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为谋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与谋。和与自己观点、思维逻辑不一样的人交流是非常困难的。在说服当中,如果双方鲜有共同点,那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很难消除,而且在交流过程中,也容易形成心理隔阂,并且会产生一些障碍。

据清末野史记载,有一位湖南士人屡试不第,无奈之下,只好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拜会晚清名臣曾国藩,希望凭借同乡之谊,以及自己的才学,在曾国藩的幕府谋一份差事。曾国藩向来有礼贤下士的好名声,这次也不例外,对这位同乡热情接待,双方聊得非常投机。酒酣耳热之间,这位士子忍不住大发议论,抨击起曾国藩对古诗文的态度,曾国藩虽然不说什么,但是心里却很不愉快。

酒过三巡之后,乘着酒兴,这位士子又提及自己来北京的用意,希望得到曾国藩的提携。曾国藩本来以清廉刚正自诩,这几句话恰好犯了他的忌讳。这位湖南同乡尽管并非一无是处,曾国藩最终还是没能帮上他的忙,送了一笔银子打发他回家了事。

在这个故事中,这位湖南同乡对双方存在的差异点缺少了解,不仅没有能巧妙利用,反而使差异点成了说服的障碍,导致了说服的全盘失败。

人和人之间总有各种各样的差异,差异无处不在,形成各种复杂纠结的矛盾。在说服当中,我们应该巧妙利用,妥善化解双方充满差异的环节,消除不利于说话的内容,甚至使不利的因素向有利的方向转化。具体而言,在说服过程中,差异点主要可以分为以为几种:

1.背景、身份的不同

不同的背景、身份会造成两个人在对话时的心理接受上的微妙差异,同样的话,来自上级还是下级,来自官员还是平民,来自学者还是来自普通人,所产生的表达效果会很不相同。因此,在说服当中,根据我们的身份和自我定位,对与自己有身份背景差异的对象进行说服时,我们要注意选择适合这种身份和关系的语气和措辞,尽量使对方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2.双方目的的差异

在说服当中,双方的目的可能南辕北辙,利益也不尽相同,似乎永远走不到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在不同当中寻找共同点,最终使目的迥然不同的双方进入相同的轨道。

3.立场、角度的不同

因为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视角,会使沟通发生困难,双方各自坚持自己的理由,谁也无法说服对方。在对峙的情形当中,往往是柔和的方式能够改变局面,而强迫对方认同自己的争持不下的坚硬的方式,只会让对方越来越坚持自己的立场。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怀柔的办法,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试着理解对方,以对方的思路来考虑问题。俗话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为了说服的目标,既然对方不肯过来,那么我们不妨走过去。这种妥协和退步的怀柔策略,往往能改变双方的对峙状态,取得立场和视角的一致。

即使对同一件事情,每个人所持的观点立场,以及思维逻辑都不尽相同,不了解对方的这些立场、逻辑,贸然“推销”自己的观点、逻辑,很容易产生正确碰撞。如果在刚开始交流时,就将双方的许多差异点**出来,对说服工作十分不利。所以,高明的说服者首先会隐藏自己,在了解对方的同时,再根据情况出牌,这样,就无形中消除了双方的差异点带来的交流障碍,为说服工作扫清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