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文字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当年,便颁发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有关整齐制度的各项法令, “车同轨”“舆六尺”,便是其中的法令之一。

修筑天下道路是秦帝国建立后所做的一件大事。以咸阳为中心遍及原山东六国的诸多条“弛道”以及联系边境地区的“直道” “五尺道” “新道”,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而“车同轨”“舆六尺”法令,其直接目的亦是为了便利交通事业。

“轨”是指车两轮之间的距离。战国时代的车轨距离并不统一,秦帝国以法令来规定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以尺为度,这就使通行在秦帝国各条道路上的车辆在车宽上有了统一的规定。这种统一规定,对于驰道上车辆的行驶,无疑会比车轨不一要方便得多。至于在云南地区修筑的“五尺道”,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例外。

“车同轨”之后形成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促进了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信息的沟通和政令的贯彻也大大提高了效率。然而没过多久,秦始皇就发现,下面很多郡县对于政策、法令的执行发生了偏差,甚至有违反法规的情况,这当然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便责成有关部门严加查处。查究的结果反映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朝廷所颁发的文件,使用的是秦国的文字,但由春秋战国数百年来各诸侯国的封建割据,造成了“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

原六国诸侯国各自通行自己的文字,对秦国的文字有许多都不认识,对致对于朝廷的各项政策法令,由于认错了字,产生误解而导致错误甚至触犯刑律者比比皆是。既然是历史原因所造成,秦始皇也不便过于追究或滥加惩处,只有从消除文字障碍这个根本上给予解决。于是,他急忙召开会议,研究文字改革的方案。

秦始皇在朝堂上焦虑地对臣属们说: “天下初定,驰道既通,政令赖以畅达,物货得以交流,于国计民生,殊多裨益。奈百年以来诸侯割据,法度既殊,文字各异,致郡县间于朝廷下政令之实施,常因误认讹读而弊乱丛生,甚而有悖法而犯科者。是宜剔除繁乱,定于一体,以利法度之实际,读写之一致。诸卿其共议之。"

“自春秋嬗替,战国纷争,我大秦文之规范。实惠及四海、功垂万代之业也。”群臣经过热烈的讨论,一致拥护秦始皇的英明决策,至于具体执行者,大多数人主张交付博士官拟出方案来,再召集各部官员共议其优劣得失,然后决定取舍,报呈秦始皇批准、颁而实施。秦始皇是个追求效率,主张雷厉风行、立竿见影的急性子,且认为博士们思想保守,泥古不化,沉湎于故纸堆中,对于革新措施恐不见得拥护,即使圣命难违,也不一定就能甘心胜任。因此,决定将此事交给既富于进取精神,又锐意改革的实干家去拟定方案,及早付诸实施;于是,李斯便成了理想中的最佳人选。

当秦始皇一经宣布此项决定,立即得到与会者异口同声地赞同。李斯本人更是受宠若惊、奉命唯谨,因为他从中体会到秦始皇对自己才能的赏识和工作富有成效的嘉许和信任。当即叩谢秦始皇对自己的垂青,表示一定要尽快地、出色地完成任务,以孚圣上的厚望。

秦始皇把文字改革的重任交给李斯,说明了他这位君主的知人善任,而李斯也确实具备这方面的卓越才能与丰富的经验,因为长期以来他就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资料,并做了大量的实验性的工作。

早在秦始皇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取得消灭六国中的第一个诸侯国的胜利的时候,李斯发现穿着女人服装、浑身脂粉气的韩王安,虽是个陶醉于声色犬马、玩物丧志、无所作为的亡国之君,但对文字改革却很有热心,并做了有益的尝试,便认为颇为可取,即将其收在自己的门下做家奴,并令其一方面刻写书简、公文和奏章;一方面收集、整理各国的文字,从中辨别归纳出异体字的各种写法,各在何国、何地通行以及应采用哪一种形状比较合理,并易于推广,等等。

因为李斯是掌管全国的刑法情报工作的,通过审讯与搜集各国谍报,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材料,其中的文字极其繁杂混乱,使得他从中锻炼出很强的辨别异体字的本领,并初步掌握了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何况他还有韩王安这样一个从事无偿劳动的家奴,更使他的工作如虎添翼,效率倍增。

现在秦始皇把文字改革当作一项文化建设的方针大计付诸实施。又成为李斯再一次立功邀赏的契机,真使他喜出望外得有些飘飘然了!

他拜别秦始皇,急匆匆地回到家里,还没落座,就把韩王安叫来,问他把异体字的来源、分类和通行国别等问题的归纳、阐释做得怎么样了,韩王安回答说,各方面的资料都收集得差不多了,只是还没有系统化和完成论述。

李斯不经心地向他透露说,皇上要统一文字,我们这几年为工作方便所做的文字工作有了大用处,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韩王安听他这一说激动不已,忙跪下向李斯恳求说,自己这一点儿贱劳微绩,如有些许可取之处,请代为在秦始皇驾前美言几句,使他结束家奴的身份,当一名普通书吏,他就感恩不尽了!李斯微笑地将他扶起,嘱咐他一心做好工作,愿望自然会实现的。

韩王安喜泪涟涟地再拜而退,满怀希望地连续写作了近半个月,完成了关于文字改革的若干专题的论述,最后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建议。他端着一叠亲手刻写的竹简敬呈给李斯,抬头仰视,眼里充满了希冀。

李斯又是满脸微笑地连声嘉许他成效显著,说一经秦始皇过目、首肯,他就可以不再是贱民,而将成为一名书吏了。为了表示对其辛勤劳动并卓有成效的褒奖,李斯还破例允许韩王安与书吏同席进餐,并赏给他一份点心做夜宵。韩王安受宠若惊地当晚又工作到深夜,吃了那份甜滋滋的点心安然入梦,殊不知,竟因此突患“绞肠痧”而暴卒!

