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燕

燕国是秦始皇彻底吞灭的第五个大国。它是一个大且弱的国家却一战而亡的典型。

西周初年,封召公于北燕,他的子孙逐步征服这一地区。燕国成为姬姓的“文武所褒大封”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先是位列十二诸侯,后又跻身七大战国,也曾强盛一时。

燕国的始祖是召公奭。周成王时期,召公与周公共同辅佐幼主。召公之政甚得民心。他死后,民众作《甘棠》之诗来怀念他。燕国立国达八九百年之久,在姬姓诸国中最后灭亡。

西周、春秋时期燕国国势较弱,战国以来,燕国逐渐强盛。但是,仍比诸雄要弱一些。燕国的社会改革晚于各国。燕国最值得夸耀的功业莫过于燕昭王变法图强,几乎将齐国灭掉。

约公元前315年,燕王哙效仿古代的禅让制度,将王位转让给子之,引起政治动**。齐宣王采纳孟子的意见,举兵伐燕,很快攻破燕都。燕王哙身死,子之被杀,燕国几乎灭亡。

燕昭王即位后,发愤图强,誓雪先王之耻。他师事郭隗,筑黄金台,求购千里马骨, “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于是,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

公元前284年,燕国参与五国攻齐。燕昭王以乐毅为将,命其直接进攻齐都临淄。半年之间,乐毅连下七十余城,几乎灭亡齐国。

战国中后期,燕国染指中原,多次参与合纵攻秦,与齐、赵也互有征伐。其中燕国与赵国之间战事频仍,虽负多胜少,却加速了赵国的衰落。 “唇亡齿寒”,失去了赵国的屏蔽,燕国也就直接暴露在秦军的兵锋面前。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秦国击破赵、燕,得益于二雄相争。燕、赵两强为邻,势必互有争夺,战事频仍。秦国利用两国相争,坐收渔翁之利,最终一战而并擒双雄。

燕赵第一次恶战发生在公元前251年。秦赵长平之战、邯郸之战,赵国损失惨重。燕王喜目光短浅,欲趁机攻赵,首开兵衅。他不听昌国君乐间的劝阻,出动六十万大军,兵分两路伐赵。赵国派廉颇率军八万对抗,将两路燕军击溃,追击五百里。廉颇包围燕都,迫使燕国割地请和。

在秦始皇统治时期,燕赵之间战事不断,秦国相机介入其中。秦始

皇四年(前243),赵王派李牧攻燕,占领武遂、方城。翌年,燕王派剧辛率军击赵,赵王令庞媛率军御敌。剧辛、庞媛本是故交,他们各为其主,相互厮杀。庞媛消灭燕军二万,杀剧辛。秦始皇十一年(前236),赵将庞媛再次攻燕,夺取狸、阳城。秦始皇遂以救燕为名,派王翦、桓崎、杨端和击赵,连克九座城池。秦赵两国的对决进入尾声,燕国也就岌岌可危了。

秦赵大战犹酣之际,在秦国做质子的燕国太子丹逃归故国。为了挽救燕国的危亡,他亲自导演了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荆轲刺秦”。

太子丹本是秦始皇孩提时代的挚友,当初太子丹在赵国做质子,与秦始皇是幼年伙伴。可是,秦始皇立为秦王,太子丹质于秦,而秦始皇待之甚薄,不加礼遇。太子丹备遭凌辱,怒火中烧。

秦始皇十五年(前232),太子丹寻机潜逃回国。他清醒地看到燕与秦势不两立,秦国“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他急于弱秦复仇,于是与太辅鞠武商议对策。鞠武劝他静观待变,不要因急于复仇而招惹强秦。

过了一段时间,秦将樊於期获罪,逃亡至燕,投在太子丹门下。鞠武认为,强秦积怨于燕,已足以令燕国胆战心惊,太子丹潜逃更加深了怨恨,如果再收留秦国叛将,势必激怒秦王。他主张尽快将樊於期遣送出境,联合三晋、齐、楚和匈奴共同对付秦国。

太子丹认为这个方略很难收到成效,所以积极筹划刺杀秦王。荆轲因此而名著史册。

荆轲,卫国人,燕人称为荆卿。他“好读书击剑”,有谋略、有胆识, “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他是一位慷慨悲歌之士。荆轲嗜酒,每日与两位至交好友高渐离及狗屠饮于燕市。酒酣耳热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欢歌悲泣,旁若无人。燕国处士田光知其非寻常之人而善待之。

秦始皇灭韩攻赵,燕国形势紧迫,太子丹向田光请教对策,田光把荆轲推荐给他。太子丹恳请荆轲担当刺秦重任,他认为: “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国弱小,不是秦国的对手,而诸侯畏惧强秦,不敢联手抗秦。

