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将龙威

秦始皇身边不仅有一批深谋远虑的策士,还有一批勇冠三军的战将。见于历史记载并战功卓著者就有蒙骜、王龁、應公、桓崎、尉缭、王翦、杨端和、羌疱,辛胜、李信、王贲、蒙恬、白起等人。其中王氏父子王翦、王贲和蒙氏祖孙蒙骜、蒙恬最为著名。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这里主要介绍与秦始皇关系最密切且列于历代名将之谱的王翦、蒙恬。从秦始皇与王翦、蒙恬的互动中,也可以体察他的御下之才、用人之术。

一、王翦,生卒年不详,秦国频阳东乡人。他年轻时就喜好武器格斗之术、排兵布阵之法,投于秦始皇帐下为将。秦始皇灭赵、扫燕、亡楚、平越的关键战役都是由王翦指挥的,最终灭亡魏、代、燕、齐则由其子王贲率军完成。

王翦、王贲父子两世名将为秦的统一战争立下首功。王翦的孙子王离也是秦朝名将之一,他曾作为蒙恬的副将镇守边关。

王翦为秦国宿将,建立“夷六国”的殊勋, “始皇师之”。有一则故事最能体现秦始皇与王翦君臣之间的关系。

秦始皇灭三晋,逐燕王,而数破楚军。轻敌之心也由此而生。在商讨灭楚之策时,李信认为动用二十万兵力足矣,而王翦则力主倾秦军主力,以六十万大军灭亡楚国。秦始皇认为王翦年老胆怯,而李信年少壮勇,于是命李信及蒙恬统率二十万军队伐楚。王翦见自己的方略不被采纳,便托病辞职,回故乡频阳养老。

李信及蒙恬初战告捷,破兵斩将,攻城略地。可是楚军趁李信轻敌不备率军转移之机尾追跟进,连续攻击三日三夜,大破李信军。楚军攻破两座营垒,杀死秦军七个都尉。秦军落荒而逃,楚军趁势进击。

秦始皇闻之大怒。军情紧急,他亲自赶往频阳,当面向王翦致歉,曰: “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他恳请王翦抱病出征,率领秦军抵御乘胜西进的楚军。王翦托词老迈昏聩,病体疲惫,一再推辞,请求更择贤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不准王翦推辞。

王翦当即提出任职的条件: “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表示一切听从王翦的谋划,并亲手将上将之印交给王翦。

于是,王翦统率六十万大军出征,始皇亲自送至灞上。临行之际,王翦请求赏赐大量条件优越的田宅园池。秦始皇说: “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说: “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秦始皇大笑。

据说秦始皇不仅师事王翦,而且与王氏联姻,将华阳公主下嫁王家。

王翦在征途中,先后派遣五批使者返回国都,请求秦始皇落实所赏赐的肥美土地。对王翦的这个举动,左右之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问王翦: “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解释:这样做的本意不在于乞求财产。秦王为人粗暴、多疑,对于权臣、重将从不放心, “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不负重托,很快大破楚军,杀其将军项燕。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俘虏楚王,彻底灭亡楚国,并顺势南征百越之君。随后他的儿子王贲与李信一起率军彻底灭亡燕国、齐国。

秦始皇对手握大权的亲信和统领重兵的战将保持警惕,王翦以恳请赏赐田宅方式表示忠贞不二,打消了秦始皇的疑忌。这件事历来被作为秦始皇本性专横多疑,其君臣之间互用权术的典型事例。

秦始皇勇于向臣下承认决策失误,以拜将、重赏、联姻、师事等方式与重要辅臣结为心腹,敢于放手让出征的将领随机应变,这是许多君主做不到的。王氏一家三代(王翦、王贲、王离)先后效忠秦始皇数十年,君王对他们恩宠有加,历久不衰。如果秦始皇的性格构成中只有“粗暴”二字,对群臣也只知“猜忌”二字,甚至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他是很难做到这种程度的。

二、蒙恬,可以与王氏相媲美的是蒙氏。蒙氏也是三代为将,功勋卓著,始终忠于秦始皇,且恩宠不衰,历经数十年之久。

蒙恬,是秦始皇的主要辅臣之一。他的祖父蒙骜,本是齐国人,秦昭襄王时期从齐国来到秦国,因功获爵,官至上卿,想必本也是出身微贱之人。秦庄襄王、秦始皇时期,蒙骜为秦将,先后率军伐韩、攻赵、击魏,攻取敌国数十座城池。三川郡、东郡的设置都与他的战功有关。蒙骜死于秦始皇七年(前240)。蒙恬的父亲蒙武也是一员勇冠三军的战将。

