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留一点余地

沟通案例

两位推销员在推销同一款袜子。

第一位推销员随手拿起一只袜子,紧接着又拿起打火机,在袜子下面轻快晃动。火苗穿过袜子,而袜子未受到损伤。在他一番介绍之后,袜子在顾客手中被传看着。一位顾客要拿打火机试验一下,急得推销员赶忙补充说:“袜子并不是烧不着,我只是证明它的透气性好。”顾客终于明白怎么回事了,袜子的质量没得说,但当时的气氛明显地影响了顾客的消费情绪。

第二位推销员,也是一边说一边演示。不过,他介绍得非常周到。他是这样说的:“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科学性,袜子怎么会烧不着呢?我只是证明它的透气性好。它也并不是穿不破的,就是钢也会磨损的。”这番介绍没有给天**挑剔的顾客留下可乘之机。接下来,他一边给大家传看袜子,一边讲解促销的优惠价格,销售效果明显好于第一位推销员。

自以为是的人总觉得自己的见解没有错,容易把话说满,不给自己留下余地。杯子留有空间,是为了轻轻晃动时**不会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是为了不会因轻微的挤压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是为了防止“例外”发生而让自己下不了台。

老板新策划了一个项目,想交给小韩负责。老板向小韩介绍完情况后,问他:“有没有问题?”小韩立即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放心吧!”过了一周,小韩没有任何动静。老板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说:“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老板同意他继续努力,但对他拍胸脯的信誓旦旦的表现已经产生了反感。

空话、大话连篇的人,吹得天花乱坠,实际行动却不见几分,难免让人觉得华而不实、难以信任。不如低调一点,做的比说的多,多干活儿少说话,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把话说得太满、太大,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再倒就溢出来了;也像把气球充满了气,再充就要爆炸了。不如留点余地,让自己能从容转身。凡事总有意外,使得事情产生变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人都能预料到的。话不要说得太满,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

在做事的时候,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最好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等字眼。上级交办的事当然要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这既是为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使事情没做好,也不会太责怪你。

一家酒店的服务员,发现客人陈先生结账后仍然住在房间,而这位陈先生又是经理的亲戚。如果直接去问陈先生何时起程,就显得不礼貌,但如果不问,又怕陈先生赖账。

于是,她考虑再三,想好了说辞后,敲开了陈先生的房门:“您好!您是陈先生吗?”“是啊!”陈先生回答说,“您是——”“我是酒店的工作人员。听说您前几天身上不舒服,现在好点了吗?”“谢谢您的关心,好多了。”陈先生很感激地说,“听说您昨天已经结账,今天没有走成。这几天天气不好,是不是飞机取消了?您看我们能为您做点什么?”服务员试探地问。“非常感谢!昨晚结账是因为我的表哥今天要返回,我不想账积得太多,先结一次也好。大夫说,我的病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陈先生,您不要客气,有什么事只管吩咐好了。”服务员弄清了原因,告辞离去。

这位服务员找客人谈话的目的是要弄清楚客人走还是不走,如果不走,就弄清楚原因。但这个问题不好开口,弄不好既得罪客人又得罪经理。她的话说得非常巧妙,先是寒暄一下,然后又问客人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也表示出了自己的关心,使客人深受感动,不知不觉中就明白了原因。 事情做绝,不留余地,不给别人机会,不宽容别人,处理事情下狠手,都是不理智的行为。无论矛盾有多深,最好都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否则日后万一有合作的机会,一定会左右为难,尴尬万分。

想要把握分寸,给自己留点余地,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话不要说过了头

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说话时,如果违背了常情常理,就会给别人留下把柄。因此,在谈话时,要记住话不要说过了头,违背了常情常理。

2.话不要说得太绝对

人们考虑问题都喜欢来个相对思考,对于绝对的东西,在心理上有一种排斥感。比如,你斩钉截铁地说:“事实完全就是这样。”别人在心里会有疑问:“难道真的一点也不差?”也许你的表达是真实的,可是当别人心里老是琢磨“难道一点也不差”的时候,他对你的话是不可能赞同的。

在谈话时,即便是我们有把握的事,也不要把话说得过于绝对。绝对的东西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而且如果对方有意挑刺,还真能挑出刺来。与其给别人一个挑刺的借口,不如把话说得委婉一点。同时,如果不把话说得那么绝对,我们还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对方周旋。

3.话要说得圆滑

当我们为了某个目的与他人谈话时,话就要说得圆滑一些。话说得太直,会激恼对方,即便是理在己方。说得圆滑一点,能留下回旋的余地,从容地达到我们谈话的目的。

沟通处方

给自己留下一点余地,不仅可以为自己提回旋的空间,而且可以给对方留下一个谦虚的良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