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

武则天以女主君临天下, “移风易俗”,使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很大变化,不仅“万物维新”,风俗习惯展现出新的姿态,而且提高了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

武周地域广大,各地风俗不一,实难备述。这里仅略谈中原婚丧服饰节日活动概况。

〔婚丧〕当时在婚姻方面与唐初所不同的是严格要求按时嫁娶,禁止“别宅夫人”,力图使“内无寡女,外无旷夫”。至于婚礼,则与唐初并无多大差异。在丧葬方面的变化是,严禁“富族豪家”丧葬逾礼,铺张浪费。坟墓形制趋于规整,随葬明器与唐初变化较大,镇墓兽日渐高大凶猛, “唐三彩”大量出现。

〔服饰〕武周时期百官服饰略同上元、文明之制,稍有改作。即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并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八品九品服碧,并输石带。文武京官五品以上及七品清官,每入朝,常服裤褶。都督刺史及京官五品以上皆佩龟袋。其袋三品以上饰金,四品银,五品铜。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成八字铭。

长寿三年四月,敕赐岳牧金字铭袍。延载元年五月,则天内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衫,赐文武三品以上另外,武则天临朝,贵臣内赐高头巾子,呼为武家诸王样。至于百姓之服饰,除以上百官朝服外,皆随其所欲。唯一度“禁天下锦”,官吏百姓皆不得私存。

〔节日〕当时的节日活动颇为丰富。 “元日”(正月初一),祭祀迎神,鸣放鞭炮,丰食痛饮。“人日”(正月初七),作七莱羹,剪绿为人,贴于屏风或其他醒目之处。“十五”(正月十五)祭门神。 “月晦”(正月三十),临水会饮。 “寒食”,禁火,斗鸡,打愁,踏青,**秋千。“上巳”(三月三),郊游,作流杯之饮。“端午”(五月五),作粽,悬艾,竞渡,踏青。 “伏日”,进汤饼。 “七月七”,妇人穿针乞巧。 “七月十五”(浴佛节),进盂兰盆,浴佛行善。“九月九日”(重阳)作野餐,佩茱萸,饮酒。 “岁除”,击鼓驱鬼,守岁迎新。此外,时人喜欢养花。武则天曾作腊月幸上苑诗: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据说果真百花齐放,群臣惊叹不已。当时是否已经采用温室养花,不得而知;腊月花开是否可靠,姑置勿论。但武则天喜欢赏花则是完全可信的。有关洛阳牡丹的动人传说,恐怕多少也是有些根据的。

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是社会生产力解放程度的反映,也是文化是否发达的标尺之一。在封建时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历来都是比较低下的。夫权观念是禁锢人们思想的四条绳索之一。《唐律疏议》就竭力保护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秩序”。武则天为提高妇女地位做了不少努力。

首先,她特别强调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辅佐高宗的日子里,她就为“父在,为母服止替”的现象打抱不平。她上书说: “窃谓子之与母,慈爱特深。非母不生,非母不育。推燥居湿,咽苦吐甘。生养劳瘁,恩斯极矣。所以禽兽之情,犹知其母。三年在怀,理宜崇报”。要求父母同样看待,并且争得了父在为母服丧三年法规的颁布。

其次,她还组织“北门学士”,为妇女树碑立传,歌功颂德,撰《列女传》一百卷,《古今内范》一百卷,《内范要略》十卷,《保傅乳母传》一卷。这在以往都是罕见的。

再者,对于原来限制妇女社交活动的种种清规诫律,也予以放宽。例如,凡大朝会,允许命妇与百官杂处等。

在妇女的服饰问题上,也作了很大改革,规定妇人出行,不必著幕罗,戴帷帽即可。还允许妇女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如明堂初成,令东都妇女自由参观,“久之乃罢”。

当时妇女骑马、射箭、打球、穿男人服装,也是常见的事。神功元年,突厥入侵,古元应的妻子助夫守城,颇有功绩。武则天下制褒奖: “顷属默啜攻城,咸忧陷没。丈夫固守,犹不能坚;妇人怀忠,不惮流矢。由兹感激,危城重安。如不褒升,何以奖功!古元应妻可封为徇忠县君。"万岁通天元年以后,使上官婉儿“内掌诏命,群臣奏议及天下事皆与之”,成为活跃宫中的“女强人”。

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妇女的面貌。形成唐代女子相对自由解放,唐代婚姻的开放风气。而这种风气的形成,是与武则天提高妇女地位的努力分不开的。

以上史实充分说明,武周时期在文化方面也是颇有成就的,在唐代辉煌灿烂的文化史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武则天为振兴文化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综观武则天在独掌政权的二十一年内,不仅充分利用了贞观以来唐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且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她任贤纳谏,励精图治,不仅维护了帝国的尊严和强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新的局面,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