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王翦任上将军,统率六十万大军攻楚。蒙武时任裨将军,参与指挥并实施破楚军、诛项燕之战,功勋卓著。楚王也是被他的部属俘获的。蒙恬及其弟蒙毅都是秦始皇的重要辅臣,因而获得特殊的恩宠。

年轻时,蒙恬曾学习法律,做过负责审理狱讼、掌管法律文书的官。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蒙恬凭借父祖的功勋,成为秦将。他参与攻齐之役,大破之,被秦始皇任命为内史;统一天下以后,秦始皇令蒙恬统率三十万众,经略北部边疆。他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威震匈奴。后又受命辅佐公子扶苏镇守边疆。

在秦朝,蒙恬、蒙毅兄弟靠着才干、功勋和忠诚博得秦始皇的器重和信任,史称“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人则御前。(蒙)恬任外事而(蒙)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秦二世篡夺皇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不久,他得知扶苏已死,便欲赦免蒙恬。赵高担心蒙恬获得重用,千方百计地诋毁蒙氏兄弟,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秦二世听信谗言,下令处死蒙毅。蒙恬服毒自杀。当秦二世派遣使者,以不忠之罪赐死蒙恬时,蒙恬表白说: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蒙氏家族,三代为将,忠心耿耿。蒙恬、蒙毅兄弟文武兼备,尽心所事,没有二心。他手握军政大权,却甘愿蒙冤受屈而不忍谋反。这种政治行为固然与他们恪守忠君之道有关,而感念秦始皇的知遇之恩也是重要的因素。

“君臣一体,自古所难”。李斯、尉缭、王翦父子、蒙恬兄弟等都是秦始皇最重要的辅臣,又都属于旷世奇才;而秦始皇与他们都结成了比较牢固、比较紧密的君臣关系,共同构成相当稳定的统治集团的核心。如果是一人一事,或许会有偶然性,而秦始皇与他的众多辅臣大都能如此,这就不能用偶然因素来解释了。

这些现象证明秦始皇的御下之才非同一般,自古皆知“必有非常之人,方能用非常之才”。秦始皇恩威兼施,赏罚并用,驾驭英豪,广纳贤才,其成就令许多有为之君也难以望其项背。

对此不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公允的评估就无法恰当地解读“秦始皇观象”,更无法准确地解释中国古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过程。

自汉唐以来,许多有识之士看到了秦始皇身边积聚着一批能臣武将,充分肯定了他善于驾驭英才。

许多现代学者对此也有学术论证。然而秦始皇仅仅靠几员干将就能成就博大功业吗?如果秦始皇在选贤任能、驾驭豪杰方面没有令人称道之处,他何以能成为政治英雄,并成就如此宏伟的帝业?

古人云:“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得贤、用贤、任贤是成就帝业的主要条件。因此,君臣关系状况是评价一个帝王的素质、才干和功业的重要标志。

历史事实表明,自秦始皇掌握国家政权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君臣关系和吏治的状况比较正常,有一段时间甚至可能属于相当好的一类。秦始皇很善于招徕、笼络和使用王霸之士。他在驾驭群臣方面的成功,主要依赖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同时,秦始皇也很重视驾驭群臣的技巧,这主要体现在他与重要辅臣的君臣互动方面。

首先,比较皇帝身边重要文武辅臣的质量、数量和功业。在质量上,秦始皇的辅臣班底不比任何一位帝王的辅臣班底逊色。就学识、谋略和驾驭全局的能力而言,秦始皇的李斯、尉缭足以与汉高祖的萧何、张良和唐太宗的房玄龄、杜如晦相媲美。就军事谋略、作战指挥能力和实际战功而言,秦始皇的王翦、蒙恬等诸将不次于汉高祖的韩信和唐太宗的李靖、李娇。在数量上,秦始皇身边也曾贤能满朝,谏臣盈庭,良将如云。

秦始皇的一批能臣武将堪与汉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相匹敌。秦始皇的功业是在一大批足智多谋的霸王之士、能征善战的骁勇之将的共同辅佐下而成就的。

这些人是秦朝政权体系的中坚和骨干。其中,许多人出身卑微,本是“闾巷之黔首”“一介之布衣”。没有这些人的才干和效命,秦始皇将一事无成。如果仅仅依靠专横霸道和阴谋权术,而没有合理的人事制度,恰当的施政方略和一定的人格魅力,秦始皇能够把这些人长期聚集在自己的身边,且使佐辅竭智、策士多谋、战将骁勇、百吏勤政吗?

