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仙索药

秦始皇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是个踏踏实实有大作为、大成就的实干家,但在思想上却是个极其肤浅、杂乱、糊涂的幻想家。在“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苦思冥想中,竟萌发了要造一个人间仙境的念头。虽然在此以前丞相王绾和上卿李斯已多次向他反映过由于修筑长城、驰道和各种宫室,国库开支巨大,经费已很拮据了,但他已经是穷奢极欲、贪婪得到了无法遏制的程度了,他根本不采纳臣属的劝谏,而且严加督促“人间仙境”的施工,必须保质保量地尽早完成。

后世传说,兰池修成后,秦始皇即在该处学道求仙,且有太原真人茅盈所言其太祖茅漾修道成仙后乘龙升天之事。于是便有一首歌谣在民间广为传唱:

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我腊嘉平。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确实是在兰池修好的三十一年将腊月改称“嘉平”的。但从诗歌发展史看,秦时尚无七言诗,这位茅盈道士最早也不过是汉唐之间人士。由此可见上述歌遥是后人杜撰,附会到秦始皇身上的,但其说明秦始皇求仙慕道之意是显而易见的。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秦始皇越求仙人保佑其长生不老,就越有凶险向他袭来,直欲置其于死地。

由于兰池的范围太大,且既是仙岛所在,就不能派军队防守。为慎重起见,秦始皇去岛上祈祷就以微服、由四名武士护驾前往。但就在某夜秦始皇照例去岛上经过某路段时,忽从假山背后蹿出三个蒙面大汉,挥动武器直奔向秦始皇,向他行刺。

他因是去拜神仙,没有佩带武器,加上猝不及防,更来不及招架,只好急速躲闪,并吓得连声呼救。

幸亏那四名武士就在秦始皇左右,与刺客展开激战将他救下。那三个蒙面大汉见秦始皇已被救,便无心恋战,只虚晃几招, “嗖”地一窜,飞奔而去,转瞬间在夜幕的掩护下无影无踪了。

秦始皇这次比在博浪沙吓得更厉害,不但全身被冷汗湿透,还撒了一裤裆的尿,骚臭难闻,弄得他既羞且怒,命令全国大索二十日,但仍以捕风捉影、毫无结果而告终。

兰池与“蓬瀛”岛和石巨鲸,虽然宛如仙境,但毕竟是假的,只能供游览、宴乐,绝不能羽化成仙。加上在该处受到蒙面大汉的袭击,几乎死于非命,更使得秦始皇对其兴趣锐减,便又将希望寄托在请方士求仙觅药的幻想上。

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的赵高,就用重金买通、勾结了方士卢生、侯生、费竹、柴生等人,并亲自向秦始皇推荐,极言其为资深的道长,秦始皇便在自己的“蓬瀛”宝岛接见这批方士,急切地向他们说: “寡人欲得长生不老之术,遣徐福入海求之,迄无音迅,先生将何以教我?”

卢生拱手为礼,向秦始皇禀奏说: “臣闻自碣石山出海不远处,有小岛,二方士名羡门、高誓者居焉,与蓬莱诸仙常过从,遂皆成仙矣。”

秦始皇忙追问说: “该二位成仙之道为何?”

“此二人者皆自方士虔诚修炼而成仙,向其恭请教诲,以谙长生不老之术,最相宜也。”卢生向秦始皇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道长所言极是。但不知如何得与此二仙结上道缘,亲聆其教诲。”秦始皇简直有些迫不及待而跃跃欲试了。

“臣等愿作陛下前驱,于明年春泛舟出海,探明该岛羡、高二位之实况,即来回禀。望陛下在此虔心祈祷,静待佳音!"卢生立即作出积极的反应,表示对秦始皇的提问已经早在准备,即将付诸行动了。

“如此甚好。后时朕即来碣石为先生等隆重饯行,以表对二位仙从尊崇敬仰之忱!”秦始皇高兴地表示信任与支持。

卢生等人受宠若惊,再一次向秦始皇拱手致敬说: “陛下有此盛情,臣等誓将踏遍东海,找着二位仙人,为陛下结上这份道缘,以报答圣恩!"

秦始皇满怀笑意地频频点头,表示赞赏,并赏给他们大量的金银珠宝,以示勉励。

卢生等再拜谢恩,出宫而去,立即投入紧张的远航出海的准备工作。

翌年,即秦始皇三十二年春,秦始皇率领原班人马出函谷关,取道孟津,经邯郸、恒山等郡县,再东行,直抵原燕地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与卢生等会合。秦始皇亲自主持典礼为卢生和侯生二位方士饯行,祝其早日凯旋。

为卢生等饯行之后,秦始皇君臣一行立即到海边的碣石山上,远望卢生等人的船只在海面上慢慢地向远处航行,直到看不见船影了,才回到行宫休息。李斯又是例行公事,撰写了一篇碑文,刻石立在碣石山上: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摹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关于碣石山与秦始皇的关系有一段极具传奇色彩的神话,是这样描述的:

盈盈的海水从东南面浸濡到累县的碣石山,有一块巨石像枕头似的卧在海里,像一条数十里长的甬道,正面迎着山项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石柱,看来仿佛是挺立在大海之中。海水泛起大潮时,石柱就隐没得看不见了;待海潮退落后,那石柱又显出来,在原地岿然不动。

因不知道那地方的海水究竟有多深,世人称为“天桥柱”。石柱看上去像是人造的,但考究起来,绝非人工和人力所能造就而成的。

但是《三齐略记》却说,是秦始皇在海中造了这座巨大的石,是海神替他竖起这根石柱的。秦始皇要求和海神见面,海神回答说: “我的相貌很丑陋,你保证不画我的形象,我就和你这位皇帝见面”。

秦始皇便乘马踏着那长长的卧石,走到海中间四十里处去会晤海神,左右近卫的人都不动手,却由画工暗地里用脚趾描画它的形象,被海神发现了,勃然大怒说,你做皇帝的人居然违背诺言,太可恶了,快给我滚回去!

