常失望,躲进书斋进行科学研究。即使是上海市长陈毅请他参加会议也照样不予理睬。

面对清高的齐仰之,陈毅决心亲自出马请他出山。齐仰之本来不愿意接待陈毅,但是,看到市长亲自来了,只好请他进屋,但重申他的规定:"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对于这个苛刻的要求,陈毅满口答应。

陈毅故作神秘地说:"我以为,齐先生虽然是海内外闻名的化学家,可是对有一门化学,齐先生好像一窍不通?!"

齐仰之激动地地反驳道:"什么?我齐仰之研究化学四十余年,虽然生性愚钝,建树不多,但是举凡化学,不才总还略有所知……我倒要请教,敢问是哪门化学?”

陈毅故意看表:"三分钟已到,改日再来奉告,说完做出要走的姿势。

齐仰之拦住陈毅不让走:"学者以无知为最大的耻辱,我一定要问个明白……你陈毅可以不受三分钟之限。”

陈毅坦诚地说:"你还不懂得我们共产党人的化学,社会变化之学!就是要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统治压迫的旧中国,变化为民主、自由、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化学嘛。”

齐仰之说:“可惜我对这门化学不感兴趣。”

陈毅诚恳地说:"先生之言差矣!孟子说,大而化之谓之圣。社会若不起革命变化,实验室里也无法进行化学变化。齐先生自己不是也说吗,致力于化学四十余年,而建树不多,啥子道理?并非齐先生才疏学浅,而是社会未起变化之故。想当初,齐先生从海外学成归国,雄心勃勃,一心想为中国的医药化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可是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毫不重视,齐先生奔走呼告,尽遭冷遇,以致心灰意冷,躲进书斋,闭门研究化学以自娱,从此不再过问世事。齐先生之所以英雄无用武之地,难道不是当时腐败的社会造成的吗?"

当陈毅告诉齐仰之准备请他出山建造新中国第一家盘尼西林制药厂时,一听到自己终身所学就要发挥作用时,齐仰之兴奋得要拉陈毅畅谈三天三夜。

陈毅针对他“学者以无知为最大的耻辱”的心态,因人制宜,采取激将法,说他"对有一门化学一窍不通"。齐仰之果然"上当",追问自己的"化学"水平到底哪里还有不足,主动破除了三分钟的规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陈毅通过"激将法"一举打开了深入交谈的局面。

2.比喻法

春秋时代,晋灵公贪图享乐,派大臣屠岸给他造一座九层的琼台,他怕有劝阻,下令说:"谁敢进谏一律杀头!"

大臣苟息知道后,便来求见晋灵公。晋灵公为了防止苟息劝阻,命武士弯弓搭箭,只要苟息一开口劝谏,便立刻把他射死。苟息见到晋灵公后,故作轻松地对晋灵公说:“我今天来拜见大王,并不敢向你规劝什么,只是来给你表演一个特技。我能够把12颗棋子垒起来,再把9个鸡蛋垒上去而不会倒坍。”

晋灵公听了,便叫苟息表演。苟息先把12颗棋子垒起来,再把鸡蛋一个个加上去。晋灵公见了,在一旁大叫"危险",苟息慢条斯理地说:"这有什么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

晋灵公问他更危险的是什么,苟息说:"大王,弥造九层高台,弄得国内已没男人耕地,国库空虚,一旦外敌人侵,国家危在旦夕,难道不更危险吗?"

晋灵公听了,这才醒梧过来,立刻下令停止了九层高台的工程。故事中的苟息巧用比喻,以平等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例证法

1939年10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收到一封文件,其内容是对德国在原子弹实验方面遥遥领先表示忧虑,并要求美国抢在希特勒之前研制成原子弹。然而,罗斯福总统看了信却不以为然。

当时,身为总统顾问的美国核物学家亚历山大·萨克斯以为这件事关及世界人民的命运,但是怎样才能引起总统的重视呢?

萨克斯和罗斯福总统共进午餐时,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轮船发明家罗伯特富尔顿拜谒拿破仑,他建议成立一支由蒸汽机船组成的舰队,这样,在气候恶劣的时候,也能顺利地在英国登陆……遗憾的是拿破仑以嘲笑的口吻回答了富尔顿:军舰不用帆?靠你发明的蒸汽机?……

科学家的建议被拒绝了,使用帆船的拿破仑终于没能横渡英吉利海峡,征服英国的愿望也落空了。

萨克斯讲的故事,引起罗斯福的深思,一个星期后,罗斯福拍板决定制造原子弹。对于罗斯福的不以为然,萨克斯并没有单刀直入,直接劝告,让罗斯福心生抵触,甚至反感。因为知道"直谏"行不通,所以他以相同或相似的事情为例,进行劝告。达到了良好的说服效果。

4.故事法

用故事进行劝告,故事的内容必须生动有趣,有吸引力。如果故事缺乏趣味性,对方不愿意听,那也就削弱了说服力。

赵国打算进攻燕国。苏代便从燕国到赵国游说赵惠王。

他对赵惠王说:"刚才臣来时,经过易水,蚌正出壳晒太阳。鹬鸟来了,就啄它的肉,而蚌合紧了壳,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蚌也说:‘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饿死你!'双方互不相让。渔夫来了,就把它们都捉住了。现存赵国要攻打燕圜,燕赵相持不下,百姓将不堪忍受,臣恐怕强大的秦国就是渔夫了。因此,希望大王深思。"

