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对孩子的付出挂嘴边

“孩子,你知道吗?为了你,我忍受了多少的痛苦,怀胎十月多不容易,而你的每一步成长,更饱含了我对你的多少爱啊!”这种喜欢翻旧账本、喜欢把对孩子的付出挂嘴边的母亲是不是容易招来孩子的反感?而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自己作为行为的直接承受者,自然深知其中的艰辛,如果父母总是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没了,不烦闷才怪呢。

这是美术特长班报名的最后一天。藏老师正在整理学生的报名表,初一(5)班的刘超悄悄地走进来。藏老师很喜欢这个有艺术灵气的孩子,笑眯眯地对刘超说:“我还要找你呢,怎么到最后一天了才来报名?”刘超把头深深地埋在胸前,小声说:“对不起,藏老师。我不报美术班了。”“为什么?”藏老师奇怪地问:“你学了好几年了,放弃太可惜了。”刘超慢慢抬起头,眼睛已经湿润了:“我也不想放弃,可爸爸、妈妈不让我学了。”藏老师让刘超坐下,耐心地说:“来,跟老师说说是怎么回事。”

刘超说,爸爸、妈妈对他很好,在家里什么事都不让他做,吃的、用的都给他最好的,可他觉得一点都不开心。每天回家,除了吃饭睡觉,爸爸妈妈都在一旁监督着他学习,平时只要往电视机前一站,妈妈就说:“我们为了这个家,在外工作多不容易,你不能偷懒,要努力呀。”只要他有一点的不服从,爸爸就教训他:“我们给你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花那么多钱让你上好学校,给你买书、买电脑,让你上这班上那班,你要是学习不好对得起谁?”刘超觉得,在父母的眼里,因为自己上学花了他们的钱,让他们养育成人,就欠了他们很多很多,所以只能听他们的话、按他们的要求做,没有一点儿的自由和自尊。

“我想继续上美术班,可爸爸妈妈让我上计算机班,我和他们解释了半天、争取了半天。最后,爸爸急了,对我说:‘你报班是我给钱,就得听我的。’我就再也没得说了。”刘超望着藏老师,难过地说,“我真想逃离这个家,靠自己打工挣钱,这样,我就再也不用花他们的钱了,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刘超的父母认为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刘超就要无条件地听从自己的安排,这是十分无理、霸道的行径。当下,很多父母都在有意无意地扮演着这种“武夫”角色:他们总把自己为孩子的付出、把为孩子花了多少精力和钱财挂在嘴边,希望以此给孩子一些鞭策、动力,实际上却成为孩子巨大的心理负担,甚至造成孩子情感叛逆。他们觉得既然为孩子付出了,孩子服从父母的安排、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就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中往往态度冲动、急躁,方法简单、粗暴;他们只注重为孩子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只注重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心理和学习以外的其他需要,这是一种不理智的、片面的爱。

而父母的这种不理智的爱,往往在无形中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使孩子觉得自己在父母眼中没有地位、没有自我,活得没有自由、没有自尊,只是为了回报父母的付出、实现父母的希望而学习、生活。有些孩子会因此产生一种无助和惶恐的感觉,总怕自己没有达到父母的目标而紧张、不安,生怕对不起父母、让父母失望,生活在负疚和无所适从中;有些孩子则会认为父母为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有目的的、功利的,是出于自己的私利,而根本没有为孩子考虑过,并用抗争、逆反来试图改变这种状况,甚至不理解父母的爱反而对父母抱怨、愤怒对立和痛恨,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来。

常常把付出挂在嘴边的父母,除了表现自己的强悍之外,同时,也表现出他是个毫不自信、毫无智慧的人,因为自信的父母是从不刻意要求孩子的回报的,不需要通过提醒来限制孩子的自由,而智慧的父母懂得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

当然,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付出是必要的,这样,孩子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才会懂得感恩。但父母不应把这一点当做一个话题老挂在嘴边。如果父母能中庸一点,效果会更好。为此,给父母一些建议:

第一,父母的爱要理智。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是做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而不是为了让孩子背负一笔永远亏欠的、无法偿还的债务。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自尊,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要。

第二,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可以给予孩子一些指导,比如告诉他学习一门什么样的技能会非常有用、会对他的学习以至以后工作都有所帮助,建议他可以试着学学,但一定不要强制,也不要因此要求孩子放弃他原来的爱好。

第三,不要对孩子说“我给你花了多少多少钱”“你看我多不容易”“为了你……”其实,父母的付出并不是为了得到孩子的回报,父母真心诚意为孩子的付出,孩子会是看在眼里,并渐渐懂得体谅父母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