秦始皇吓得调转马头往回走,前脚刚踏着陆地,后脚就踩失了,好不容易才挣扎上了岸,那个偷画的画工却坠海溺死了。几座山上的石头都发生了倾斜,至今看来都是危危乎向东边倒去,大概就是海神发怒把石山吓得向东海斜了过去,才形成这样奇特有趣的景观。

至于秦始皇,也被吓得患了一次大病,任凭太医夏无且怎样“望闻问切”,也诊断不出是患的什么病症。后来还是由秦始皇自己写了篇祭文,做了一番检讨,在海边焚文祭神,病才慢慢痊愈。

从此,他更加信奉神明,对于神仙和长生不老更加坚信不疑,并命卢生推荐的韩终、侯公、石生等方士率领一千名童男童女乘船出东海寻觅仙人并求长生不老药。等秦始皇君臣等回到咸阳后不久,就传来这批入海者因遇风浪葬身鱼腹的噩耗。秦始皇大为怅然,感叹上天为何不成全自己的宏愿,但他始终不相信自己真的与仙界无缘。

寻仙求药的弊政要由秦始皇负主要责任。兜售仙术、误国误民的术士固然该杀,而听信术士、劳民伤财的皇上也难辞其咎。秦始皇寻仙求药纯粹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无限欲望,它不仅对国计民生毫无益处,而且导致或强化了一系列的弊政。

秦朝其余五大弊政都与寻仙求药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果秦始皇的头脑清醒,完全可以避免这个弊政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恶果。封禅、巡狩、扩建宫室、 “坑术士”都与寻仙求药的有关。这里着重分析一下扩建骊山陵与寻仙求药的关系。

寻仙求药与扩建陵墓都是穷奢极欲心态的产物。寻仙求药旨在通过生命永驻,达到永远安享权势、尊荣、富贵的目的;扩建陵墓旨在通过死后厚葬,达到在地下永远保持权势、尊荣、富贵的目的。它们一个祈求永生,一个安排死后,似乎风马牛不相及,而在心态上和行为上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神仙是中国文化的特产。中国的神仙似神非神、似人非人。神从“示”,出自天然;仙从“人”,由人转成。仙是凡人经修炼而获得神性。神仙是人而不同于人,属神而不同于神。这就是《太平广记》将神与神仙判为两类的原因。

在中国文化中,神办有职守,有律条,而仙界无羁无绊,既无生死之限,又有神通变化,且可以纵情声色,享无穷欢乐。仙人比神明要自在得多。

秦始皇求仙的目的在于寻求一个超乎常人、长存不朽、永享专擅、逍遥自在的境界。然而渴求成仙,意味着自认为凡人。求仙的动因是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什么神,而是属于有生老病死、七情六欲的尘世之人。凭借权势、财富去求仙是对永无际涯的欲望和权力的追求。它是一种扩张了的人欲,膨胀了的尊大,而又在有意无意之中否定了自我的神异属性。既然是凡人,必然有生死。豪华的陵墓则是特为死后准备的。同时求仙与修陵是为自己做两手准备。秦始皇在极度膨胀的个人欲望和特殊的政治需要驱动下,不惜费大量人力、物力寻仙求药、修筑陵墓,目的就是要确保自己的未来。

作为弊政,寻仙求药有两大祸患:一是蠹民;二是败政。蠹民,即大量消耗民力。秦始皇大规模寻仙求药前后长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两个事件可以大体估算其消耗国力的程度。第一件事是为了筑琅邪台并开展与祭神觅仙有关的活动,秦始皇“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这就意味着三万户黔首本应缴纳国家的十二年赋税几乎完全投入了荒唐的事业。

第二件事是徐福最后一次出海。他一下带走了三千童男童女、各种工匠及必要的军队、船夫,估计其人员总数达千人,甚至上万人。可以搭载这些人的庞大船队以及船带走的各种贡品、物资等,也需要花费一笔可观的国库帑银。

见于记载的寻仙求药活动远不止于此,其总体消之巨大不难想象。大体可以做出这样的估计:秦始皇用在各种与神仙有关的荒唐事业的费用,包括封泰山、祭神明、厌王气等,不低于修筑长城的费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是直接的蠹民之举,它对国计民生的损害还是可以估算的,而败政则不然,它的危害性更大。为了见到或成为“真人”,秦始皇的施政态度、方式和热情乃至生活习惯和人格发生很大变化。

在秦始皇生命历程的最后几年,明智的政治举措几乎一件也找不到,而荒唐的政治行为一桩接着一桩。这种现象对秦朝政治的负面影响广泛而又深刻,其中“坑术土”与寻仙求药有直接关系。其破坏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一心想生命永驻,反而加速了死亡;一心想王朝永存,反而促成了覆灭。秦始皇是个悲剧性的人物,而寻仙求药是导致悲剧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