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矩”即“规则”,它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公共生活中约定俗成、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既需要自由,更需要遵守一定的纪律和原则。我们提倡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个性,但同时也要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行为规范,让他们懂得是非对错,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是父母赠与孩子的最充满爱心、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礼物之一。一个从小遵守规则的孩子,才懂得自制自律,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那么,我们应该让孩子遵守哪些规则呢?

(l)遵守交通规则。教育孩子横穿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乘车要按秩序排队上车等。

(2)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上课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尊敬老师;关心集体、团结同学;爱护公物,损坏公物要赔偿;课间不得在教室楼内打闹,不得大声喧哗;保持教室卫生,不得乱扔纸屑杂物。

(3)让孩子明白在购物时,要自觉遵守超市、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秩序,购物要排队。

(4)当家长带孩子参观文化场馆或到公园、名胜古迹等地游览时,要让孩子明白应该自觉维持公共秩序,参观游玩要排队;注意自觉保护公共场馆设施,保持文化场馆、名胜古迹的卫生,不得乱写乱画、乱扔杂物,不得践踏草坪、毁坏花草树木等。

(5)教育孩子在观看影视、话剧时,要注意剧场秩序,不得大声喧哗,不得起哄吹口哨、鼓倒掌等。

(6)让孩子知道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应该不随地吐痰,保持公共卫生;上厕所应该冲洗抽水马桶;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漱口等。

(7)如果有事情需要出门,要跟家长打招呼,这不仅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社会常规。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只有人人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序,我们的权利才能得到充分的享受,人身安全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个人成长才能顺利,生存环境才能空气清新、洁净漂亮……

孩子的规则意识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要由成人管理、约束与引导,最终达到孩子的自我管理,并形成习惯。一般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习惯。

1.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形象

家中成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好孩子的榜样,所有给孩子制订的规则,家长自身要先遵守。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规则,如作息制度、卫生要求、礼貌习惯等;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如交通规则、公共秩序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

2.晓之以理,加强引导

家长应该经常给孩子灌输这样一个观念: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例如,人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竞赛规则。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么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重视。

3.细心观察,及时提醒

孩子的规则意识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强化,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如果发现孩子的言行不符合规则,应该及时地提醒,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成人的督促。

4.培养孩子的自律精神

他人制订的规则是强加的,属外力约束,而自己制订的规则有内省成分,易于自律。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制订家庭规则,以便共同遵守。例如,物品用后要归回原处;离家出门要和家人打招呼;进别人房间前要先敲门;按一定的时间作息(定时进餐、睡眠、起床);下棋、玩游戏要按规则决定胜负;说错话或做错事时要礼貌道歉;看电视时不要干扰别人做事等。即使家长违规也要自觉受罚,让孩子懂得规则的严肃性。

5.规则一旦确定就要遵守

当你给孩子立下规则后,无论是什么时间和地点,都应该让孩子严格去遵守。比如,不允许孩子在吃饭前吃零食,在家里是这样规定的,到外面也应该这样执行。哪怕其他人试图来破坏这个规则,你也应该冷静地对孩子说:“我们说好了是不是吃饭前是不能吃零食的。”同时告诉其他人:“请配合一下,谢谢!”

如果我们说:“必须这样!”而孩子违反了又不追究,他下次就知道,即使抗命,父母也只能让步,姑息的结果就是孩子规则意识的丧失。

6.规则要统一

孩子需要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一个规则最好只有一个标准,否则会让孩子觉得混乱,无所适从,也有可能会钻空子。

比如,妈妈要求孩子吃饭前不能吃零食,爸爸却说吃一点也没关系;妈妈说不可以吃糖,奶奶却私底下给孩子吃糖;幼儿园要求孩子不要吃汤泡饭,家里为了让孩子吃饭快却天天汤泡饭等。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孩子一开始并无是非观念,无法判断出父母的言行究竟谁对谁错。对于自己的错误,孩子一般是在父母的教育和指责中才发觉,同时会在以后加以改正。尽管孩子有时会撒娇,那只不过是对于父母指责的一种表面对抗而已。但是,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中的一方指责孩子做错了,而另一方却当场提出异议,这实际上是庇护了孩子的缺点。孩子会立即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也用不着改正。比如有时候,昨天爸爸反对或者制止过的事情,今天又得到了奶奶或者外婆的鼓励。这样重复几次,就会完全搞乱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会造成孩子情绪的乖戾无常。于是,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听话,逆反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7.给孩子积极的鼓励

对孩子来说,得到父母的认可非常重要,父母的鼓励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如果孩子遵守规定,父母就应及时给予鼓励,强化孩子的行为。这样,遵守规则就会逐渐内化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当然,父母的鼓励应该具体针对遵守规则的情形,例如,“你自己把玩具收拾好了,这让妈妈很高兴。”“你按时睡觉,妈妈觉得你很会安排时间。”而不是笼统地说“你真棒”或“你真是个好孩子”。

8.多给孩子耐心地指导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发展好,内心缺乏规则意识,他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父母的教诲,也不可能很好地去执行这些规则,这是必然的。自律不是来源于强制的行为,但也不是自发产生的,它需要父母的指导与不断重复,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父母来说,如果我们理解了孩子的心理,就能够耐心地对孩子说:“这样做是不行的,你已经知道了。”“妈妈已经说过了,这样做不可以。”

同时,我们应当允许孩子通过试探来获知什么是规则。当孩子不按规则做事情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比如,孩子把房间弄乱后会怎样?孩子在**蹦床会怎样?孩子只有在不断地对规则和后果的体验中,才会逐渐学会遵守规则,并为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