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在对方角度说话

如今,“如何更好地说服别人”,几乎成了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想办法让朋友理解自己,想办法让老板接受我们的建议,想办法让客户相信我们的能力和诚意,这是一个烦琐但是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在沟通过程中,多数人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竭力展示出能够支撑自身理论的各种依据,其潜台词就是“你必须尊重我的想法",或者“我的想法才是最正确的”。

但实际上,说服别人并不仅仅在于强化自己的观点,对他人造成压迫的声势。妄图用自己掌握的那一套“真理”去压制别人的“真理”,往往不那么现实。尤其是当双方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那一方时,这种毫无意义的争论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有时候,换一个角度,选择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想问题,看看对方的观点和想法是什么,了解对方的动机和理由,并适当顺应对方的想法去做事,反而更容易减少双方的分歧和冲突。无论如何,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都会让我们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通过某种迎合性的行为,赢得对方的尊重和信任。

例如,人际关系学家戴尔·卡耐基由于工作繁忙,要招聘一个秘书。他在报纸上刊登了招聘信息,短短几天之内,各种求职信像雪花一样飞过来。

在阅读信件的时候,卡耐基发现了一个现象,几乎所有的信件都在讲同一件事:“我很出色,我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我能够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内容让他感到厌烦,他只能不断地加快阅读的速度,直到有一封信引起了他的兴趣。信中的内容是这样的:

“尊敬的卡耐基先生,我知道您现在一定很忙,非常需要一个助手来帮您整理信件。我有过几年助理的工作经验,因此非常乐意为您效劳。"

卡耐基当即决定,聘用写下这封信的那个女人。

为什么在许多应聘者中,这个女人会脱颖而出呢?原因就在于她没有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并没有从自身的能力来谈论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其他人渴望获得这份工作的理由是“我有这样的需求和能力”,而这个女人的理由却是“老板有这样的需求,而我有能力满足这种需求”,这才是她成功突围的关键。

这不只是对工作的一种理解,也是对老板的一种理解,这种发自内心地理解对方,即使在今天的职场,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微创(中国)董事长唐骏当年在微软公司工作的时候,虽然在学历、能力、背景方面并没有优势,但是他深受上级领导的信任和喜爱,而且他的一些建议经常会被采纳。

多年以后,唐骏离开微软,他在自传中提到让领导“服气”的方法,就是尽量站在领导的立场说话和做事。比如,在工作中,上级领导经常要求职员制订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很多人会在第二天交上这份计划,而唐骏不仅会呈交一份计划书,还会提出各种反对意见和可行性方案。他知道领导一定会从这些方面来考量这些计划书,所以他干脆自己制作了这些可行性方案,为领导排忧解难。

在平时的谈话中,唐骏几乎很少胡乱发言,他总是会事先试探领导的想法和意见,想办法去进行设想:“如果是领导,他们会怎么去想,会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正因为他总是站在领导的立场上说话,所以他的一些观点总能够赢得领导的认可。

多年以来,很多人都抨击微软公司内部沟通存在很大问题,管理缺乏人性,管理者有些独裁,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些问题在唐骏身上并没有出现过,很显然这是一个沟通方式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这并不意味我们总是需要利用自己的观点来说服别人。一旦双方存在分歧或者冲突,必须做出调整,必须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多听听对方说了些什么,然后表态:“我觉得你的想法很有趣。"即便你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的,有失偏颇,也不要急匆匆地去反驳,而要说“虽然我不大明白,但我会试着从你的角度去想一想的”,这种说话方式,非但得体,且不易引起对方的反感。

总而言之,每一个表达者都应该向对方表示这样一种态度:我理解并尊重任何人的想法。在很多时候,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这是消除隔阂、拉近彼此关系,并且最终说服对方的一个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