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毛病”要立即纠正

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身上居然存在很多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毛病”时,你会怎么办呢?是摇头叹息、听之任之、迁就姑息?还是发怒、打骂、强令改正呢?事实证明,以上的两种教育方式非但不能让孩子的坏毛病得到有效的遏制,还可能让孩子形成其他坏毛病。正确的方法是:认真思考孩子坏毛病形成的原因和动机,然后采用正确的方法,轻轻松松地处理孩子的“坏毛病”。

乌申斯基说:“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先天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也就是说,经过教育、培养,人是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新的反射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来矫正孩子们的不良行为。以下是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具体方法:

1.要善于发现

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坏习惯已经形成很久了之后,还浑然不觉。因此,要想有效地将孩子的坏习惯遏制在萌芽状态,家长应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如,孩子第一次因为不给买他喜欢的东西哭泣时,家长不要为了让孩子不哭就满足他。应该知道,这是孩子形成任性坏习惯的端倪。这时候,家长可以采用暂不搭理的方式教育孩子。等到孩子的情绪趋于平静以后,再给孩子讲道理。

2.重视孩子的第一次

习惯的养成往往是从第一次开始的,家长应重视并抓住这每一个“第一次”的教育时机,这是防范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的开端。

有一位母亲这样谈到:

记得女儿在三岁时,有一次吃饭,她第一次将自己最愿意吃的菜拉到自己的身边,害怕别人吃光了,我批评她时,她甩掉筷子赌气不吃饭了。我就狠下心,不但不哄她吃饭,反而将菜全部吃掉,将她冷落在一边不管,过了一会儿,她见我不理她,反而主动跟我说:“妈妈,对不起,我再也不敢了。”这时,我才跟她说:“这样做太没礼貌,不是个听话的好孩子。”然后重新去给她炒了菜让她吃。

有了这“第一次”经验,孩子显得比其他的孩子懂事、有礼貌多了,有好吃的东西,总会自觉地说:“好东西我们一起吃!”

这就是第一次的重要性。因为有了第一次,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坏的习惯一旦养成了,以后再改就比较费时费事了。

3.要“及时”,不可错过时机

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要适时,一般情况下,可在坏习惯出现后立即进行。例如,孩子不洗手就吃食物,一发现,就应该马上教育他。可一边给他讲病从口入的故事,一边督促其洗手。如果下次吃食物时孩子先洗手了,就要及时地表扬他。

4.用递减法减去孩子的不良行为

有一位妈妈,儿子已经上五年级了,可写作业总是磨磨蹭蹭。在心理学专家的指导下,妈妈开始采取习惯培养的措施。

有一天,妈妈经过观察发现儿子写10分钟的作业就会站起来,一会儿打开冰箱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吃的,一会儿打开电视看看动画片开始了没有,一会儿又在屋子里转两圈。这样写作业能不磨蹭吗?

妈妈对儿子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我刚才给你数了数,一个小时你就站起来了7次,这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3回就差不多了吧。”儿子一愣,想不到妈妈挺宽容的。

妈妈继续说,“你如果一个小时内站起来不超过3回,当天晚上的动画片随便看。”儿子听了高兴得不得了。妈妈又说,“先别开心,有奖必有罚。如果你写作业一小时内站起来超过了3回。当天晚上的电视就不能看,包括动画片。”

于是,母子俩达成了协议。

5天下来,儿子有3天做到写作业一小时内站起来不超过3回,于是兴高采烈地看了动画片。但是有2天忘了,没做到,一到了6点钟就着急了,因为不能看动画片。可怎么央求妈妈都不让看。

在妈妈的严格训练下,孩子终于慢慢养成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和写作业专心的习惯。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孩子唯有养成自我控制的习惯,才能改掉自身的坏毛病。

5.冷静地与孩子沟通

如果孩子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的话,大人尽量不要大动肝火,要用平静、爱护的口气与其对话。每次在和孩子说话前做一个深呼吸,尽量让自己保持冷静。这样,孩子才能在感情上与父母接轨并互相沟通。如果父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甚至大动肝火、怒气冲冲,孩子就会在感情上惧而远之,敬而畏之。这不但不利于大人了解孩子坏习惯的形成原因与动机,也不利于教育措施的落实。

6.落实协议,当场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即使孩子的不良行为依然没有改正的迹象,也要把你和孩子之间达成的协议坚持完成。你必须保持协议的一致连贯性,而且要做到言出必行,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你是认真的。一旦孩子出现不恰当的行为,你就应该马上加以纠正。

7.不可要求太高

纠正孩子已养成的坏习惯,家长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实际,要有耐心,不要指望孩子在短时期内发生奇迹般的转变。只要孩子每次都有一些改正就可以了。也可能以前的坏习惯重复出现,这是正常的,要宽容和理解孩子,不必操之过急,只要引导和教育方法得当,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8.不可有成见

孩子有了坏习惯,即使是“屡教屡犯”,大人也不能抱有成见,感到孩子“孺子不可教也”。因为这种态度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会从反面强化孩子形成坏习惯的动机。这不仅不利于纠正孩子的坏习惯,而且也不利于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成长。

9.务必做到公平

教育的目标不是要把孩子表现出的每个小问题都演变成一场“世界大战”,因此要把握尺度,力争在对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做到严格与公平共存。当孩子的行为与你制订的规矩相冲突的时候,一定要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在解决你和孩子的争端时,以下列出的几个方法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1)折中。“这个时候你本该去做家庭作业,但是我看你现在专注于练习运球,你同意半小时后去做作业吗?”请记住,不要让孩子影响你的判断,不要做出你认为不公平或不合适的让步。

(2)让孩子进行选择。“今天你要把家务活做完。你想在晚饭前做完还是等吃完晚饭再做呢?”

(3)共同解决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你和孩子是否有可能达成双方都赞同的协议。这就意味着你需要适当改变一下为孩子制订的行为规范以使你和孩子都能接受。

(4)让步。如果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是微不足道的琐碎小事,那么你不妨同意孩子的要求,但是要确保孩子能给出一个充分的理由。同时你也要向孩子解释清楚这次通融的原因。此外,不管什么时候如果你犯错的话,一定要做出让步,并且要向孩子承认错误。

10.对孩子的努力进行表扬和鼓励

在改变孩子的行为时,请不要忽视那些最简单,但往往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比如“你刚才和我说话时表现出了对我的尊重,我喜欢这种说话方式。”你说清楚了,孩子才会明白,原来这种方法是好的。要知道改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对于孩子而言。因此,你要适时肯定、赞赏孩子付出的努力,表扬孩子的每次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