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一战:钱主沉浮

前几年有本畅销书说,是欧洲金融大鳄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么说,也没错。

伟大的导师列宁就教导我们:“追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没有任何意义,戴着王冠的强盗是一丘之貉……金融资本加强了世界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异……既然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实力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德两国的金融实力之战,耗尽了欧洲的经济资源,却成就了唯一的胜利者——美国。

(鉴于伟大导师列宁已经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成因,此处省略数千字,直接切入主题)

还没有调兵遣将,参战国就在金融上出招,试图摧毁对方经济。

1914年7月底,英格兰银行先下手为强,将贴现率从3%提高到10%,吸引资金回流英伦诸岛。柏林当时还没有统一的贴现中心,资金立刻出现了恐慌,德国帝国银行出现挤兑,一个月存款减少了20%。

德国银行的处理方式简单而粗暴:马克与黄金脱钩,停止兑付黄金;3个月国债纳入货币体系。这基本相当于增发货币,是一个极不明智的选择。金本位时代宣布与黄金脱钩,就等于断送了自己的贷款途径。

德国可没有考虑这么多,老子就是要打。

萨拉热窝事件,机会终于来了!8月2日德国出兵卢森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战争是要钱的!

理论上,一个国家支付战争费用的方式是征税;实际上,最好的战争筹资方式是贷款(外债)。

第一,征税或内债会降低国民支持度,而且速度太慢;

第二,胜利后,债务完全可以转嫁给战败国。

比如,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我们就赔了倭寇很多很多钱,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日本欠人家的债务,等于人家用我们的钱在打我们。

先打了再说,管他身后大浪滔天。德国的选择,是对内借款。

1914年8月4日,威尔逊总统要求美国在战争中严守中立地位,"美国必须保持中立,名副其实;必须抑制我们的私人感情,以及一切可能被视为偏袒交战一方的交往;必须公正不阿,言行一致”。

况且,德国人有自己的打算,他们觉得自己一定会赢得胜利,只要每年税收足以偿付内债利息,将来战胜,赔款就是净利润。

根据以上判断,德国制订了自己的作战方案“施里芬计划”。这个作战方案与二战中的“闪电战”如出一辙:利用高速机械化部队在6个星期内击溃法国,然后移军东进进攻沙俄。从资本运作的角度讲,这么做也不是不可以。问题是,协约国不这么认为。

英法美本是同种同源,算是老乡。有时候,老乡骗老乡还是比较方便的。

老乡认为,从美国财政部取得支持暂时不太可能了,变通的方法是向财团借贷,比如摩根财团。

第一个冲向摩根财团的,是法国。

1914年8月,法国向摩根财团求助,要求贷款1亿美元,而且交给摩根财团价值600万美元的黄金。

白银战士布莱恩第一个跳了出来,反对!

8月10日,布莱恩忽悠国会立法禁止私有机构向交战国贷款,“筹集对外贷款的美国银行家会十分愿意通过报纸运用他们的影响力来支持获得贷款的国家的利益,而这些影响将会使我们维持中立变得更加艰难”。

坚持就是胜利,法国又转向花旗银行,而且玩起了花样。

法国驻美大使会晤了白银战士布莱恩,除了表达对白银战士的敬意,法国大使还说明:法国贷款只是普通意义的银行信贷(credit),不是国家借债(loan)。

很多人说,是法国人在玩文字游戏,依靠credit和loan的字面差异获得了贷款,并忽悠布莱恩放弃了自己的立场。

这么说的人,大概还没睡醒。

文字游戏天天有人玩,想让一个政客放弃大是大非的政治立场,绝无可能。最终逼迫布莱恩放弃的,还是利益。

1914年,美国出口还要靠农产品支撑,7月德国还从新大陆进口了260万蒲式耳小麦,8月份却一个麦粒也没进口。威尔逊总统也被棉农逼得无路可走,不得不号召全国人民每人买一包棉花,据说威尔逊总统就带头弄了一包。

1914年,英军控制着北大西洋,我不买,您也别想卖给同盟国。白银战士向来代表农场主利益,协约国购买农产品是要挟布莱恩最好的借口。

不卖给同盟国,那您就卖给我吧,法国承诺白银战士,这笔借款的用途将全部用于购买美国商品,比如粮食(农产品)。

白银战士画外音:理想!又是我出卖你啊!