赵惠王说:"说得好",于是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这是一个著名的故事。故事中苏代没有干巴巴地谈大道理,而是讲了这么一个十分生动的故事,从而达到了劝告的目的。

5.直言法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直言同样也能起到"忠告"的效果。

高二(3)班的英语老师有拖堂的坏习惯,同学们私下里称她为"拖大妈"。

一天,下课铃早已响过,英语老师还在争分夺秒,给大家加班加点。同学们个个条件反射,无心听讲,**中充满了困乏和不满。

如何让老师改掉拖堂的习惯呢?如何让老师知道同学们渴望下课的自由呢?如何把大家的心声反馈给英语老师呢?如果直接指出,可能会伤害老师的积极性,而且还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甚至还会把问题弄僵,产生不应有的误会和难堪。

思来想去,同学们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法:教师节那天,英语课代表制作了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贺卡,上面留言道:"老师,感谢您为我们付出的多余的汗水,我们知道您所做出的都是为了我们,我们从心底感激您。但我们真诚地希望您保重身体,多休息,我们会充实地利用宝贵的课间的。请把课间留给我们吧!——一群渴望课间的顽童。”

果然,英语老师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拖堂了。

在这一案例中,高二(3)班的同学直陈道理,直接点出对方的问题,通过道理分析不利的后果让英语老师意识到拖课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6.说服法

太太拿着电话账单跟丈夫说:"看看,儿子在我们去欧洲这段时间打了多少长途电话。"她指着其中一项说:"单这一天,一个电话就打了一个半小时。也不知道聊什么?"丈夫准备立刻上楼去说。可是站起来又坐下了,他想自己正在气头上,还是应该先冷静一下。况且儿子已经大了,说话也应该讲究点技巧。

第二天吃午饭的时候,父亲笑着对儿子说:"你马上就要回学校了,查一查资料,找一家长途费率最低的电话公司。"然后,又说,"咳,其实你上学挺紧的,估计也没时间打,我是多操心了。”

“是啊,是啊。”儿子有些不好意思,"您是不是看到了我上个月的电话账单?那阵子有一大堆事急着联络,确实打多了。”

这位父亲就很高明,他把要说的"省钱、少打电话、别误了功课"这些话,统统换了个方式说出来了,没有造成丝毫的不愉快。

批评的态度比较严肃或严厉,说话的语气也比较重、比较强硬;相对而言,说服的态度较温和,说服的语气也较轻、较委婉。所以让人容易接受。

接受批评,有时是自觉自愿,但有时可能是不得已,多少带点勉强。但接受说服却完全是心甘情愿的,不带任何勉强。

虽然说服与批评皆不可少,但我们希望在社交场合中,说服多一些,批评少一些。遇有矛盾分歧,尽可能多采用说服手段。要改进,但是在献忠告时,最好高呼理解万岁,讲结果也要讲过程。

7.说理法

在一个图书馆的阅览室里,读者们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书。突然,一个男青年大声地讲起话来,安静的气氛立即被破坏了。这时,工作人员走过来,有礼貌地制止他:"同志,请不要大声讲话!"不料男青年把眼一瞪:"谁讲话了?":工作人员一愣:"刚才不是你……"

“是你跟我说话,我才回话的。”男青年的无礼狡辩显然激怒了周围的人,大家不约而同地望着工作人员,希望能狠狠地教训男青年几句。

只见工作人员略加思索,笑着对他说:"看来是我错怪你了,真对不起!"然后把

目光转向大家说:"响们这是公共阅览室,需要有个安静的环境,而这安静的环境要靠

大家共同维护。如果有人大声说话,势必:影响他人阅读,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大家说,对待这样的人该怎么办?"许多人纷纷表态:"让他出去""罚他款!”……

工作人员接着说道:"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不过,我看他也是求知而来,影响别人并非出于本意,只要改正了,还是让他看下去吧",说到这。转头又问那男青年:"同志,你的意见呢?"

男青年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这个工作人员的讲话十分巧妙的,但是单凭巧妙并不能说服人,这位工作人员所以能说服人,关键在于他掌握图书馆内要安静这个理,而这个理是那个男青年能接受的,那个男青年才无话可说。如果没有这个理,那个男青年是决不会这样善罢甘休的。

当然,仅仅掌握劝告方法还是不够的,毕竟,现实生活中,劝告的场合是复杂的,所以,在劝告他人的时候,我们还应该让孩子考虑到场合、时机、动作、神态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劝告别人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劝告要知己知彼,了解自己也要了解对方要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事实胜于雄辩。一切语言在事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向别人提出忠告时,一定要建立在事实真相的基础上,而不能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只有在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才不至于弄巧成拙。

其次,提出忠告的时候,应该注意"场合"。

没有人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教训。给对方提出忠告的时候势必会涉及到对方的缺点,有时候甚至可能触动对方的伤疤。人有脸树有皮.任何人被当众揭短,心里都不会好受,一旦下不来台,就自然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即使你是善意的,他人也不会领你的情。

最后,向别人提出劝告的时候,还应该注意说话的语气,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话的语气委婉、诚挚,这样才能打动人心。当然,还应该注意到对方的自尊心。当你劝告别人时,如果没有顾及到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为别人提出忠告,同样的一个忠告,不同的提法可能会为你赢得尊敬,也有可能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为他人提忠告时千万要谨慎行事,点到为止,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