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登上皇后之位 杀女争宠

武则天第二次入宫后不久,其子李弘也被册封为代王。这样,她就在妃嫔中有了较高的地位。但她并不自尊自大,相反,总是彬彬有礼,显得和蔼可亲。对于王皇后更是“卑辞屈体”,伺候得十分殷勤。王皇后大喜,以为自己选对了人,便在高宗面前不止一次地说武昭仪是如何如何的好。

唐高宗本来就喜欢武则天,武则天立为昭仪后的表现又十分得体,经王皇后这么一说,越发觉得武则天可爱。这样,萧淑妃就被逐渐冷落了。王皇后见萧氏终于败下阵来,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可是,她哪里知道,她的“计划”正潜伏着破灭的危机。

萧淑妃是被冷落了,但唐高宗专宠武则天,这是王氏始料所不及的。王皇后看到萧氏失宠之后得宠的不是自己,而是武昭仪时,才恍然大悟。她感到自己有些愚蠢,同时,又对武昭仪产生了仇恨的心理。

萧淑妃也许还不了解王皇后的计划。她眼睁睁地看到,打破自己美梦的是武昭仪这个“不速之客”。她未曾料到,这个从感业寺中迎来的美人,如此得宠,如此富有魅力,竟然轻而易举地取代了自己的地位。因此,发疯般地妒恨武则天,决心拔掉这颗眼中钉。

在这种情况下,王皇后和萧淑妃之间的矛盾缓和了。她们不再彼此攻击,而都将矛头对准了武昭仪,必欲先除之而后快。

武则天对王皇后和萧淑妃的用心十分清楚。以往的经历告诉她:要保住既得利益,就决不能退让。她必须同王萧二人进行一番较量,并取得胜利。

这不仅仅是寻常的后妃之间的争风吃醋。武则天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还反映了当时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因而显得十分尖锐。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他们三人各有长短:

王皇后出自名门,姿色秀丽,又是太宗亲自选定的儿媳,已为皇后,有许多达官贵人撑腰。但她与唐高宗感情不深,又无子女,且喜妄自尊大,在后宫中比较孤立。

萧淑妃长得漂亮,与高宗感情较深,又生有一男二女。但在朝廷中势力单薄,在后宫中没有威信。

武昭仪不仅生得美丽,聪明巧慧,与高宗感情很深,而且在后宫中威望较高,朝廷中也有一部分支持者。但出身低微,曾经当过唐太宗的才人。

与王皇后、萧淑妃相比,武则天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与唐高宗有深厚的感情。但是,王皇后有很大势力。萧淑妃也不好对付。因此,谁胜谁负,就要看谁的手段高明。

王皇后和萧淑妃反对武则天的劲头很足。但她们不能很好地合作,只是各自为战,捏造事实,给武昭仪脸上抹黑。而武昭仪则不然。她一方面无微不至地体贴唐高宗,另一方面,在后宫中拉拢势力,特别是拉拢被王皇后排斥的那些人, “伺后所不敬者,必倾心与相结,所得赏赐分与之”,通过她们掌握王皇后、萧淑妃的一言一行,“后及淑妃动静,昭仪必知之”,然后调盐加醋,告诉高宗。这样,高宗便不信王皇后和萧淑妃而独信武昭仪。史书说: “帝终不纳后言,而昭仪宠遇日厚。”

虽然如此,唐高宗还没有马上废掉王皇后的意图。武则天认为,有王皇后在,她自己就不得安宁,更不可能当上皇后。这一劲敌必须扫除。

永徽四年(653)末,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孩。唐高宗很喜爱,视为掌上明珠;王皇后无儿无女,也很喜欢。永徽五年初春的一天,王皇后来到武则天的住所,看视胖乎乎的小公主。王皇后一走,武则天就偷偷扼杀了自己的女儿,并给她盖上了被子。

一会儿,唐高宗来了,武则天装出笑脸,走到床前,去抱公主。一揭被子,便惊慌失措,大哭起来。高宗被这突如其来的事弄得摸不着头脑,就问身边的人是怎么回事。得到的回答是:皇后刚来过。高宗大怒,说道:一定是皇后干的。武昭仪见阴谋得逞,又抽泣着把王皇后的罪状诉说了一遍,从而激怒高宗,使他将皇后废立,提上了议事日程。

此事未必完全可靠。但事实上,此事确已拉开废立皇后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