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擒故纵踢软肋

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以及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中,欲擒故纵之计是经常被高明的决策者所采用的,且胜算概率极高。《战国策魏策一》:"《周书》日:‘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这是一种暂时让步,等待进攻的策略。

当条件不具备时,要想夺取或保存某种东西,必须暂时交出或放弃它,等待时机,创造条件,最后再把它夺回来。"取”是目的,"予"是手段,"予"是为了"取"。一切的"予",都是以“取”为前提的,都要看对大局是否有利。在我们的实力尚处于劣势的条件下,为了调动对手、战胜对手,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这种以最终打败对手为主的放弃是为了更牢固、更长久的占领。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许多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在许多时候,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想活命必须出拳比别人更快、更狠。当事关生死时,只能向对方让步。

战国时,齐人张丑成为燕国的人质。由于两国关系紧张,燕国人就想把张丑杀了。张丑得知后立即逃走,但还没逃出燕国,就被燕国一官吏抓住了。张丑见硬拼不行,急中生智说:"你知道燕王为什么要杀我吗?因为有人跟燕王说我有许多财宝,其实我并没有什么金银财宝,燕王又不信我。"张丑接着又说:"我被你捉到了,你有什么好处?""燕王悬赏一百两黄金捉你。”"那你肯定拿不到银子了!你要是把我交给燕王,我就对燕王说,你独吞了我所有的财宝。燕王听到后一定会找你要财宝,你拿不出,到时候你陪我一起死吧!"张丑边说边笑。官吏听完心就慌了,越想越害怕,最后只好把张丑放了。

张丑成功的原因在于找准了这个官吏贪财怕死的心理弱点,详细分析了利害关系然后一击而中,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死里逃生。

东周时期,郑庄公克段于鄢的故事几乎尽人皆知。郑庄公对同胞兄弟共叔段企图里应外合、篡夺政权的阴谋本已觉察,而他不但不予制止,反而许之封地筑城,对共叔段一系列准备工作置若罔闻。其母姜氏请求封其弟共叔段于京地。公子吕谏阻,庄公却故作姿态,说:"母亲姜氏希望这样,不满足她的要求就不得安宁。"有人报告说,共叔段正招兵买马,训练卒乘,他故意说共叔段为郑国操练兵马,劳苦功高;有人禀报说,共叔段占领了京城附近的两个小城,公子吕请庄公出兵讨伐,他却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直到共叔段和其母的阴谋充分暴露,郑庄公才说:“可以收拾

他们了。”然后周密布置,在共叔段与其母姜氏举事之时采取果断措施,挫败了共叔段的夺权阴谋,逐共叔段出国,流放姜氏于城颖。

历史上的"七擒孟获"故事,更显示了欲擒故纵之术的高明:

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金沙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采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泸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打仗,只有消灭敌人,夺取地盘,才是目的。如果逼得"穷寇"狗急跳墙,垂死挣扎,方损兵失地,是不可取的。放他一马,不等于放虎归山,目的在于让敌人斗志逐渐懈怠,体力、物力逐渐消耗,最后己方寻找机会,全歼敌军,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诸葛亮七擒七纵,决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终目的是在政治上利用孟获的影响,稳住南方在地盘上屡次乘机扩大疆土。通常情况下,抓住了敌人不可轻易放掉,以免后患。而诸葛亮审时度势,采用攻心之计,七擒七纵,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上,最后终于达到目的。这说明诸葛亮深谋远虑,随机应变,巧用兵法,是个难得的军事奇才。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当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的部队在向延安进发。毛主席果断地放弃延安,他说:暂时的放弃延安,是为了赢得全中国。

战争如此,经商做事也莫不如此。在商战中,采取欲擒故纵战术的要旨是先迎合对方的心理和兴趣,从情感上使其对已产生亲切友善的心态,缩短双方的对立心理,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突然逆转,顺势擒住对手。

生活中,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敌人,但我们会遇到一些固执的"蹶驴",不仅不通情面,做事认死理,这时候,一定要找准他们的"死穴",飞起一脚狠狠踢过去。

美国第六任总统亚当斯不愿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这一习惯往往使报社的记者失望而去。一个叫安妮·罗亚尔的女记者也一直很想了解总统关于银行问题的看法,可是去白宫采访,罗亚尔屡遭拒绝,总是空手而归。但是她坚持几个月后,终于有了新的发现:总统有个习惯,喜欢在黎明前一两个小时起床,然后散步、骑马或去河边裸泳。于是,她心中产生了一个鬼主意。

一天,她尾随总统来到河边,先藏身树后,待亚当斯下水以后便坐在他的衣服上喊道:"游过来,总统。"亚当斯满脸通红,吃惊地问道:"你要干什么?"

“我是一名记者,"她回答道,"我几个月来一直想采访您。可是每次到白宫,他们都不让我进。于是我观察你的行踪,今天早上悄悄跟着你来到这里。现在我正坐在你的衣服上。是回答我的问题还是在水里待一辈子,随便。"

亚当斯本想要回衣服骗走女记者,而罗亚尔急促地说,"你若上岸来抢衣服,我就要喊了,那边有三个钓鱼的。”

最后,亚当斯无可奈何地待在水里回答了她的问题。

做为名人,最怕什么?当然是怕丢面子。总统的面子够大了,也是最丢不起的。而这个聪明的女记者恰好抓住了总统要极力维护面子心理这个“软肋”,暗示可能造成总统自我形象的损害,迫使总统乖乖就范。

要想抓住对手的软肋,就得先了解对方。"知己知彼"才能大获全胜。同样,在你没有摸准对方的情况之前,千万不要贸然行动,否则,"打草惊蛇",让对方有所戒备,你也就不会找到合适的机会容易下手了。而你也得确定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去"踢"人家,不要干“螳臂当车”的蠢事,自取其辱。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纵"是"擒”的手段,"擒"是"纵"的目的。如果“纵”之后不“擒”,那是白“纵”;如果"纵”的程度过宽,就有"放虎归山”之嫌,后患无穷;如果"纵"之后不看准软肋下狠脚,也难以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