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边疆

应该指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怀柔抚慰政策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奏效的。由于有时在执行怀柔政策时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有些少数民族贵族受传统的影响较深,不以安居为意,常欲虏掠纵欲。因而,他们入侵内地,烧杀掠抢的事件也多次发生。这不仅严重扰乱了内地人民的正常生活,妨害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削弱了国防力量,影响了帝国的安全。

因此,武则天在实行怀柔政策的同时,对少数民族贵族的入侵深恶痛绝,坚决反击。为了巩固边防,武则天除实施怀柔政策外,还采取了许多措施。

〔收复安西四镇〕 “安西四镇”是唐王朝设在西域的四个军事重镇。初为龟兹(今新疆库车)、于阗(在今新疆和田南)、焉耆(在今新疆焉耆县西南)、疏勒,后以碎叶(在今中亚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代替焉耆。安西四镇统辖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对于畅通“丝绸之路”和巩固西北边防具有重要意义。高宗以后,由于突厥的再起和吐蕃的强大,安西四镇陷于吐蕃,朝廷几次废置,西域局势动**。

武则天临朝之初,安西四镇仍为吐蕃所有。当时高宗新崩,国有大故,不能征。永昌元年(689),形势有所好转,武则天即命文昌右相韦待价为安息道大总管,安西大都护阎温古为副总管,讨伐吐蕃。韦待价等至寅识迦河,逗留不进,败于吐蕃,加之遇上大雪, “士卒冻馁,死亡甚众。”武则天闻知大怒, “待价坐流绣州(治所常林,在今广西桂平县南),温古处斩。”

翌年,更以文昌右相岑长倩为武威军大总管征讨吐蕃。但因武则天即将称帝,军队没有出发。武周政权建立后,西州都督唐休璟“上表请复取四镇”。武则天鉴于前几次军事上的失利,在统帅人选上特别慎重。有一个将领叫王孝杰,京兆新丰(今属陕西临潼)人,高宗时随军征讨吐蕃,大非川战败被俘。吐蕃赞普(国王)看其貌像他父亲,厚加礼遇,久在吐蕃中,知其虚实,后放归。武则天看到休璟表奏后,立即任命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唐休璟和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为副总管,率军直逼西域。

长寿元年(692)十月,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驱逐了吐蕃入侵者, “克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而还”。

捷报传到神都,武则天极为高兴,对侍臣说: “昔贞观(627~649)中具竣得此蕃城,其后西陲不守,并陷吐蕃。今既尽复于旧,边境自然无事。孝杰建斯功效,竭此款诚,遂能裹足徒行,身与士卒齐力。如此忠恳,深是可嘉。”遂拜王孝杰为左卫大将军。明年,迁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荣任宰相。

〔派兵驻守边疆〕“边疆”是与“内地”相对而言的。没有“边疆”,也就无所谓内地。但是一些著名的大臣,往往看不到这一点,而认为“边疆”是无补于国家的不毛之地。太宗时的名相魏征持这种观点。武则天的大臣持此说者也不止一人。武则天是十分注意纳谏的,但对于这种言论,则一概弃而不用。

史载,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以后,鸾台侍郎狄仁杰请罢而不守。他上书说:

臣闻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域之外。故东距沧海,西隔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自典籍所记,声教所及,三代不能致者,国家兼之矣。陛下今日之土宇,过于周汉前朝远矣。若使越荒外以为限,竭资财以骋欲,非但不爱人力,亦所以失天心也。近者,国家频岁出师,所费滋广。西戍四镇,东成安东,费用不支,有损无益。如臣所见,请捐四镇以肥中国,罢安东以实辽西。况绥抚夷狄,盖防其越逸。苟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窥其窟穴,与蝼蚁计较长短哉!伏愿陛下弃之度外,无以绝域未平为念。但当敕边兵谨守,以待其自败,然后击之。

虽然狄仁杰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但他在这份奏章中,仅仅看到了守四镇的艰难,而没有看到弃四镇的危害;仅仅提出敕边兵谨守,而没有看到四镇对“守边”的作用。因而“请捐四镇以肥中国”的建议显然是错误的。狄仁杰的建议一提出,右史崔融立即上书表示反对。他在回顾了唐虞(尧舜)以来“北狄”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之后说:

至唐,太宗方事外讨,复修孝武旧迹,并南山至于葱岭为府镇,烟火相望焉。其在高宗,励精为政,不欲广地,务其安人。徭戍繁数,周度减耗,复命有司拔四镇。其后吐蕃果骄,大入西域,焉耆以西,所在城堡,无不降下,遂长驱东向,逾高昌壁,历车师庭,侵常乐县界,断莫贺延碛,以临我敦煌。伏赖主上神鉴通幽,冲机测远,下严霜之令,兴时雨之兵,乃命右相韦待价为安息道行军大总管、安西都护阎温古为副问罪焉。至王孝杰而四镇复焉。今若拔之,是弃已成之功,忘久安之策。

