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态度会塑造消极孩子

日本脑科专家七田真说过:“每个孩子都会成长为家长想象中的样子,积极的态度塑造出积极的孩子,而消极的态度,也一定会塑造出消极的孩子。”诚然,如果家长总认为孩子“发育太慢”“没有任何才能”“没有一点长处”,那么,孩子就会“忠实”地按照家长的这种想法成长起来。也就是说,孩子有出息或者没出息,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家长,他们呈现出的状态正是家长教育的结果。因此,要想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家长就应该停止用消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在有意或无意中对孩子采取了消极的态度、使用了负面的语言。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以下的几个案例:

门铃响起,妈妈打开门,进来的是同事张阿姨,妈妈请张阿姨进门。这时,四岁的亮亮正高兴地玩着遥控汽车。他拿着遥控器,追着玩具汽车跑,从阿姨和妈妈之间穿过。妈妈一把拽住他:“你这孩子,这么不懂礼貌!快,向阿姨问好!”

亮亮吓了一跳,傻傻地站住了,一时不知怎样开口打招呼。

妈妈很尴尬,一个劲抱歉地对同事说:“这孩子总是这样,见到陌生人都不敢说话,嘴上像贴了封条似的。”

以后,只要有客人来到家里玩,亮亮都一声不吭地回自己屋里去,这让妈妈觉得非常挫败。

亮亮的妈妈与很多注重礼节却不知道教育方法的父母一样,把孩子吓了一大跳,更让孩子在客人面前“丢了脸”。亮亮小小年龄就遭受这样的打击,又听到妈妈消极的语言暗示“这孩子总是这样,见到陌生人都不敢说话,嘴上像贴了封条似的”,所以,他就会觉得自己天生就是这样,见到客人不问好理所当然!与亮亮的妈妈做法不同的是青青的妈妈——

门铃响起,妈妈打开门,进来的是同事小陈,妈妈请小陈进门。这时,5岁的青青正高兴地玩着遥控汽车。他拿着遥控器,追着玩具汽车跑,从阿姨和妈妈之间穿过,匆匆地问了声阿姨好后,就追自己的玩具汽车去了。妈妈叮嘱他:“慢点。”

不多一会儿,客人离去了,妈妈把青青叫到面前,给他讲了一个不讲礼貌的故事,其中就有家里来了客人时的场景。然后,妈妈问青青:“你说这种做法对不对呢?”青青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不对,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妈妈一听这话,欣慰地笑了,并且不失时机地鼓励孩子:“我就知道青青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以后,只要家里来了客人,青青都会上前很有礼貌地问好。客人们都夸奖青青是一个懂事、有礼貌的好孩子!还羡慕青青的妈妈教育得好!

同样是孩子不甚礼貌的表现,但青青的妈妈却采取了积极的教育态度。先用故事教育孩子,让孩子能够理性地分析、判断自己的做法,之后又不失时机地给孩子“戴高帽”,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以后,他自然就表现得更好了。

以上的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家长,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现更加出色,那么就应该给孩子以积极的引导与暗示。这样,孩子才能长成“出色”的模样!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不要过于看重孩子的错误。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一种偏差的想法是:“找出错误,才能进步。”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推动下,许多“恨铁不成钢”的家长似乎都成了专门从鸡蛋里挑骨头的专家。动不动就指责挑剔孩子,造成孩子遭受很多不必要的挫折,信心丧失;更有一些孩子非常害怕犯错,但越是害怕犯错,就越容易犯错。如果孩子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时间久了,他们自然就开始破罐子破摔,一错到底了。

因此,作为家长,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进步,就不要尽挑孩子的错误,不必对孩子的错误耿耿于怀。相反,你应该鼓励孩子建立起一种价值观,把错误当成成功的跳板,这样,在错误中,孩子学会的是总结与跳跃!一个善于从“错误”与“失败”中总结经验的孩子,怎么可能不成功呢?

第二,相信孩子,给孩子以积极的期待。家长有益的帮助会导致孩子积极的发展趋向;反之,消极的期待则会导致孩子发展趋向于消极。如果一个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可能做好某件事,得到的结果通常就是如此。

赵明想参加学校足球队的选拔,爸爸觉得他才三年级,各方面的条件还不够,于是对赵明说:“明明呀,我觉得你今年是选不上的,为什么不等明年再参加呢?等到明年的时候,你的年龄大一点,技术更成熟一点,选上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但是,固执的赵明不听爸爸的话,他坚持今年一定要参加。

爸爸见赵明这么坚决,只好无奈地说:“好吧!那你想参加就参加吧,不过你可别说我没有事先提醒过你。”

到了选拔时,赵明“果然”如爸爸预料的,没有选上,他因此非常沮丧,觉得自己不是踢足球的料。从此,对足球失去了兴趣!

其实,故事中的爸爸并不是要泄孩子的气,他只是希望赵明准备好以后再参加。然而,赵明却觉得爸爸是在暗示自己没有能力。在这种消极情绪的影响下,赵明失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事实上,期望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当家长不相信孩子的能力,预期孩子会失败时,孩子就会在心理或者言行上表现出没有信心,最终导致失败。反之,如果家长相信孩子的实力,鼓励孩子,给孩子积极的期待,那么孩子就有可能成功。因此,相信孩子,给孩子积极的期待吧,别让你的孩子成为负面期望的牺牲品。

第三,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这是两个经历相似,学历相同,社会地位同等的父亲。

然而,面对生活中不如意的时候,第一个父亲往往是乐观、公正地看待它,分析造成眼前挫败的原因;而第二个父亲表现出来的则是麻木和消极抵抗的态度。

两个父亲各有一个男孩,他们一样的健康、聪明。上学后,他们都面对着种种老师的误解和考试成绩不理想的状态。这时候,第一个父亲往往静下心来,帮孩子一起寻找症结,教他解决的方法;第二个父亲则是当着孩子的面狠狠地诅咒社会和老师,仿佛所有的波折都是有意让他们父子难堪。

一次,发生了地震,两个孩子都被埋在了废墟下。他们周围没有人,没有食物,只能等外面的救援。第一个孩子表现得很冷静,他尽量减少活动,保持体力和足够的氧气,然后用砖头不断地敲击楼板,发出救援的信号;而第二个孩子当时就吓蒙了,他绝望地哭了起来。等救援队找到他们时,第一个孩子还顽强地活着,第二个孩子却离开了这个世界。

瞧,家长的处世态度对孩子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呀。一个心态消极、总喜欢抱怨的家长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给他的心理带来阴影,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和自己一样消极。而心态积极乐观的家长则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向上。

因此,作为家长,特别是心态消极的家长,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重新塑造自己的人格,力图调整好心态,使自己具备达观的人生态度,起到好的榜样作用!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塑造优秀人格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