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矛盾

〔明堂立誓〕皇位继承问题初步解决,并没有消除李氏子孙与武氏诸王之间的矛盾。由于武则天先是举棋不定,后来倾向于李氏,遂使李氏势力大增;武氏诸王很不得志,魏王武承嗣眼巴巴地得不到皇太子地位,气得一病身亡。

武承嗣虽死,其他诸王尚在。为了使李氏继位得以顺利实现,也使武氏免除灭顶之灾,武则天煞费苦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消弥太子兄弟与武氏诸王之间的矛盾。

其中一条,就是令子、侄立誓明堂,永言和好。史载圣历二年(699)四月,壬寅(18日),武则天“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铭之铁券,藏于史馆”。可知参加发誓的有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梁王武三思、千乘王武攸暨等。宣誓地点在明堂,也就是“通天宫”。誓文曾铸于铁券,藏于史馆,可惜未流传下来,但其中心意思肯定是向天神地灵保证他们永远和好,决不争斗。此举可谓用心良苦,对于矛盾的双方来说,无疑是一种约束。

〔李武联姻〕婚姻关系是两性的结合,本来不具有政治目的。但在阶级社会里,特别是在统治阶级的上层中,婚姻关系却常常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西汉以来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所谓“和亲”,绝大多数都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即通过婚姻关系融洽感情,达到缓和矛盾的目的。而且,这种方法在历史上有时也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唐初,高祖给武士獲做媒,后来太宗又纳武则天为“才人”,都具有君主关照功臣的政治因素。武则天对此当然非常熟悉。为了从感情上改善李武关系,武则天亲自出面,促使李氏与武氏通婚。除先前以武攸暨尚太平公主以外,又以皇太子之女新都郡主嫁武承业之子陈王武延晖,永泰郡主嫁武承嗣之子南阳王武延基,安乐郡主嫁武三思之子高阳王武崇训。这种姑表婚姻,不仅对调节缓和李武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而且由此结合、繁衍出一个李武婚姻政治集团。

〔严禁李武磨擦〕立誓和通婚对李武两氏虽有约束,但并不能保证不发生磨擦。魏王武延基与邵王李重润及永泰郡主之间发生的严重争执,便是证明。对于这场严重的争执,今人往往不明真相,多有误解。实际上,事情始末是这样的:

大足元年(701)秋季某日,皇太子的长子邵王李重润到妹妹永泰郡主家作客。妹夫武延基正好在家。当他们谈到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时,意见分歧,发生争执。三人皆血气方刚,不能克制自己,旧怨重提,愤争不已,惊动四邻。

武则天闻而大怒,认为他们违背了明堂誓约,有伤于李武和气,简直不成体统,令皇太子予以处罚。皇太子怕动摇自己的地位,遂“大义灭亲”,皆令自缢,将事情了结。武延基等不是武则天下令杀死的,但他们的死却与武则天有直接的关系。这件事说明武则天是严禁李武磨擦的,不然,皇太子是绝不会轻易令子女自杀的。

〔提倡忠孝谦让〕采取强硬手段,禁止李武磨擦,固然能起到一些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必须从思想上进行教化。为此,武则天晚年,特别提倡忠孝谦让和友爱。

圣历二年六月,也就是令子侄立誓明堂以后的两个月,武则天亲自撰写并书写了《升仙太子庙碑》。对此,后人多有非议,以为是吹捧张昌宗之作。然此碑犹存,细读碑文,可知事实并非如此。“升仙太子”字

子乔,本是周灵王的太子,传说才高德隆,但不贪于宝位,主动让贤,漫游于伊洛之间。喜欢吹笙,作凤鸣之声,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又尝遇桓良于缑山。某年七月七日,乘白鹤立于山颠,举手谢时人而升仙。武则天在令子、侄立誓后为升仙太子修庙立碑,显然是教育子侄不要争权夺利。

大足元年(701)五月,武则天又撰写了《许由庙碑》。许由传说是陶唐时期的隐士,字武仲。为人正直, “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尧让天下于他,他拒不接受,偷偷逃走,耕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 “终身无矜天下色。”可见武则天撰写《许由庙碑》与撰书《升仙太子庙碑》具有相同的政治目的。大约与此同时,武则天还颁发了《停杨素子孙京官侍卫制》。制文说隋尚书令杨素, “感乱君上,离间骨肉”, “生为不忠之人,死为不义之鬼,身虽幸免,子竟族诛”, “其杨素及兄弟子孙已下,并不得令任京官及侍卫”。名为贬黜杨素子孙,实为提倡忠义,敬告王公百僚,不许在李武之间煽风点火,挑拨离间。

〔西返长安〕自决意以李氏为太子后,武则天便开始注意从感情上与之接近。召回李显,立为太子,以诸子为王,诸女为郡主,并以其第三女下嫁武氏;以李旦为相王,解除对他的软禁,授太子右卫率,复拜司徒、右羽林大将军,夏令其诸子出阁。每游宴,皆以太子、相王等相随,吟诗作赋,谈天说地。大足元年(701)十月,武则夫又率太子、相王及其诸子西返长安。

自永淳元年(682)以后,武则天一直驻跸神都,何以二十年后,以七十八岁高龄而率子孙西幸?在这二十年内,武则天从未忘记长安,那里是她的出生地,有她童年甜蜜的梦幻,有她当皇后的惬意,当然还有那感业寺里的辛酸。特别是,那里有李氏的宗庙和高宗的陵寝。

那宏伟庄严的长安宫殿,就是李唐江山的象征。从当时情况来看,武则天选择此时西返长安,主要是进一步从感情上缩短与李氏的距离,融洽与李显、李旦之间的关系。

西返途中,适逢大雪,天寒地冻,太子曾亲为武则天暖脚。至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苏瑰进《圣主还京乐舞》。武则天与太子等御行宫观看,母子都很快乐。至京,长安令富嘉谟等上《驾幸长安起居志》,长安城一下子改变了原来的气象。

武则天到达京师后,即大赦天下,改元长安。武则天在京师整整住了两年。这两年,她是在繁忙中度过的。当年十一月她下令改含元宫为大明宫,恢复该宫原来的名称,任命郭元振为凉州(今甘肃武威)都督、陇右诸军大使,以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定。

长安二年(702)正月,她在长安创设武举。接着又调兵遣将,防御突厥。九月,她在大明宫麟德殿设宴招待吐蕃,使臣论弥萨,准其求和。十月,她又在麟德殿宴请日本国朝臣真人粟田,任命他为司膳卿。十一月,她准监察御史魏靖所奏,命苏颐复查来俊臣等所定旧狱,昭雪冤案。十二月,又做出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的决策。

长安三年(703)八月,京师遭受冰雹和暴雨袭击,神都留守李峤上表,请求武则天回驾神都。十月,武则天离开长安,抵达洛阳。长安四年,武则天又曾以吐蕃和亲欲二返长安,洛阳县尉杨齐哲等上书进谏,说:“陛下今幸长安也,乃是背逸就劳,破益为损”。结果没有成行。

武则天之所以不顾年高体迈,亟亟于长安之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并不是为了游玩,也不是由于西部边境吃紧,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想解除李武之间的隔阂,缓和李武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