显然,崔融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比狄仁杰高明得多。如果轻率地将安西四镇废弃,确实是“弃已成之功,忘久安之策”,不仅会丧失数千里江山,而且吐蕃等得寸进尺,将会带来更多的麻烦,甚至会使边疆地区为“绝域”所占,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武则天毅然采纳了崔融的意见,保留安西四镇。而且,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用汉兵三万人以镇之”。

神功二年(698),蜀州刺史张柬之上书,请罢姚州都督府。姚州都督府始置于麟德元年,治昆明之弄栋川(今云南姚安)。每年由四川派兵五百人戍守,指挥云南部落联合抗击吐蕃。天授中,武则天遣监察御史裴怀古安抚西南各民族。延载元年(694)六月,洱海地区首领董其率部落二十余万户内附。

接着,武则天又在姚州增设七镇,派兵驻守。而在这时,张柬之却上疏要求罢掉姚州都督府和云南的一切军事设施,认为保留姚州都督府是空竭府库而受役蛮夷,建议“省罢姚府,使隶府,岁时朝觐,同之蕃国。泸南(金沙江以南)诸镇,亦皆悉废,于泸北置关,百姓自非奉使人蕃,不许交通往来”。武则天断然拒绝了这种错误主张,从而维持了武周政权对“南中”的统治。

〔建立第二道边防线〕为了防止边疆少数民族贵族侵扰内地,造成边疆危机,武则天注意在与少数民族政权接近的地区设置第二道“边防线”。

首先,继续发挥各都护府的作用。登基之初,安东、单于、安北、安西等都护府依然存在,只是安东治所由平壤迁至辽东地区,各府辖境稍有变化而已。圣历二年(699),合并安北、单于二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

长安二年(702),分安西都护府北境,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各都护府仍然设都护、副都护之职,以抚慰诸蕃,缉宁外敌。

其次,选用良将,镇守边陲。要想保卫边疆,克敌制胜,没有良将是不行的。武则天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臣轨》一书中,武则天就曾列《良将》一章,提出良将要有五材四艺。

所谓“五材”,指“智而不乱,明不可蔽,信不可欺,廉不可货,直不可曲”。

所谓“四艺”,即“受命之日,忘冢;出家之日,忘亲;张军鼓宿,忘主;援枪合战,忘身”。此外,还要懂御众之术、攻守之法,有先见之明。登基称帝以后,武则天所招揽的人才中,就有不少文武兼备之士。

为了选出良将,武则天还曾专门令文武七品以上荐举。对于那些英谋冠代,走若追风之类的人,都要予以搜拔。为了选拔能征善战之士,长安二年正月,武则天还创设了武举。考试内容有七:

射长垛。试射长垛三十发,不出第三院为第,入中院为上。入次院为次上,入外院为次。

骑射。发而并中为上,或中或不中为次上,不中为次。马枪。中三板四板为上,二板为次上,一板及不中为次。

步射。射草人中者为次上,虽中而不符合射击要求或虽符合要求而不中,皆为次。

材貌。身长六尺以上者为次上,以下为次。言语。有神采堪为统领者为次上,其余为次。

举重。亦称翅关。以能举五次者为上第。长安三年,武则天又令天下诸州教人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申奏,从而使武举成为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办法?熏培养了不少军事人才。其中守边最有名的大将当数娄师德、唐休璟、张仁愿、郭元振等人。史载,娄师德任大将在河陇, “前后四十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唐休璟熟知边事, “自碣石西逾四镇,绵亘万里,山川要害,皆有记之。"

张仁愿先后任幽州都督、并州都督府长史,善用兵, “号令严,将吏信伏、按边抚师,赏罚必直功罪。”郭元振“善于抚御,在凉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此外,解琬、薛讷等人也比较突出。解琬熟习边事,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以功擢御史中丞、兼北庭都护、西域安抚使, "多为长利,华虏安之。"

薛讷是已故左武卫大将军薛仁贵的儿子,前后摄左武威卫将军、安东经略、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等职, “久当边镇之任,累有战功。”

再者,优待军属,广置屯田。设置第二道防线,必然需要重兵。能否照顾军属利益,对于边防能否巩固是十分重要的。武则天坚持不向军属征收租调。这一点不见于史书,但在《敦煌资料》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原始记载。不仅不征租庸,而且命令州县“劝课殷有之家,助其营种,勿使外人侵欺”,时时“加意抚存”。为了减轻内地人民的军费负担,减少转运之劳,特别是保障边兵的供给,武则天还鼓励边将广开屯田。

