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清华精神之严谨求实

清华名言

我们只有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才能走在一切竞争者的前面。即使饱经拂逆,也仍不忘面带微笑。

实事求是、严谨求实、注重实干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清华精神的突出特色,在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中都有突出的体现。

汲取西方的科学实证方法,使得清华大学在教学与研究方面凸显严谨性。“两弹一星”功臣王希季对母校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印象深刻。记得一次由于他没有注意刘仙洲先生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三位的要求,解题过程都对,刘先生还是给了零分。此教训使他终生难忘:做一件事情必须把目标要求考虑得非常清楚。有人后来开玩笑地说:“没有昨天的零蛋,哪来今天的导弹?"

一位在清华听了葛兆光教授六年课的历史系博士生对葛老师讲课“拿猫当虎斗”的认真劲很有感触。他说,葛老师有的课已讲得很熟了,而且常常面对非本专业的学生,但他的准备仍是最专业的,讲义“改得花花绿绿,还要贴上一些签条"。而他“对学生的要求,绝对是传统的严师,学生的成绩少能过90分,规定期限不交作业无特殊原因就要吃鸭蛋”。

清华重实干的传统一方面体现了传统文化倡导的“躬行”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接受了美国主流思潮的影响。与早期国内其他大学相比,清华尤其重视以实证为基础的实干,即使是文科也是如此。中文系老主任朱自清先生就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这种传统在老学长、社会学家费孝通治学的经历中也是十分典型的。费孝通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写出了《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社会学的传世之作,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35年他从清华研究院毕业后,与新婚妻子王同惠到大瑶山考察,在返途中他误入瑶人设的“虎阱”,王同惠找人求援时堕入山涧,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被改造成为一所工科大学,实干的传统增加了工科的操作性特点。

从清华走出去的一届届毕业生,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是凭实干精神从基层干起的。在“神舟五号”清华群英中有9位总指挥、副总指挥或院长,都是出色的实干家。其中1986届毕业生、39岁出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的吴燕生,就是从普通设计员做起的。他认定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把一件事情做好,才能被安排做第二件事情;只有做好每件小事,才能成就大事。

实事求是也是学校领导的传统作风。在清华担任校长17年的梅贻琦先生,以“科学家的眼光和态度”,强调理性和纪律,主张以事实为出发点来办学;注重求实研究的风气,倡导“沉潜治学、朴实无华、不尚标榜、不尚宣传、诚诚恳恳、实实在在的研究科学”;加上自身有着“寡言慎行,言必信,行必果”的风格,他这一任期对清华形成严谨求实的传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院系调整后的1952年11月,原来清华中文系学生,“一二·九”运动的领导者蒋南翔回到母校出任校长。他虽然已无法改变清华改为工科大学的局面,但他一面以大学是文化中心,不能只有现有专业的书籍为由“扣留”了30万册文科图书,一面力拒苏联专家把清华办成水土电专门学院的主张,从中国与清华的实际出发,提出创建新技术专业,理工结合发展应用理科的意见。他尊重苏联专家的正确意见,加强了教学实践环节,还倡导开展“真刀真枪毕业设计”。这些都有益于学生面向实际、勇于实践。在学校工作中,他经常宣讲“基层出政策”的道理,依据清华的实际决定工作方针。他主张继承老清华的好传统;对于学苏联,则强调要学习先进的东西,但不能照搬,同时还要学习英美有用的东西。在“文革”前夕面对极“左”思潮,他提出要把清华园的“围墙”筑得再高一些,要开“万人顶风船”。蒋南翔担任校长14年,对清华形成良好的实事求是校风起了重要作用。

这种求实的传统在一代代清华学子中得到传承。1980年3月,清华学子提出口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仅在校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把实事求是的作风表述为: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他、不唯洋,只唯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相信有更多的清华人,会成为新一代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实干家。

清华小百科

清华大学游泳馆面积约9700平方米,具备国际标准长度泳道和标准高度的跳台、跳板及陆上训练场地,是一所符合国际标准的比赛场馆。2009年11月,清华大学新射击馆“维学馆”落成启用。新射击馆坐落在东大操场东侧,与东体育馆共同组成东操场的东、西看台。新射击馆建筑面积10700多平方米,建有10米靶56个,25米靶两组,50米靶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