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孩子前途“无亮”

每个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都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谁能够离开他人而生活。如果一个人只想到自己,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行事。那他是很难在这个社会中立足的。因此,要想自己的孩子能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家长应帮助孩子克服自私的不良性格。

一个不自私自利的孩子,不会跟别人斤斤计较,他懂得包容别人、与人合作,同时还把帮助他人作为一种乐趣。这样,孩子的身心皆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自私的含义包括很多内容,有人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实际行动上表现出损人利己的行为时,这个人才可以被称为自私。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私,是孩子表现出的一种“自私”,即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行为和表现。

黄羽在家里非常任性,全家无论什么事情都得顺着他,对于家人的管教,他根本不予理会。如果有什么事不顺他的心,他就闹个没完没了。他喜欢吃的东西,家里任何人都不能染指。他在学校和同学相处得也不好,常为一些小事情与同学争吵不休,闹得彼此都不愉快。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他。

对于孩子的“自私”,很多父母为此非常烦恼,也很是担心。那么,如何认识孩子的自私呢?从孩子生长发育的角度来看,在2岁左右,孩子就开始意识到“我”和他人的不同,开始会用“我”来代替自己的名字,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孩子是自私的,因为从人的生长过程来看,孩子有这种行为是正常的。但是,正因为如此,孩子尤其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如果在这一时期,对孩子依然处处迁就、百依百顺,那么很容易就会形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而因此忽视了别人的存在,这样长期下去会使孩子的人格有所缺陷。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或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私,是现代社会逐渐发展的一种现象,也是在许多独生子女中间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出现这个问题,固然同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相伴有关,但更多的还是与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态度密切相关。父母不当的教育态度主要表现在对孩子的关心过度、照顾过度、宠爱过度、迁就过度。这样,使孩子不自觉地加重了自我意识,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导致孩子形成一种只顾自己,不考虑他人的错误思想和行为。而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他们也只会考虑自己而不知道为他人着想,容易引起大家的反感,不利于孩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关于孩子的自私问题,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那么,父母应该如何确认孩子是否自私呢?我们简单列举一下孩子自私的几个特征:

1.以自我为中心

一般情况下,在自私的孩子心中,只有他们自己,他们从来都不会考虑他人的意见或感受,即使有时候也会替别人着想,但真正涉及个人利益的时候,他们是绝对不会作出半点让步的。这些孩子在家里,总喜欢把好吃的东西占为己有,尤其在饭桌上,他们总是把自己喜欢的菜摆在眼前,甚至在亲戚家吃饭,也不顾他人感受,为所欲为。

2.贪婪无情

自私自利的孩子,占有欲强,个人主义严重,缺乏同情心和集体意识,他们不愿意把玩具或学习用品借给别人用,不仅极力保护自己的物品,还常抢夺、拿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当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在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私欲会无限制地膨胀,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贪婪,贪婪地索取金钱、名利甚至到了斤斤计较的地步。

3.敏感多疑

自私的孩子由于过分关注自己的利益,对外界的反应过分敏感多疑,因为他害怕吃亏,害怕别人占有他本应或不应得到的利益,他的心态极其脆弱并且多疑,最终会或多或少具备一些神经质的特征。这种敏感多疑的性格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会损害孩子的人际关系,而且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来说也有很大的伤害。

4.性格孤僻

由于极度的自私,自私孩子的性格会变得极度的冷酷和扭曲,因此他们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正由于他们身边没有一个贴心的人,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境,而他们本身又具备了多重消极人格特征,更加导致了他们的个性越来越不能和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以至于变得孤僻,不合群。

当然,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孩子的自私作为一种很不得了的缺陷,孩子的这种性格是可以纠正的,但是需要耐心细致地进行。下列措施可供家长们考虑:

1.不溺爱孩子

溺爱是父母给孩子最糟糕的礼物,用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孩子不会拿出一点爱心给别人,更不会与人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但不应该对孩子搞特殊化,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彻底消除孩子那种“唯我独尊”的思想。父母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应予以明确拒绝,并耐心地给孩子讲解道理,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

2.让孩子学会分享

日本作家森村诚一说过:“幸福越是与人分享,它的价值便越会增加。”所以说,“分”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实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享”的人是快乐的,因为他感受到了真爱和友谊。分享,顾名思义,就是指和别人一同享受,通常是指幸福、欢乐、好处等。要想改变孩子自私的性格和行为,就应该让孩子学会分享。

在教育孩子学会与人分享时,家长要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并让孩子在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3.要懂得关心别人

研究表明,5岁以下的孩子是非常需要友情、需要伙伴的,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但是,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没有兄弟姐妹,并且邻里交往也很少,许多孩子终日一个人学习、玩耍,时间久了,孩子的心里自然很少考虑到他人,孤独的环境促使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的形成。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关心、帮助、尊敬别人。好吃的与人分享,好玩的大家一起玩,别人病了去关心,别人痛苦给予安慰体贴,别人休息不去打扰,别人收拾干净的房间不去弄乱等。

除此之外,家长还应多让孩子接受文化的熏陶,例如做游戏、讲故事、听音乐等等,而音乐是最有效的方式,因为音乐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美化和净化。生活中有了音乐,就如同夏日的清风,宜人清爽,像冬日的阳光,温暖明亮。一旦孩子养成了听音乐的习惯,就如同生活中多了一个知己和玩伴,生活中的一切情趣皆能融入其中,会产生一种感恩的心态,学会与他人分享,从中获得快乐。自私的孩子适合听节奏较为明快、气势恢宏的音乐,如《童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阿牛的《桃花朵朵开》、《勇敢精神》、《三国的黎明》、《满江红》、雅尼的《和兰花在一起》、《蓝色多瑙河》、《雷鸣电闪波尔卡》、《波莱多舞曲》、《蓝色探戈》、《我的太阳》等。

在音乐欣赏时,家长应引导孩子体会乐曲所表现的情绪和所描绘的情景。就拿《雷鸣电闪波尔卡》来说吧,这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于1868年创作的。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时,让孩子仔细聆听音乐,分析各部分音乐的主题,深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及其表现的生活内容。

A-a:这是一段描写舞会盛况的音乐。它的情绪热烈、欢快,以带休止符的“附点”节奏为特色。

A-b:这段音乐描绘的是当人们舞性正浓的时候,乌云密布、暴风雨即将来临。但是,人们并不介意,舞会依然进行。

B-a:音乐舒展、妩媚、轻巧。然而在进行中,却穿插了定音鼓的滚奏声和大钹的碰击声。于是,它给人们带来了非常有趣的想象空间。

B-b:音乐轻巧、灵活,好像人们除了兴高采烈地舞蹈之外,几乎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作者意在表现在一个令人高兴的节日里,人们聚集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跳舞。这时,外面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暴雨倾盆,而厅里的人们却舞性正浓。

孩子听到这样欢快的乐曲时,情绪会变得亢奋;而大气的乐曲又会开阔他们的心胸,令一颗自私的心变得无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