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位伊始描绘蓝图

汉武帝在景帝后元三年(前141)正月登上了帝位。在古人的观念中,皇帝就是天子。天子的概念是什么呢?“父天母地,故称天子”, “天子无外,以天下为家,故称天家”。因此,皇帝拥有至尊的权力,权力包括全国最高的土地所有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司法权、监察权等。为示与众不同,皇帝的称号等在制度上都有严格规定。

蔡邕在《独断》卷上说: “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所在。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所至曰:幸。”

汉武帝当上皇帝,就意味着他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这个权力的汉武帝要做什么呢?汉武帝即位九个月后,也就是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十月,就召开了举贤良对策会议,会议上,汉武帝连续下发了三道制书,制书中表明了他的理想社会蓝图,同时要求参加会议的贤士大夫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商议出治国应采取的措施、办法等。

元光元年(前134)五月,再一次召开举贤良对策会议。会议讨论的主题与前次一样。要了解汉武帝,那么了解他在这两次会议上提出的治国的理想蓝图无疑是很重要的。

武帝是汉朝继高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之后的第六位最高统治者。他没有选择做一位守成的君主,而选择了大展宏图,开拓进取,创建理想社会的道路。

建元元年(前140)十月,武帝在举贤良对策会议的制书中,明确地指出:“朕承继先帝极尊之位、至美之德,传之无穷,而施之无限,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敢闲暇安乐,深思万事之端绪,犹惧有缺点失误,因此广泛招徕聘请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伦之极。朕垂听而问焉。”

这就是说,武帝要听的是治国的大道理中最精要、最高的理论问题。接着,武帝谈了他治理国家所想达到的理想目标。汉武帝提出的治国的理想蓝图,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以历史上五帝三王“改制作乐”治理天下,实行王道作为自己治国的楷模。

二是实现天人合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高度和谐统一。在社会方面,要做到通过教化而使政令措施得以执行,刑罚轻而奸邪的事情都得到改正,百姓和乐而政事宣明。自然界方面要做到“雨露降、日月星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福佑,享鬼神之灵”。

三是要做到五谷丰登,而使皇帝“德润四海,恩泽至于草木”,进而“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从上述所论不难看出汉武帝的宏图大略与雄心壮志。

元光元年(前134)五月,汉武帝再一次召开举贤良对策会议,会上又一次下诏申明自己治国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此次诏书下发之背景与上次所下诏书有所不同,但诏书内容依然强调:

其一,以历史上尧舜治国作为自己的榜样,效法周代成康的刑罚不用;要把国家治理得“德及鸟兽,教通四海”。

其二,要实现天人合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提出要使“星辰不孛(彗星不现),日月不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还要让祥瑞并出,如麟凤在郊薮、河洛出图书等。

其三,由于当时外事四夷的活动正在展开,所以强调了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等。

从这里可见武帝的治国理想蓝图,这个理想蓝图中的一部分只要付诸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如“五谷丰登”,虽然要求各种谷物都年年丰收那是不可能的,但通过兴修水利等措施使一部分土地上谷物丰收、多打粮食则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再如,通过招徕可以使周边一些少数民族臣服,通过反击匈奴的战争可以打败匈奴,从而阻止其对中原地区的侵扰,等等。这个理想蓝图一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现实,就成了后来汉武帝成就事业的一个思想基础。

但这个理想蓝图中的一部分无法实现,如要求“星辰不孛(彗星不出现),日月不蚀”等等是根本办不到的。有的事情也是一代人完不成的,如汉武帝生前要匈奴臣服汉朝,到他死时匈奴也没有臣服。有些事情根本无法实现,有的事情一代人无法实现,武帝也力求去实现,这就成了后来武帝失误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

这个理想蓝图对了解武帝是很重要的,如武帝想“德润四海,恩泽至于草木” “施乎方外,延及群生” “德及鸟兽,教通四海”等,这反映出当时中国新兴封建制度、封建阶级的首领对自己的事业、对国家前途充满着自信和美好的憧憬。

虽然汉武帝未能完全实现他的理想,但他在为此而奋斗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却是永世长存的,是留给后世的一座不朽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