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将不如激将

一位人力专家老师说:人力资源管理中,管人有一种办法叫做“软硬兼施”。

硬的管理,就用制度,它是一个企业、单位的硬规则,大家就要按照它去做事,企业或者单位才不乱套。一个没有制度管理的企业,必然会出现很多乱子,企业必定会出问题。但是,只有硬的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有时候也会出现单位运行的“僵化”,这可是企业或者单位的硬伤。因为,什么都在变,制度短时间不会变。

于是,就需要制度之外的“软”的东西——"文化"管人、管事,这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它是企业或者单位人公认的规则,人们内心遵守的制度,也许是一种理念、一种氛围,人们自觉去做事的“规则”,它可以管理制度不能达到的地方,我们叫做"企业文化"。但是,仅有这个也不行。因为,这种文化,只能管住"君子",而管不住“小人”。

这就是说,要管好人,需要硬的制度,也需要软的文化。

做事和管人一样,也要软硬兼施,软的不行就来点硬的,硬的不行就来点软的,总之都是为了达到目的,为了做好事,做成事。

三国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达江东劝说孙权共同抗曹,鲁肃带他前去会见孙权。诸葛亮见孙权碧眼紫髯,一表人才,自知难以用言语说动,便打定主意要用言语激他。

寒暄之后,孙权问道:"曹兵共有多少?"诸葛亮答:"马步水军,共一百余万。"孙权不信。诸葛亮说:"曹操在兖州时,就有青州军二十万;平定河北,又得五六十万;在中原招新兵三四十万,现在又得荆州兵二三十万:如此算来,曹兵不下一百五十万。我只说一百万,原因是怕惊吓了江东之士。"鲁肃听后大惊失色,一个劲向诸葛亮使眼色,诸葛亮却装看不见。

孙权又问:"曹操部下战将,能有多少?”诸葛亮说:"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不下一两千人!”孙权道:"曹操有吞并江东的意图,战与不战,请先生为我下决心。”诸葛亮说:"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又新破荆州,威震天下,现在即使有英雄豪杰要与他抗衡,也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刘豫州才逃到这里。希望将军您量力而行:如果能以吴、越之众与他抗衡,就不如早一点与其绝交;如果不能,为什么不依众谋士的主张,向他投降呢?"

孙权道:"就如您所说的,那么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

诸葛亮说:"当年的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名壮士罢了,尚能笃守节义,不受侮辱,更何况身为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的刘豫州。事业不成,这是天意,又岂能屈处人下?"

孙权听了,不禁勃然大怒,退入后堂。众人都笑诸葛亮不会说话,一哄而散。鲁肃则一个劲埋怨诸葛亮,批评他藐视孙权。诸葛亮笑道:"我自有破曹良策,你不问我,我岂能说?"鲁肃听罢,赶紧跑到后堂告诉孙权。孙权回嗔作喜,又出来与诸葛亮相见,并设酒宴款待。经诸葛亮一番实事求是地分析,孙权果然进一步坚定了抗曹决心。

周瑜系江东主战派的核心。但是,他在与诸葛亮相见时,却故意反说宜降不宣战。鲁肃不知是诈,与周瑜当面争辩起来。诸葛亮装作主张投降的样子,然后说:"我有一计,既不必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也不必亲自渡江;只要派一名使者,送两个人到江北给曹操,百万大军就会卷旗卸甲而退。”周瑜问道:"用哪两个人?”诸葛亮说:“我在隆中时,就听说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十分壮丽的楼台,称之为‘铜雀台',并且广选天下美女置于其中。曹操原本就是个好色之徒,他很早就听说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长曰大乔,次日小乔,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曹操曾经发誓说:‘我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于铜雀台,以乐晚年。如此,虽死也没有什么可恨的了。'可见,他率百万雄兵,虎视江南,其实不过是为得到这两个女子。将军何不去找那乔公,用千金买下这两个女子,派人送给曹操。曹操得到她们之后,心满意足,必然班师回朝。"周瑜道:"曹操想得到二乔,有什么证验没有?”诸葛亮说:"曹操的小儿子曹植,下笔成文。曹操曾经命他写了一篇《铜雀台赋》。赋中的意思,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娶二乔。"周瑜道:"先生还能记得这篇赋吗?"诸葛亮说:“我爱其文采华美,曾经把它背了下来。”说完,当即将《铜雀台赋》背诵了一遍。其中"揽‘二乔'于东南今,乐朝夕与之共"一语,果然是想要得到江东二乔的意思。周瑜听罢大怒,站起来指着北方大骂道:"老贼欺人太甚!"诸葛亮连忙劝阻说:"当年汉朝皇帝曾以公主和亲,今天为了退敌,这民间的两个女子有什么可惜的呢?"周瑜道:"先生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即孙策,孙权之兄,其时已死)之妇,小乔乃周瑜之妻。"诸葛亮佯装惶恐道:"我确实是不知此事,矢口乱说,死罪死罪!"周瑜道:"我与老贼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于是,二人遂订下联合抗击曹军的大计。

诸葛亮在这里采用的就是兵书上说的“激将法”,他知道,不管怎样请都是请不动孙吴的,那么,请不动就激一下试试,果然生效。激将法是人们熟悉的计谋形式,既可用于已,也可用于友,还可用于敌。激将法用于已的时候,目的在于调动已方将士的杀敌**。激将法用于盟友时,多半是由于盟友共同抗敌的决心不够坚定。诸葛亮对东吴用的便是此计。激将法用于敌人时,目的在于激怒敌人,使之丧失理智,做出错误的举措,以已方以可乘之机。

俗话说:"树怕剥皮,人怕激气。”孟子说过:"一怒而天下定。"这怒因刺激而起,勇气也从胆中生,可见这"激"的功用。所谓"激将",是指对人而说,即激发人的勇气,替自己去执行任务。对个人来说是挑拨,对团体来说是煽动,手段不同,目的一样。下面这则故事也许很有启发:

从前,有一个人特别爱吃熟透的柿子,但熟透最甜的柿子一般都在树的顶端,为了达到目的他不得不冒着危险上到树的最高处采摘,因为顶端的树枝较细,一根树枝折断了他失足跌了下来,幸运的是他及时抓到了一根树枝,他吊在这根树枝上,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同行的村民赶快找到了梯子和竹竿,但因为过高却无济于事。

这时,只见一位被人们称作智者的老者捡起一个石子,朝吊在树上的人投去,大家不解地看着智者,吊在树上的人更气得大叫“你疯了,想让我摔下去吗?”智者不语,又捡起一个石子投了过去,这时吊在树上的人变得狂怒:"等我下来一定给你点颜色瞧瞧!"不可思议的是,智者第三次捡起石子朝那个人投去,而且这次比上两次出手更重,吊在树上的人忍无可忍,感到不下来出这口恶气就枉为男人。在这种想法的激励下,他用尽全身力气,调动每一根神经,终于够到了更粗的树枝,当他安全地爬下树时,被称为智者的老者已不见踪影。

有人忽然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其实唯一给你帮助的人正是老者,正是他的反常举动激怒你,才是你发挥超乎寻常的潜在能力,爆发出战胜困难的勇气。"

古代有很多激将法战例,三十六计中把激将法列为第七,体育比赛中教练常用激将法激励自己队员,同时激怒对方球员让他陷入犯规的旋涡中。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许多事业因一怒而成,也有无数坏事起于一怒之差。所以,运用好激将这把双刃剑,不但能激发潜能,而且也能让对手陷入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