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来运转

武则天多么希望唐高宗把她接进宫去,但她也知道,像她这样的尼姑,要重入宫阙不大容易。正当她为此忧虑的时候,京师长安发生了两件与政局有关的大事:

首先,武则天在感业寺生了一个男孩,这就是后来的太子李弘。关于李弘的生年,史书记载不一。《旧唐书·孝敬皇帝传》云:上元二年(675),太子弘薨,年二十四。依此逆推,武则天生子于永徽四年(653)。《通鉴》卷二百云:显庆元年(656), “立皇后子代王弘为皇太子,生四年矣。”

《全唐文·孝敬皇帝睿德记》云: “年才一岁,立为代王。”《唐会要》卷二: “李弘永徽四年正月封代王。”据此,则当以三年出生为是。不过说正月封代王似有误,因同年五月武则天才从感业寺重新入宫。又,永徽六年十一月,许敬宗奏言: “永徽爰始,国本未生,权引彗星,越升明两。”彗星指燕王忠。由此可知李忠立为太子时,李弘尚未诞生。燕王忠是永徽三年七月立为太子的,而李弘之生当在七月以后。李弘的降生,无形中抬高了武则天的身价。

其次,王皇后与萧淑妃争风吃醋,矛盾达到了尖锐化的程度。

王皇后是西魏大将王思政的玄孙女。其父母两家都与唐室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唐高宗为晋王时,她在同安公主的推荐下被太宗选为晋王之妃。贞观

十七年(643),李治当上皇太子后,她被册为太子妃。高宗即位不久,她又被立为皇后。她是唐太宗心目中的好儿媳,长得也很有姿色,但却不大为高宗喜欢。只是出于对唐太宗的顺从和对长孙无忌等佐命大臣的尊重,才将她立为皇后的。

萧淑妃为何许人,史无明文记载,可见其家世不如王氏。李治当太子时,她被选入东宫,封为良娣。高宗即位,她又被升为淑妃。在当时众多的嫔妃中,她是唐高宗比较喜欢的一个。王皇后不会生儿育女;萧淑妃却儿女双双,从而直接危及王皇后的地位。因此二人勾心斗角。这又引起了唐高宗的不快。

这两件事都为武则天离开感业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永徽四年(653)春,王皇后与萧淑妃之间的关系空前紧张。王皇后的命运关系到士族官僚的利益。如果王皇后倒了台,那么,与她相关连的士族利益必然遭受损失。所以他们要想方设法,阻止萧淑妃地位的上升。长孙无忌等人经过一番密谋后认为,燕王忠是高宗长子,而生母卑贱。若立他为太子,一则可以扼断萧淑妃的晋升之路,再则不会影响王皇后的地位。于是联合上奏,请立燕王。

高宗看他们的要求颇为强烈,又迫于立嫡以长的传统观念,便立燕王忠为皇太子。但是,萧淑妃并不因此而罢休,继续在高宗面前说王皇后的坏话。燕王忠立为太子,萧淑妃受宠如故,使得王皇后更加嫉妒。她也时常在高宗面前说萧淑妃的坏话,但高宗不予理睬,急得她无计可施。忽然,她想起了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关系,以为武则天有子,可以夺萧淑妃之宠,若使她二人相争,则自己必能收渔翁之利,就在同年五月建议高宗把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回宫中。而这正是高宗求之不得的好事,当然一拍即成。

于是,武则天奉唐高宗之诏,告别了生活四年之久的感业寺,再一次踏进了皇宫的大门。第二次入宫以后,她被高宗册封为“昭仪”。昭仪,正二品,是妃嫔中较高的一等。当时,武则天已经二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