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孩子任性、情绪化的行为

情绪化是一个人过于敏感的表现,情绪化的人容易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发生较大较明显的情绪波动,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不是大喜就是大悲。比如,他们容易因小事而大发脾气;不过,同样也极容易因欢喜而手舞足蹈。他们快乐时的欢乐固然能让人感染喜悦;但是,他们愤怒时的火暴脾气,却也令周围的人退避三舍。所以,情绪化的人,人际关系很难维持。

现在,很多孩子因为自控能力差、对自身的情绪认识不足,变得越来越情绪化,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

事例一

张岚今年十岁,小学四年级。因为从小娇生惯养,张岚养成了任性、要强、情绪化、爱发脾气的坏毛病。菜不好吃,责怪大人;父母吃了她爱吃的点心,就大声怪叫;每天起床,几乎总要找点事情,发一顿脾气。

一天放学后,母亲陪她上街,因为错买了饼干,她就坐在家门口的台阶上不走,奶奶和邻居好言相劝也不睬,父亲又专门去为她重新买来她要的饼干,但她仍不罢休。上楼后还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哭闹了一两个小时才逐渐平静下来。

因为张岚过于情绪化,班上的同学都不喜欢和她来往,总说她是一个“极难应付”的人,而张岚的老师也评价说:“这孩子过于自我。”而张岚的爸爸妈妈对张岚打也不是,骂也不是,非常苦恼。

事例二

严浩已经是一名初二学生了,可这孩子非常情绪化,非常自我,无法与同学和睦相处,总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和同学大动干戈。最让家长烦恼的是,这孩子总是一意孤行,爸爸妈妈的意见他从来都不听。比如,他看到邻居大哥弹电吉非常酷,就要求妈妈也给他买一个电吉他,妈妈担心严浩学习紧张没时间弹,没有答应他。因为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严浩大发脾气,乒乒乓乓地摔东西,然后摔门而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任性、情绪化是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由于儿童的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对许多事情缺少认识和判断力,他们常常根据自己的向往、兴趣,向家长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而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导致孩子滋生出任性的毛病,加之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差,一旦有一天他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会表现出情绪失控等现象。孩子过于任性、情绪化不但影响健康人格的塑造,还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事业的发展。因此,家长应帮助孩子改掉情绪化的坏毛病。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做到:

1.理解孩子的心情,纠正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有霸道行为时,父母应先处于他的立场,试着了解他的心情。对孩子的霸道行为,切勿迎合或者是敷衍,应当适时地给予辅导和纠正。当孩子有比较好的表现时,要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孩子一旦受到肯定,心中便会意识到何事可为;而当孩子有霸道行为时,则必须给予纠正,孩子就明白何事不可为了。

2.培养和孩子讲道理的习惯

父母要学着每一件事情都要和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慢慢了解和接受。如果孩子年纪小还不了解或听不进去,父母也不必太过着急或过分期待孩子马上接受,因为孩子每天都在成长,慢慢他就会理解。做父母的千万要记住:切勿“以霸治霸”,以免让孩子以为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3.内心慈爱,处理事情态度坚定

处理孩子的任性行为,父母的态度要一致并且要坚决,同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一定要与孩子的父母保持一致的态度。要不然,对孩子的任性要求,父亲坚决不给,而母亲却给;父母坚决不给,爷爷奶奶却给,这样孩子的任性行为就永远不会得到彻底纠正,同时这样做还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双重人格(父母面前是个乖孩子,爷爷奶奶面前则是个极端任性的孩子),这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要想彻底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家长就要采取一致的态度。

4.冷淡地对待其情绪化的行为

当孩子情绪化、乱发脾气时,家长应立即指出他的错误,并对他的态度冷淡下来,不理睬他,直到孩子“软”下来,再给他讲道理。而当孩子有所进步,如同样一件事,孩子以前会乱发脾气,现在不再乱发脾气或乱发脾气减轻了,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希望孩子能坚持下去。长此以往,孩子正确的行为得到巩固,错误的行为会逐渐消除。

5.采取“不理睬”的方式

即面对任性的孩子,只说一句警告的话,然后通过以下的几个步骤纠正他。

(1)面对孩子的种种理由与各种胡闹行为,采取不解释、不劝说、不争吵、不理睬,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否则就会强化他的争吵、胡闹行为,使他的目的得逞。可以先保持一段时间的沉默,继续做你正在做的事。

(2)如果孩子进一步胡闹,且使你难以忍受时,可以暂时离开现场。这时仍然保持不批评、不与之讲道理、不打、不骂的态度。

(3)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告诉他:“你刚才胡闹是不对的,现在你情绪稳定了,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事去了!以后你再这样,我们仍然不会理你。”然后简单而认真地说明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并用“相信你以后会听话的”之类的话来鼓励他。

6.明确要求法

对孩子要有明确的要求,让孩子知道“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通过外界的要求来促进自控,如“不要乱发脾气”、“不要大吵大闹”,对孩子的坏脾气绝不能迁就。

同时,父母也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孩子逐渐形成评价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能力,掌握相应的规则。有的父母总觉得和孩子讲道理是白费力气,不如直接命令,其实真正的自控恰恰来自于孩子的理解。

父母既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孩子,也不能放弃耐心说服,坚持这样做,孩子就会掌握一套评价自己行为的规则,达到真正的自控。

7.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

年幼的孩子总会因缺乏自控能力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这时作为一个成年人一定要稳定情绪。父母要用最有效的方法让孩子心服口服,切不可意气用事,冲孩子大发脾气。如果孩子不能及时认错,那父母就要反思是不是处理方法有误,事实上,只要父母能够平心静气地和孩子交流,便能解决很多问题。孩子的一些坏习惯会在父母真诚的建议下逐渐改掉。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孩子的行为有可能出现反复,这就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和自制力。

8.少责备,多赞扬

孩子暴躁发脾气时,不要过多责难,更不应实行体罚。那样做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父母应更多地关注孩子平和的行为,并就这些行为加以赞扬,投去赞许的笑容,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平和的个性。千万不能让孩子时时提心吊胆,总是担心自己又做出激烈的让父母讨厌的行为。孩子越是提心吊胆,就越容易出格,越容易发脾气。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发脾气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还会越闹越僵,直到一发不可收拾。当孩子发脾气时,不妨让他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别人对他发脾气,他的心里会是什么感觉。让孩子想想发脾气的后果,学会“三思而后行”,他今后的坏脾气就会慢慢减少下来。

9.提前预防

孩子情绪失控往往发生在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一方面需求逐渐增多,另一方面他们还不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要求,一旦需要不能满足时,就通过发火或痛哭来表达自己的要求,这时,父母可以针对有可能导致幼儿情绪失控的环境,提前做好预防。如带孩子到商店去以前,要估计到孩子要求买玩具而哭闹,父母事先要和孩子讲好条件,只许看,不许买,不听话就不带你去。如果孩子表现好,答应他回家后给予糖果以示奖励。提前预防能增强孩子的“心理免疫力”,提高孩子的情绪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