秦始皇的职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比较高。秦朝的行政效率和实际政绩本身就是明证。秦始皇时期的吏治也比较清明。如果仅仅依靠独断专行,严刑酷罚,玩弄权术,秦始皇能够造就这样一个庞大的军政素质相当高的职官群体,并使整个官僚机构长期正常运转吗?

其次,比较皇帝与重要辅臣关系的亲密程度。亲密程度是考察信任程度的重要参考性依据。秦始皇通过信任、礼待、赐爵、重赏、联姻、执弟子礼等手段,与李斯、王翦、蒙恬等一批重要辅臣结成了相当亲密的君臣关系。

在历代雄才大略的皇帝中,秦始皇与其主要辅臣的关系最为亲密。秦始皇的主要辅臣李斯出身低微,是一位“布衣卿相”。自从君臣际遇,秦始皇对他一直信任有加,言听计从。早在就任丞相之前,李斯就长期处于秦始皇的首席助手地位。

在秦始皇生前,李斯也可谓尽心所事,鞠躬尽瘁,卓有贡献。《史记》中所记载的绝大多数军政要务及一批重大制度修订和工程建设,他“皆有力焉”。君臣二人又彼此结为多重亲家。李斯“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这种亲密关系维持了近三十年,直至秦始皇生命历程结束,也没有发生重大曲折和变故。

再次,比较皇帝与辅臣群体关系的稳定程度。从现存史料看,被秦始皇罢黜并属于非正常死亡的相国有两位,即吕不韦和昌平君。吕不韦是特殊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昌平君被罢黜的原因不详,他后来因被项燕立为楚王,反秦战败而死。他们两人即使生活在其他朝代也不会有好下场。

除此之外,秦始皇与其他位列三公九卿将军的重要辅臣之间基本上没有发生重大政治冲突。这个判断只要浏览一下《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一再列举的封君、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将军等高官的名单,便可大体推定。

秦始皇与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君臣关系相当牢固,构成一个长期共事、相对稳定的权力核心。在历代王朝中,秦朝权力核心层的稳定性是最高的。

如果仅仅依靠玩弄阴谋权术,秦始皇能够长期保持这样的政冶局面吗?

最后,比较皇帝处置功臣的方式方法。善待还是剪除功臣宿将,这是判定君主的气度、才智、自信心和君臣关系状况的重要指标。自古以来,功高盖主者不赏, “威震主者不畜”。这是专制政治的权力法则所导致的重要政治现象。

开国君臣大多可以同甘苦,而不能共富贵。天下已定便黜罚乃至屠杀功臣,这更是中国古代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即所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从现存历史记载看,秦始皇没有剪除功臣宿将,也没有让他们赋闲。如果没有一定的胸襟、气魄和自信,他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吗?

上述所列现象,特别是秦始皇善待功臣宿将这个事实,前人没有予以充分注意。绝大多数评论者专注于秦朝君臣关系的负面,而很少作比较客观、比较全面的分析。这不利于恰当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更不利于全面地评估一个朝代的政治得失。用简单化的方式批判暴君暴政,不利于深刻地分析和认识造成这种暴虐的历史性根源。

秦始皇在处理君臣关系方面有一个重大缺陷,即驭下极严,治吏太甚,他对官吏的管理极其严格,过于苛刻,乃至残酷。治吏严格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惩处贪官污吏,有其合理性,并值得肯定。而秦始皇的法太严、律过苛、罚极重,官吏动辄获罪,大批被流放边疆,这是不利于政治稳定的。

与所有的有为之君一样,秦始皇在处理君臣关系方面也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曲线,即功成之后不如创业之时,晚年之后不如青壮之时。秦始皇统治后期,骄奢之心日盛。据说他“意得欲从”,独揽权力,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这虽是攻击、谩骂之词,难免有夸大其词之嫌,却与事实相去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