因此,最佳的方略是派遣勇士出使秦国,设法胁迫秦王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领土。如若无法实现,不妨刺杀秦王。这样一来,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荆轲略表推辞,见太子丹顿首固请,便慨然允诺。于是,太子丹尊荆轲为上卿,优礼备至,提供最好的住房、食品和奇珍异物,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王翦破赵,虏赵王,进兵至燕国南界,寻机渡过易水伐燕。燕国上下震动。太子丹敦促荆轲尽快赴秦。荆轲请求两样东西,一是燕地督亢的地图;二是樊於期的首级。他认为,秦始皇急于夺取燕国领土,又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缉捕樊於期,献上这两样礼物,可以获得秦王的信任。

太子丹当即答应提供地图,而樊於期的人头则不忍心。荆轲亲自面见樊於期。樊於期报仇心切,当即自刎而死。

太子丹又为荆轲提供了四个条件:一是赵国工匠徐夫人锻造的匕首。这种匕首价值百金,锋利无比,又以毒药淬之,可以见血封喉。匕首藏于地图之中,以便携入秦宫。二是燕国勇士秦舞阳。他“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太子丹令秦舞阳为荆轲副手。三是敢死之士二十余人。众勇士也随从入秦。四是价值千金的财物,供荆轲打通关节使用。

荆轲还约一位朋友同行,由于路途遥远,尚未赶到。太子丹急不可待,怀疑荆轲有悔改之意。荆轲怒,立即出发。太子及其亲信宾客都身穿白色衣冠送行。在易水岸边,众人敬酒壮行,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至秦,通过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向秦王进言:燕国“愿举国为内臣,此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还送来樊於期的人头。秦始皇闻之大喜,于是决定身着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使者。

荆轲等人奉命晋见。荆轲捧着樊於期头匣,秦舞阳捧着地图匣,顺次入殿。走到王位的台阶下,秦舞阳被威严的朝仪所震慑,脸上色变,身体颤抖,群臣产生怀疑。荆轲回顾秦舞阳,微微一笑,走上前去向秦王谢罪,请求宽恕这个没有见过大世面而有失礼节的蛮夷之人。

秦始皇不加怪罪,下令献上地图。荆轲从容地展开地图, “图穷而匕首见”。他左手抓住秦始皇衣袖,右手持匕首猛刺,“未至身,秦始皇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始皇,秦始皇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根据秦法,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事发于不测,而群臣手无寸铁,只能“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情急之中,提起药囊击打荆轲。秦始皇十分惊慌,不知所措。经左右提醒,他把剑匣推到身后斜抽出剑, “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身受重伤,毫不畏惧,奋力将匕首掷向秦始皇,击中桐柱。秦始皇连砍荆轲八剑。荆轲自知刺秦失败,他倚柱而笑,叉开腿坐着,大骂秦始皇,说: “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这时左右侍卫一拥而上,杀死荆轲。秦始皇惊魂方定, “不怡者良久”。

太子丹设谋刺杀秦始皇,实属下策。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从当时的形势看,无论荆轲刺秦是否成功,都很难挽救燕国覆灭的命运。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本身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而荆轲的为人还是令人钦佩的。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荆轲文韬武略皆佳,侠义胆识具备,可惜不得其用,只能以刺客闻名于世。慷慨悲壮的事迹,既令人赞叹不已,又令人悲之慨之。无论如何,荆轲也算是一位英豪。

荆轲刺秦王不成,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秦始皇大怒,下令增兵伐燕。燕、代也合兵抗秦。两国之兵难以抵御强大的攻势,被王翦、辛胜、李信等秦将打得落花流水,四散奔逃。秦军破燕、代于易水之西,乘胜进逼燕都蓟城(今北京城西南)。

秦始皇二十一年(前226)十月,蓟城失陷,燕王喜与太子丹退守辽东。李信率数千精锐追击,再破燕军。燕王喜被迫采纳代王赵嘉之策,主动将太子丹的首级献给秦国,以求宽恕。

燕王斩太子丹以献秦只能收一时之效。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始皇先后在南北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他派王贲为将,统率重兵,挥师北进,先攻辽东,俘燕王喜,然后回兵攻代,虏代王嘉。秦先后吞并韩、赵、魏、燕、楚五国。为了隆重庆祝,这年五月秦始皇下令“天下大醐”,恩准天下臣民饮酒欢乐,举行大型庆祝活动。五国皆亡于秦始皇之手,剩下的只有偏安一隅的齐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