开头就好。

10月23日,花旗银行副总裁公开表态:“国际关系中,今后三四个月是美国金融业的关键时刻,如果我们允许协约国到其他国家购买,我们将在我们最需要和最佳的时机忽视了我们的贸易。”

言下之意,这生意我们不做,有人会做,最后吃亏的还是美利坚合众国。

接下来威尔逊总统表态:“政府债券与商品购销借贷之间有明确的区别,前者是在公开市场上出售给投资者,后者是一国政府与美国商人之间的贸易债务……与交战国贸易是正确的。”

继获得花旗银行1000万美元信贷后,法国政府在1915年3月获得了摩根财团5000万信贷额度;

1915年7月,摩根财团同时为俄国提供了4.75亿美元贷款,用于采购美国军需物资;

1915年10月,摩根财团又为英法两国提供了5亿美元贷款,但规定这些资金只能用于采购美国物资;

1917年,美国授信给协约国的信贷总额已达23亿美元,《泰晤士报》估计,协约国几乎一半的战争费用来自借贷,最大的债主是纽约金融市场。

与之相比,德国仅仅获得了2700万美元。

英国在不断向美国贷款的同时,在德国海外贸易航线上设置了很多水雷,就连从美国运往欧洲中立国的非禁品,特别是运往意大利和荷兰的粮食亦遭截获。

英国的解释是,这些物品有可能运往德国。

美国与德奥的直接贸易从1914年的1.7亿美元下降到1916年的115万美元,看着大批美国物资,德国只能望洋兴叹。

更为缺德的是,美国不但向协约国贷款,而且禁止德国搞潜艇战,1915年美国国务院照会德国大使:“德国政府若非立即宣布放弃其现时对客轮及商船所采取之袭击手段,则美国政府除断绝与德国政府之外交关系外,别无他途。”

此时的德国,兵力已经捉襟见肘,当然不愿意与美国决裂。德国的示好,并未换来美国的回心转意。

摩根财团更加肆无忌惮,1916年开始在美国本土承销协约国国债。一年时间,摩根财团为英国在本土发行4笔价值总计9.5亿美元债券。

然而,1916年后协约国支付能力越来越弱,整个欧洲黄金已经不足35亿美元。如果协约国找不到一种方法支付美国人欠款,那么只能停止购买。

如果是这样,那美国只能是贸易缩减,生产则按级数大幅萎缩,接下来就是市场低迷、公司倒闭、金融衰败、资本过剩、失业率高升……

为了借款,美国政府的态度有了实质性的转变。

代表和平势力的白银战士布莱恩被排除出威尔逊政府,国务卿兰辛公开提出:“借款‘不符合真正的中立精神',目前已不再适应形势的需要了,政府现在要做的就是怎样想出一种两妥的做法,事实上鼓励对交战国的商业信贷。”

从1914年夏天到美国参战的1917年4月以前,美国银团共向交战双方贷款21.6亿美元,其中21.24亿美元是流向协约国的,英国获得12.5亿美元,法国获6.4亿美元,俄国是1.07亿美元,日本是1.02亿美元,意大利也得到2500万美元。同时,美国金融界还从交战国回购了超过30亿美元的证券……

不管是为了钱、为了经济,还是为了国人生命,美国都不可能站错队。

况且,德国对美政策也实在有点过火,明的不行就玩阴的,忽悠墨西哥对抗美国。1917年3月1日,德国拍发给墨西哥的一封密电被公开:若美墨之间爆发战争,德国将协助墨西哥取得美国南部领土。

当日,美国对德宣战,欧洲局部战争升级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没有想到,威尔逊带来的不仅仅是士兵、战舰,还有对协约国无条件的100亿美元贷款。

战争中,无论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在决战前夕其实都是强弩之末了,资金、战士都耗费得差不多了。

谁能拿出最后一个美元,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凭借世界第一的生产能力,美国迅速武装了一支美国海空军,战争结束时美国共有383艘舰艇在海军服役,到1918年底年共生产3227架飞机。

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签署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