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孩子“自私自利”的毛病

以自我为中心,或者自私,是当下许多孩子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自私”往往表现在只顾自己,不管他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有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性格特征。

案例一:

黄羽是个非常自我的孩子,他喜欢吃的东西,家里任何人都不能动。他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不错,但却不乐于帮助同学。同学找他问问题,他找借口推托;同学要看他的笔记本,他不给借;同学向他请教学习方法,他总是假装很忙的样子。还常常为一些小事情与同学互不相让,闹得彼此都不愉快。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案例二:

因为30岁才生下东东,所以,小周夫妇俩对小东东呵护备至,即便他们的生活不富裕,但总尽力满足东东的需求。可是,他们发现,小东东竟然一点都不懂得体贴人,家里有好吃的东西,他从来不会问爸爸妈妈吃过了没有,总是一个人独自享受。

有一次,小周夫妇带东东一起出外吃火锅。饺子一上来,东东“啪”的一声把饺子全倒到自己的锅里。当时,邻桌的一对年轻夫妇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神色,小周夫妇别提心里有多难受了。为此,他们请教了教育专家,问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黄羽和东东这样自私自利的孩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自私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它让孩子落入孤独无援的处境里。这是因为,自私自利的孩子受自私心理的控制,往往只顾自己,从不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他们凡事只关心自己,对于别人的付出丝毫没有感激之情。所以,常常令人生厌。

孩子自私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教育与环境影响了他们,尤其是父母的言行举止、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对孩子有着更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防止或纠正孩子的自私心理和行为最重要的是从父母做起。

1.不能给孩子搞不适当的特殊化

要纠正孩子自私自利的毛病,家长应该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别总是给孩子开“小灶”,好吃的先让孩子吃……“特殊化”待遇只会助长孩子的自私心理,把自身享受到的某些“特殊”待遇视为理所当然。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家长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使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分担与共享,并使其懂得应该经常关心他人,而不能放任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同时应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思想,这样可以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逐渐减少。

2.制订规矩,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家长可以制订一些规矩,并耐心、详细地向孩子讲解这些规矩,让孩子在遵守这些规矩的过程中明白,他是家庭与社会的一员,遵守一定的规矩是必须的。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管孩子如何哭闹,一旦规矩设立,家长就一定要坚持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白无论如何,他必须遵守这些规矩。如果家长轻易地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将规矩抛到一边,那么,这些规矩就会形同虚设,同时家长的威信也会在孩子的眼里大打折扣。

3.多对孩子进行心中有他人的教育

在家庭生活中要随时发现孩子的一些不顾别人的行为,并及时教育、纠正。如一盘好吃的菜上桌后,有的孩子一下就先拉到自己面前,不让他人吃。对这样的问题,不可放任不管,要抓住时机,进行心中有他人的教育,一旦放过,就助长了孩子的自私心理。

4.支持孩子的“分享”行为

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孩子从小一般都受到过有玩具大家玩、有苹果分着吃的“分享”教育,家长要注意随着孩子的成长巩固这种行为,使之“泛化”到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的社会行为规范中去。家长切不可教孩子自私或用自私思想、行为影响孩子,要为孩子起好表率作用。

5.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孩子共同协作的意识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集体就是小组、班级、学校等。孩子在这些集体中学习和生活,与其他同学团结互助,共同完成集体活动.从而逐渐形成共同协作的集体意识。以防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孩子在集体中,与他人格格不入,做事斤斤计较,影响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因此,父母应与学校老师保持一定的联系,了解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耐心倾听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感受,支持孩子踊跃参加集体活动,为他人服务,培养孩子谦让、守礼、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

6.父母利用角色扮演帮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心态

通过人们之间扮演的不同角色来教育孩子。例如,爸爸妈妈怎样爱护自己,老师怎样爱护和教育小朋友,司机怎样有礼貌地对待乘客,医生怎样关心、照顾病人等。孩子通过体会他人感受,就会从以自己为中心转变成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学会为他人着想。

当然,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孩子的自私自利作为一种很不得了的错误,孩子的这种行为与心态是可以纠正的。只要家长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就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懂得关心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