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怯注定生活平庸

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是能表现的敢作敢为,另一些孩子的胆子却很小。比如,有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时就会害怕,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鬼怪”等。这样的“害怕”心理,长期积淀下来,就会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使孩子缺乏独立性,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

一般来说,性格怯懦的孩子除了胆小怕事,做事情缩手缩脚以外,还有以下这些特征:沉默寡言、不好动、朋友很少、说话声音很小、做事很犹豫、经常不敢独自出门……

事实上,孩子怯懦性格的形成主要与家庭教育相关,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受到惊吓

有些家长见孩子要哭要闹,或者淘气调皮不听话,就用大灰狼、老虎、狮子等凶猛的野兽进行恐吓,想以此来唬住孩子;有的甚至用魔鬼、妖怪、狐狸精、雷公等迷信物来吓唬;有的家长索性关掉电灯,发出各种怪叫声,造成一种阴森可怕的气氛。恐吓对制止孩子一时的哭闹,会有一些作用,但它的副作用是很大的,它会给孩子带来长时间的心理创伤。因为孩子缺乏科学常识,家长随意杜撰出来的那些可怕的东西,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抹不掉的阴影,以致一到晚上或没有他人时,孩子一想起那些可怕的东西就害怕。这种孩子不敢接触新奇的事物,不敢去陌生偏僻的地方,心里经常有一种紧张恐怖的感觉,胆量自然很小。

2.父母的影响

如果爸爸妈妈自己比较内向退缩,不爱与人交往,不会与人沟通交流,孩子“学而时习之”就是人之常情了。我们经常听见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我们家穷,没权没势,也没什么本事。你要少出头露,少与人搭话,吃点亏就吃点亏。”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比不上别人,自然就形成了胆小的性格。当然.如果你对孩子过度保护或者撒手不管,造成孩子的依恋或者安全感极度缺乏,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孩子会比较紧张而出现交友退缩现象。所以,不合群孩子的父母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了。

3.难觅知音

那些被老师忽视、冷漠的孩子,经常处于压抑、孤独中,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在集体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没有集体归属感,对老师、同伴及他人失去兴趣,社会交往行为就会变得退缩。小伙伴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一个有好朋友的孩子会在交往中学会与朋友交流,社会交往能力会越来越强,朋友也会越来越多,走到哪里也都不会害怕。而一个没有朋友或者总是在同伴交往中受欺负的孩子,则会越来越封闭和退缩。

4.家长动不动就训斥孩子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稍有差错,或稍有不顺自己心之处,动辄大声训斥,严厉批评,甚至动用拳脚进行惩罚。相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是弱者,动不动就批评、训斥、惩罚,会使得他整天胆战心惊,生怕有错,因而什么事也不敢想、不敢做。即使家长同意,某件事孩子动手做了,也担心会不会因出差错而挨骂。

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管得太严,不允许他们有半点自由,一举一动都得经过同意方可。胆量的形成,与孩子从小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有着一定的关系。家长什么事都管得紧紧的,不给孩子一点自由,不准孩子越雷池半步,不准孩子有一点点差错,这等于剥夺了他们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孩子怎么会胆大呢?

当你的孩子经常在很多事情上表现出畏惧、退缩,不愿主动去尝试,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家长不必因此不知所措,更不需要给孩子贴上胆怯的“标签”。这时,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逐渐摆脱胆怯、恐惧的困境。具体可参考如下建议:

1.家长应正确看待孩子害怕的东西

生活中,有许多孩子胆子很小,有不健康的恐惧心理。比如,父母不在身边时就会感到害、怕黑、怕“鬼怪”等。

做父母的要正确对待孩子所害怕的事物。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是教给孩子关于某些事物的知识。有的孩子害怕猫、狗等小动物,父母就可以给孩子一些有关这些动物的小故事,并告诉他们这些动物一般不会伤害人,并告诉他们如何与小动物相处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帮孩子增强安全感,使孩子慢慢战胜恐惧感。

2.教孩子战胜恐惧

印度有一则故事:

一位懦夫极想使自己变得勇敢,就报名参加了“杀兽”学校。这所学校专门培养人的能力和胆量,使人敢于拿起剑,去杀死吞食少女的怪兽。校长是印度有名的魔术师莫林。莫林对懦夫说:“你不必担心,我给你一支魔剑,此剑魔力无边,可以对付任何一种凶恶的怪兽。”事实上,校长给懦夫的只是一把普通的剑。在培训中,懦夫以“魔剑”壮胆,杀死了不少模拟的怪兽。结业考试时,懦夫将面临吞食少女的真怪兽。不料冲到山洞口,怪兽伸出头露出狰狞面目时,懦夫却发现自己拿错了剑,“魔剑”丢在了教室里。这时,懦夫后退已不可能,他硬着头皮用他受过训练的手臂挥动那把普通的剑,结果居然杀死了怪兽。莫林校长会心地笑了,他说:“我想你现在已经知道了,没有一支剑是魔剑,唯一的魔力在于相信你自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战胜恐惧,唯一可做的就是战胜自己,因此,家长要抓住一切可能锻炼孩子胆量的机会,循序渐进,以达到锻炼孩子胆量的目的。

3.让孩子努力增加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

一位心理学家说:“愚昧是产生恐惧的源泉,知识是医治恐惧的良药。”的确,人们对异常现象的惧怕,大都是由于对恐惧对象缺乏了解和认识引起的。因此,孩子只要通过学习,了解其知识和规律,揭去其神秘的面纱,就会很快消除对某些事物或情景的无端恐惧。

4.引导孩子学会转移注意力,以战胜恐惧

这就要求家长鼓励孩子,把注意力从恐惧的对象上转移到其他方面,以减轻或消除内心的恐惧。例如,为了克服孩子在众人面前不敢讲话的恐惧心理,除了多实践、多锻炼外,让孩子在每次讲话时,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听众的目光转移到讲话的内容上,再配合“怕什么!”等积极的心理暗示,孩子的心情会因此变得比较镇静,说话也比较轻松自如。

5.注意身体语言

羞怯给人的印象是冷淡、闪烁其词等,但孩子自己往往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实质上,孩子的这种身体语言传递的信息是“我胆怯、我害怕、我不安”。可是,与之交往的人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会把这种身体语言误解为冷淡、自负,从而避之千里,而这会使胆怯的孩子更加迟疑不安。因此,家长应引导孩子学会掌握自己的肢体语言,通过肢体语言缓解内心的恐惧感。

孩子的胆怯恐惧心理如果长期得不到疏导,势必给其今后的发展造成更大的精神负担,从而形成一种“恐惧症”。家长不但要多引导孩子积极客观地看待人和物,还可配合音乐疗法,减缓孩子的心理负担。音乐疗法包括被动式音乐治疗(聆听音乐)及主动式音乐治疗,利用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深入孩子的深层世界和潜意识活动来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亦可以利用音乐治疗来促进孩子身体和精神上的放松,缓解紧张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也有助于孩子自然地表达情感,稳定情绪。

总而言之,家长可以从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使孩子逐步战胜自身的恐惧感。此外,在培养孩子具备勇敢性格的过程中,家长要树立榜样作用,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的真实想法,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不需要太久,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勇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