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孤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可以说,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乐观、开朗,生活得丰富多彩,拥有愉悦的心情、真挚的友情。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那么一些孩子,他们性格孤僻、畏缩,成天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皱着眉头与天花板做伴。他们的生活圈子也仅仅局限于跟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小牧就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

小牧的童年过得很孤单。因为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又要每天上班,从咿呀学语开始,小牧的生活起居就是由保姆代办的。保姆毕竟不同于自己的父母,他们能给予孩子基本的照顾,但给不了孩子丰饶的内心生活,于是,可怜的小牧成天只能默默地跟玩具做伴。

在这种孤独、自我且又寂寞的环境中,小牧度过了漫长的两年时光。

后来,小牧终于上了幼儿园。妈妈发现,自己家的小牧跟别的小朋友相比,明显不如人家活泼、开朗。他不敢靠近小朋友,更不敢与小朋友交往。当别的小朋友在一起开心地玩游戏的时候,小牧总是一个人躲得远远的,偷偷地观察他们,眼里充满了羡慕与渴望,可就是不敢走上前去。老师跟小牧说话,小牧也不敢正眼瞧老师,只会低着头嗫嗫嚅嚅地在嘴巴里说着什么,一副瑟缩、不安的模样……

小牧的情况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调查表明,生活中像小牧这样孤僻离群、沉默寡言、害怕与人交往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大多数不是缘于天生,而是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如小牧这样,因为从小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因此养成了孤僻、畏缩的性格,这种性格一旦养成,想要纠正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此外,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分照顾和迁就,也可能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孤僻的性格。

莜莜的妈妈在35岁的时候才生下莜莜,对于这个女儿她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宝贝的不得了。

因为担心孩子万一有什么闪失,所以,家人很少让莜莜出去玩,更不要说让莜莜单独与小伙伴相处了。大部分时间,莜莜都待在家里听奶奶讲故事或自己一个人过家家。

小莜莜从小就习惯了以自己为中心的“个人”生活,所以,对其他小朋友与外来的事物都很排斥、很惊惧。

在幼儿园里,莜莜从来不让其他小朋友碰自己的东西,更不喜欢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老师反映说,不仅如此,莜莜对于集体活动也一点都不感兴趣,总是自顾自地做自己的事情,老师跟她说话,她也是一副冷漠、躲闪的模样。

与小牧不同的是,从小习惯了“中心人物”生活的莜莜习惯于用自己的冷漠与躲闪来表现自己的孤僻、不合群。事实上,莜莜之所以回避集体活动,不与人说话和交往同样也是内心惊惧所致,冷漠是孩子逃避新环境、拒绝新事物的一种方式。

当然,孩子的孤僻离群也有孩子自身的原因。比如,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内向、拘谨、好独处、不爱活动等,孩子本身具有这些特点,家长又很少让他们出去与同伴一起玩耍,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孩子孤僻的不良性格。孩子的挫折经历可能是造成其孤僻离群的另一个原因,在与人交往中屡次遭到拒绝后,就会产生挫折感,因而寻求自我保护而不愿与他人交往。

当今社会是一个群体合作的社会,任何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都是离不开群体的。对于孩子来说,同样如此。因为,孩子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完善,与其所在群体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关系密切。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养成孤僻离群的性格,对其成长与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那么,孤僻的性格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孤僻离群的习惯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养成,使得孩子难于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变得自卑和羞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当这种孤僻的心理变得越来越严重时,孩子就会心理扭曲,对周遭的事物产生“冷漠心理”,甚至是“仇视心理”和“报复心理”。不少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就是这样因为心理的变化而逐步走上犯罪道路的。因此,家长应采取措施纠正孩子孤僻离群的坏习惯。

其次,孤僻、不合群的孩子难免为群体所排斥,失去被他人了解的机会,从而可能导致与成功失之交臂的结果。

另外,孤僻离群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与他人的交往能力也是在孩子参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如果不及时改变孩子的这种不合群的现象,那么就会限制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总之,孤僻离群是孩子成长的大敌,专家建议,要想让孤僻离群、形单影只的孩子融人群体生活,家长应采取如下措施。

1.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为全家人的和睦相处,家长疼爱子女,子女孝敬父母,彼此关心照顾,共同生活。这样的家庭环境有一种凝聚力,孩子在这种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与人融洽相处之道,其人格也会不断完善。

2.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多与同伴交往

家人不要太亲近孩子,孩子应该与年龄相同的玩伴在一起,然后才能学到与人相处之道。如果总是与家人在一起,就会产生依赖式的自卑心理,将来步入社会就会感到很难适应。

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一般孩子长到3岁时,就已经产生与社会交往的欲望。这是孩子社会交往的萌芽期,在这个时期,家长应提供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条件,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获得丰富的社会交往经验,得到社会生活的训练,培养社交能力。

3.强化训练,培养行为习惯

可以安排一些活动,促进幼儿相互交往。如开展“对对坐,交朋友”活动。让两个对坐的幼儿结成对子,先交朋友,然后扩大交友范围。这些坐在一起的幼儿相互接触多,交往也就多了。另外在安排值日生时,也要考虑适当搭配,让比较活跃的孩子与不合群的孩子组合在一起,促进和带动不合群的孩子的转变。还可以采用辩论、讲故事、做游戏、画图画等方法。当然,孩子的行为习惯、个性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故事或一项活动就能完成,要细水长流,持之以恒,反复练习,不断强化。

4.培养团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首先要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团队集体活动。让孩子明白只有融入团队当中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才能得到别人的关心,也才能真正变得快乐起来。

5.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

害羞心理,是孩子与他人良好交往的一个巨大障碍。害羞的孩子胆子特别小,不太爱表现自己,在社交场合显得比较拘谨,与别人打交道时很少采取主动方式,不善于与别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展示自己的优点,以此来克服害羞心理。

6.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只有与他人来往得多了,才能更有自信心,才能更乐于与他人交往;孩子只有与他人来往得多了,才能更有亲和力,才能使其他孩子更愿意与他相处;孩子只有与他人来往得多了,才能较好地学习和掌握交往的技能,才能避免在他与人交往中的消极行为的发生。因此,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打开生活空间,让孩子更多地与同龄伙伴进行交往。

7.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交往的技能

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对协调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应重视孩子熟练地掌握、建立和保持友谊的社会技能的培养,包括让孩子顺利地加入某个群体、对同伴表示赞扬和支持、很好地解决冲突等。如果父母重视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那么孩子就会在社会性方面获得较大发展。

研究显示,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孩子。因此,家长应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让“离群索居”的孩子融人群体,变得活泼、大胆、勇敢起来!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