李斯命人将他草草入葬了,并严令家人不许声张,否则将与韩王安一样下场。韩王安的悲剧更甚于他的宗兄韩非,因为他至死还不知道是被李斯下的毒手,还以未能继续替这个谍报头目效劳而引以为憾呢!

李斯对于自己的伤天害理,狠下毒手,不但毫不感到愧疚,反而自以为得意。因为在他这位法家的代表人物看来不择手段地消灭对方并掠夺其成果,正是自己得以官运亨通、飞黄腾达的秘诀和得意之作。在嗜杀成性、血手起家这方面,自以为比起秦始皇来,简直的小巫见大巫,因此他用那沾满鲜血的手,捧着韩王安的作品,毫无愧色、心安理得地呈献给秦始皇,毕恭毕敬地说,这是自己提出的文字改革方案,敬请圣上审定。

秦始皇当天晚上把例行要批阅的奏章搁在一旁,专心致志地阅读李斯的“著作”,从中认识到由繁到简和删繁就简的文字改革的趋势。 “著作”最后提出了“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能详。文字

今删略繁者,取其合体,参为小篆”的文字改革方案。

秦始皇秉烛达旦、目不转睛一口气读完李斯的“著作”,感到大开眼界,获益匪浅,特别对李斯能秉承自己的意旨,以高效率做出如此显著的成绩来表示非常的钦佩与赞赏,便在一次朝议上对李斯进行了褒奖,誉之为博古通今的大学问家,是忠于君、勤于政、敏于思和善于事的人臣之表率,并宣布由李斯主持文字改革的工作,要求尽快拿出一批范本来。于是,李斯便写出了用所创小篆体书写的传世之作《仓颉篇》,此乃秦始皇实行文字改革的重要成果。

这次文字改革又使一位野心家赵高得逞其韬晦之计,并在以后得以幸免于死罪而且愈益专权,终成国家之大患。

那天秦始皇召集众臣研究进行文字改革的事,赵高虽也在座,但他只是作为秦始皇近侍的身份而列席的。在秦始皇提出议题,群臣议论,直到确定撰写方案人选的过程中,赵高曾经好几次想毛遂自荐担负这项工作,但他敏感地发现秦始皇和那些侃侃而谈的台阁之臣,连眼角的余光都不瞥他一眼。因为他是个阉官,当了中车府令也不过是个侍候皇上的侍者而已,像这样具有学术性、政策性的会议,他们是不会注意到他,或让他参加讨论的。

但实际上,他在对文字的源流、沿革、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绝不逊于李斯,可是由于这不体面的身世,使他失去了这次能够展示才华的机会,因此感到很懊丧,同时也对李斯产生了嫉妒的心理。幸亏自己替秦始皇掌管着御玺,经常接近这位君主,便找了一个适当的机会向秦始皇表述了想参与文字改革工作的愿望,当秦始皇将信将疑时,他就将自己选用规范的字体所写的普及读本《爰历篇》呈献上去。

秦始皇看了又惊又喜,对赵高亲切地但有些自责地笑着说: “卿随侍朕十余年,直到今日才识汝有此之才华!”所以当统一文字的方案确定以后,秦始皇就宣布要李斯来主持,而赵高就理直气壮、理所当然地参与了这项重要的工作,共襄其事。

在李斯的主持下,还有一位太史令胡毋敬也参加了文字改革工作,他所写的《博学篇》,与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被称为创制秦小篆的“三鼎甲”之作。

秦始皇所倡导的文字改革,除了有古籀文简化而成的小篆之外,还创造了一种更为简练易写的隶书。

小篆和隶书作为秦始皇文治方面的重要成果,由李斯、赵高、胡毋敬和程邈写成范本,大量抄写后发到全国,从此普及开来,受到极大的欢迎。

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也被整理成一种固定的、规范化的字体。经过整理后的隶书,字体的笔画直线方折、结构平整,书写方便,不仅广为流行于民间,以至于各级政府所发布的官方文件中,除重要诏书外,一般也采用隶书。

整理后的隶书,从此成为广泛流行的字体,是中国文字由古体转化为今体的里程碑。

秦始皇的统一文字,既是“统一”,也是“发展”,使小篆和隶书更加规范化,易写、易识,因此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秦王朝的“书同文字”,使小篆和隶书成为全国通行的字体,这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此后中国的政治、思想乃至于经济的发展均有重大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风土人情,差异都很大。然而,文字却是统一的。这不仅便于各地区之间思想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而且对于维护中华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均有重大的意义。

秦始皇的统一文字,意义重大而深远,是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大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