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习惯应从小培养

坏毛病要防范,而好习惯更应该培养。良好习惯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为了操作方便,我们把良好习惯分为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1.生活习惯

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和生活规律习惯等都属于生活习惯。培养生活习惯是为了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如饭前、便后、游戏后洗手;吃饭安静、不浪费、卫生;按时午睡,不影响他人休息;衣着整洁;节假日的生活安排科学、合理、有规律;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等。

2.行为习惯

强调“遵守秩序,讲究公德”。要求孩子见到老师和客人主动问好;乘车排队、安静、有序,在公共场所讲文明,有安全意识;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行,懂谦让;爱护环境,看见垃圾能主动捡起;活动时不追逐打闹、大声喧哗,积极参与文明健康的活动等。文明礼仪、言行举止等都属于行为习惯。

3.学习习惯

我们根据年龄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幼儿园培养注意倾听,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大方得体;读书、握笔姿势正确,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不懂就问。语言习惯、思维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书写认真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因为,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可塑性强,比较听话,好训练,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从长远来看,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1.提高认识

我们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通过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来进行,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要让孩子自己觉得:习惯这么重要,我特别需要形成一个什么习惯。用各种教育行动进行榜样教育,也是提高认识的好方法。各种各样的杰出人物都有好习惯。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很守时,他是怎么做到守时的呢?他的表都是拨快10分钟的。

2.明确规范

定家规,定班规。制订习惯培养目标,一定要发动学生以及父母和老师都参与。要一个一个地制订具体的培养目标,能够三个月或半年培养一个习惯都是很好的。

3.持久训练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过:“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要训练乃至强化。

习惯的培养最主要的方法是训练,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训练要反复、严格,还要贴近生活,具体而有实效。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习惯,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

如一位家长所述:从孩子1岁半开始,我坚持每天晚上睡觉前给他讲故事,在每天做饭的空隙有意识地提问,让孩子回顾所讲的故事内容,逐渐孩子爱上了阅读并养成了习惯,当他四岁半时,参加全市举行的幼儿故事大赛获得了前20名的好成绩。上小学时由于孩子阅读的知识面很广泛,老师曾问我,孩子是不是上过学,怎么什么都知道。那时由于条件有限,我给孩子的奖励都是书,如《十万个为什么》《植物奇观》《西游记》等。一直到孩子长大以后,孩子依然有爱看书的好习惯。

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一个行为习惯的形成一定要训练两个月以上。但是这训练不是天天正步走,而是要进行分析、评估、引导、训练等,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4.及时表扬

每个孩子都需要表扬。因此,在孩子的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用各种方式对孩子给予表扬、引导。当然必要的批评也是需要的,在批评孩子一个缺点前,首先表扬他两个优点,这样孩子就会乐于改正缺点。家长的表扬适时,对孩子的促进作用也是巨大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还能让孩子巩固其良好的习惯。

5.形成环境

孩子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爱模仿。榜样的作用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能只靠说教,更重要的是以身立教,塑造环境,给孩子一个看得见的“旗杆”。在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的都是好习惯,再加上孩子年龄小,可塑性、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很容易得到正强化。

另外,家长要有教育意识,什么可以当着孩子说,什么不可以当着孩子说,要有所区别。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培养。例如,刚入幼儿园时就要求孩子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家长就要坚持每天送孩子入园,要看到孩子身上一天一天的进步。

当然,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平时的督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孩子在不断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