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则11 朋友圈也有两面人,要懂得识别

圈内识人,别看第一印象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们在一个圈里相处久了,打交道的次数多了,自然就会了解对方的人品、德行等,从而决定自己是否应该继续和对方交往。

但是,我们在与刚入圈的人交往时,第一印象往往靠不住。因为虚荣心所致,人们对于自己某些方面的缺陷往往会主观地掩饰起来。比如,一位新员工刚到新单位,通常都会有积极表现,脏活累活抢着干。可是,日子一久,即便垃圾堆在他脚下可能都懒得打扫。此时,他的本来面目才露出来。再如,谈恋爱时都是“情人眼中出西施”,越看越可爱。可是,结婚后才发现,女人不是懒得出奇就是脾气太大,动不动就摔东西;男人也是臭袜子到处塞,把家弄得像猪窝一样。这就是因为在谈恋爱时,双方都只展现了最好的一面。等结婚多年以后,双方不必带着假面具生活,才露出了庐山真面目。还有那些山盟海誓、两肋插刀的酒肉朋友,当初何等义气,可是在长期的交往中,你会发现,落井下石的也许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这是因为人心难知,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使我们时时刻刻需要面对处世的风险。因此,不论是生活还是在其他方面,只有在重复博弈中才能看清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只有在重复博弈中我们才能看清哪些人是真正的朋友,哪些人是别有用心的人。

王莽在夺权前,何等谦恭退让。如果不是重复博弈,谁能看清他的真实面目。当时,王莽对于当朝的大司马(也就是人们熟知的丞相一职)的长女王凤,极为恭顺。因此,王凤在临死前,曾嘱咐家人要照顾王莽,于是,王莽走进仕途,从黄门侍郎很快被提升为射声校尉。虽然,官职升了,但是王莽依旧装出礼贤下士、清廉俭朴的样子,不但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不惜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当然,人们也被他的好心善心蒙蔽了,对他一片称赞之声。在众人的赞誉声中,王莽又先后被提升,平步青云。终于,王莽在38岁出任了大司马。

人们对王莽的最好的印象是王莽的大义灭亲。当时,他的儿子曾经杀死了家中奴仆,王莽硬逼儿子为家仆偿命,这样的举动当然赢得了世人的好评,得到了朝野的拥戴。

之后王莽回京居住,又过了一年,汉哀帝无子而薨,王政君掌管了传国玉玺,王莽继续任大司马,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然后立汉平帝,而王莽虽然再三推辞,但最后还是接受了“安汗公”的爵位,而将俸禄转封给了两万多人。后来他被加封为宰衡,位置甚至在诸位王侯之上,而他宣扬礼乐教化,深受儒生们的拥戴。

但是,就是在人们的一片爱戴声中,王莽看到时机成熟,竟然毒死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王莽成为“假皇帝”或“摄皇帝”。最后,迫不及待地王莽终于使用手段逼孺子婴禅让,登基为帝,改国号为“新”。

王莽用自己的俭朴与爱民之举赢得了政治选举中的民意支持,甚至朝野上下也对王莽抱有尊敬的态度。就是这样一个万民拥戴的人去逼死汉平帝,威吓小皇帝,篡夺国家大权。如果不是重复博弈,人们怎能看清王莽最后的野心?

由此看来,无论是识人还是用人,都不能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而要从长远的时间和历史上来衡量。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的全面,我们会获得对方更多的信息,从而改善我们对对方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得出比较贴近真实的结论。

因为凡是那些过于精明的人总想在一次博弈就把利益全部占尽,他们往往急功近利,不懂得重复博弈带来的长久利益要比一次性博弈更加长久。特别是在争权夺利中,他们一旦看到自己由于身体健康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不适合打持久战时就会狗急跳墙,往往等不到漫长的无限次博弈就会逐渐暴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

由此看来,重复博弈可以减少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可以更加明智地作出双向选择。一旦感到对方有背叛的苗头或者对方不适合和自己合作,就可以果断行动,不至于因为被蒙蔽而拖延时间,延误终身。如果这次他拒绝合作,那么下一次,你也可以拒绝合作。

而那些选择重复博弈的人往往是自己的合作伙伴。交易双方因为害怕失去信誉,会很小心的遵守每一项承诺。因此,重复博弈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有利于个人或者组织信用制度的建立。因为个人一次违反信用,可能会损害其终身受益。

假设某家企业这次欠了某银行贷款不还而其他银行还不知道,下次欠了另一家银行贷款其他银行会通过调查其信用制度断然拒绝为其贷款。因为,随着博弈次数的不断增加,掌握对方的信息会越来越多。而且在一个共荣共生的生态链中,每一个合作伙伴的信息都是透明的、共享的。重复博弈使得更多的私人信息变为博弈双方或者多方的公共信息,那么第一家银行对这个企业的评价也会影响第二家银行对该企业的看法,从而决定该企业是否值得信任,看清了对方是否适合合作。从而也可以大大降低双方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风险。

特别是在和陌生人打交道时,一定要多了解对方,不断修正对他的最初认识。尤其是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一定要识破他们的真面目,这样你可以果断决定是与他断交,还是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