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积极应对“恐惧”

每个人都有惧怕的事情或情景,而且不少事物或情景是很多人普遍惧怕的,如怕雷电、怕火灾、怕地震、怕生病、怕高考、怕失恋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孩子的恐惧心理异于正常人,如一般人不怕的事物或情景,他害怕;一般人稍微害怕的,他特别害怕。这种无缘无故,与事物或情景极不相称、极不合理的异常心理状态,就是恐惧心理。这种不健康的恐惧心理将可能影响孩子一生,因此,家长应正确引导,帮孩子走出胆怯的阴影。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避免错失发展机会。

当你的孩子经常在很多事情上表现出畏惧、退缩,不愿主动去尝试,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家长不必因此不知所措,更不需要给孩子贴上胆怯的“标签”。这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逐渐摆脱胆怯、恐惧的困境。具体可参考如下建议:

1.教孩子战胜恐惧感

印度有一则故事:

一位懦夫极想使自己变得勇敢,就报名参加了“杀兽”学校。这所学校专门培养人的能力和胆量,使人敢于拿起剑去杀死吞食少女的怪兽。校长是印度有名的魔术师莫林。莫林对懦夫说:“你不必担心,我给你一支魔剑,此剑魔力无边,可以对付任何一种凶恶的怪兽。”事实上,校长给懦夫的只是一把普通剑。在培训中,懦夫以“魔剑”壮胆,杀死了不少模拟的怪兽。结业考试时,懦夫将面临吞食少女的真怪兽。不料冲到山洞口,怪兽伸出头露出狰狞面目时,懦夫却发现自己拿错了剑,“魔剑”丢在了教室里。这时懦夫后退已不可能,他硬着头皮用他受过训练的手臂挥动那把普通的剑,结果居然杀死了怪兽。莫林校长会心地笑了,他说:“我想你现在已经知道了,没有一支剑是魔剑,唯一的魔术在于相信你自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战胜恐惧,唯一可做的就是战胜自己,因此,家长要抓住一切可能锻炼孩子胆量的机会,循序渐进,以达到锻炼孩子胆量的目的。

2.情感上多关怀,多搂抱爱抚

父母甜蜜温馨的搂抱、爱抚,不仅可以增加亲子感情,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恐惧的心理。父母应该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时间来陪伴孩子,日常生活中要关心孩子思想感情的变化、恐惧持续的时间,以最确实的行动,了解孩子、支持孩子。

3.引导孩子学会转移注意力,以战胜恐惧

这就要求家长鼓励孩子把注意力从恐惧的对象上转移到其他方面,以减轻或消除内心的恐惧。例如,对付在众人面前不敢讲话的恐惧心理,除了多实践多锻炼外,每次讲话时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听众的目光转移到讲话的内容上,再配合“怕什么!”等积极的心理暗示,孩子会因此变得比较镇定,说话也比较轻松自如。

4.赞赏孩子勇敢的表现

消除孩子恐惧心理的关键是要赞赏孩子勇敢的表现。当孩子去欢迎曾经害怕的小兔子时,大人要及时地鼓励孩子的勇敢。家长坐在公园长椅上休息时,可以鼓励孩子去找周围的小朋友一块玩;孩子回来后,要紧紧地拥抱孩子,让孩子明白你很高兴他这样做。看着爸爸妈妈的微笑,孩子会对自己的行为充满自信,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心理。

5.不要强迫孩子否认令他们感到害怕的事物及掩盖他们的恐惧感

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当孩子感到你承认他们害怕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时候,他才会相信你对解除他的害怕所做的解释,才能更好地释放自身的恐惧感,战胜恐惧。在这一点上,家长需做到:

(1)理解孩子的恐惧。当孩子内心恐惧、焦虑时,家长正确的做法是,用理解与接纳的态度倾听孩子的恐惧,让他首先感到安心,觉得其实恐惧只是人诸多情绪中的一种,是很正常的现象,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你完全理解他的恐惧,也同情他的遭遇。比如宝宝害怕小动物,妈妈千万不要说:“有什么可怕的呀?那小猫小狗又不会咬你,况且它比你小那么多,你看马路上的人有几个被它咬到的?你还怕什么?”聪明的家长往往会采取这样的说法:“我知道你很害怕小猫小狗,妈妈也曾经这样害怕过。所以,让妈妈陪你一起走过去好不好?”“哦,你还是害怕对不对?那妈妈抱你过去好了。你看,它根本就不会咬我们,你看它在妈妈的脚边多乖!”当孩子从妈妈的举动中发现小狗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时候,以后就不会为相应的事情恐惧了。

(2)做孩子恐惧的倾听者。精神治疗师罗伯特·达施说:“父母对孩子恐惧的最大帮助是听他说明自己为何恐惧。”比如说,一位怕狗的小孩在对父亲说完自己为何怕狗后,父母居然说:“狗有什么好怕?”把孩子的恐惧当成“无稽之谈”才是一种伤害,因为他们很容易从不了解中扩大误解。

为了帮助感到恐惧的孩子,你唯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做一个好听众,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所说的一切,而不是去想自己该作何反应,说些什么,或者做什么。既要注意他说的话,同时也要注意非语言沟通,比如面部表情、身体的移动、眼神的交流。

只有等到孩子明确地、表示已经说完了想说的,你才能加以评论,即使在谈话中出现较长的停顿,也要这样做。

(3)让孩子大声说出自己担心的事情。让孩子把心里想的事情说出来,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而且研究显示,倾诉本身也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紧张。有些时候,是孩子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也有些时候,是父母忽略了孩子的表达方式。当孩子说“我害怕”,“妈妈,我发愁……”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一定经历了一番挣扎,并且是鼓起了莫大的勇气。父母此时应该耐心地鼓励他们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可以说:“嗯,妈妈以前也有过你这种感觉,你能具体说说吗?”或者说:“我很愿意分享你的烦恼。”这时候父母切忌说:“有什么可怕的?”“别人都不怕,你怕什么?”“小孩子也知道什么叫发愁?”

总而言之,家长可以从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使孩子逐步战胜自身的恐惧感。此外,在让孩子具备勇敢性格的过程中,家长要树立榜样作用,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的真实想法,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这样能让孩子变得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