如前所述,娄师德在丰州、河源等地,郭元振在凉州等处,垦荒种粮,积谷甚丰,对经济的发展,对西北边防的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还在沿边地区建立民兵组织。万岁登封元年(696)令山东近边诸州置武骑团兵。圣历元年(698)复令大河南北置武骑团。所谓武骑团兵,就是不脱产的武装骑兵,敌来即上马拒战,敌退则解甲耕田。

从总的情况看,武则天所建立的第二道防线是比较完整的。当然,各地的情况不尽一致。西北地区,可谓之强大。东北地区,则相对薄弱这主要是因为要集重兵于西北,以防御强大的吐蕃和突厥。

〔坚决打击侵扰者〕武则天虽然刻意设置第二防线,但仍不能完全消弥某些少数民族的侵扰,吐蕃、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仍常常入侵。对于这些侵扰者,武则天毫不留情,坚决打击。试以对吐蕃、契丹、突厥的战争为例加以说明。

吐蕃。吐蕃自论钦陵兄弟统帅兵马以来,自恃强大,威震诸蕃。长寿元年王孝杰率军收复安西四镇以后,吐蕃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延载元年春,吐蕃首领勃论赞勾结突厥伪可汗。阿史那馁子入侵冷泉、大岭,为武威道行军总管王孝杰所破,死伤万余人,狼狈而退。碎叶镇守使韩思忠趁机攻破泥熟没斯城。证圣元年七月,吐蕃寇临洮。武则天立即任命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讨之。

次年一月,复遣娄师德为副总管以助讨。三月,双方大战于洮州素罗汗山。官军失利,损失惨重。王孝杰被免为庶人,娄师德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吐蕃论钦陵遣使请和,以撤去安西四镇守兵,索取十姓之地(即西突厥故地)为条件。

武则天闻听大怒,拒绝所提苛刻条件。圣历二年,论钦陵兄弟及其党羽为赞普器弩悉弄所杀。赞婆率所部千余人来降:武则天遣羽林飞骑迎接,授赞婆为特进、辅国大将军、归德郡王,令率所部镇守河源。久视元年,吐蕃翻莽布支攻凉州,围昌松县城,则天命左肃政台御史大夫魏元忠为陇右诸军大总管,率陇右诸军大使唐休璟出击。唐休璟与翻莽布支战于洪源谷, “被甲先陷阵,六战皆捷,吐蕃大奔,斩首二千五百级。”

长安二年,吐蕃赞普亲自出马,入侵悉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西北)。悉州都督陈大慈沉着应战,四战皆克。至此,吐蕃终于无力再战。“于是吐蕃遣使论弥萨等入朝请和。”

契丹。契丹是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居于辽河上游, “东与高丽邻,西与奚国接,南至营州(辽宁朝阳),北至室韦。”唐初以来,时叛时降。武周初期,其酋长李尽忠任松漠都督,其内兄孙万荣任归城州刺史。孙万荣曾“以侍子入朝,知中国险易”。李尽忠颇有政治野心。万岁登封元年(695),二人以受营州都督赵文朔侮辱为口实,举兵攻陷营州,杀赵文朔,公然发动叛乱。

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以孙万荣为将,纵兵南下,进逼檀州(北京密云一带)。武则天怒其叛乱,下诏改李尽忠为“尽灭”,万荣为“万斩”,遣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等二十八将率军讨伐。接着,又以春官尚书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畴为副使以防契丹西进。八月,李尽忠等闻官军将至,施展毒计,释放攻破营州时所获官兵数百名,诈言契丹兵少食尽,官军至即降,引诱官军上当。由于缺乏统一指挥,诸将贪功冒进,结果中途遭到契丹伏兵截击,伤亡惨重。

败讯传来,武则天乃以右武卫大将军武攸宜为清边道大总管,募天下士庶家奴等随军以击契丹;同时诏山东近边诸州设置武骑团兵,以防契丹南下。

九月下旬,突厥默啜请为武则天之子,归还河西降户,然后帅部以讨契丹。武则天令阎知微、田归道册授默啜为左卫大将军、迁善可汗。十月,李尽忠死,孙万荣代领其众。默啜乘官军吸引契丹主力之机,袭破松漠都督府,俘李尽忠、孙万荣的妻子而归。

孙万荣收拾余众,军势复兴,遣别将骆务整、何阿小攻陷冀州(河北冀县),进逼瀛州(河北河间县一带),河北震动。于是,武则天起用王孝杰为清边道总管,与羽林卫将军苏宏晖率兵十七万以讨之。

史载, “孝杰军至东峡石谷遇贼道隘,虏甚众。孝杰率精锐之士为先锋,且战且前,及出谷,布方阵以捍贼。后军总管苏宏晖畏贼众,弃甲而遁。孝杰既无后继,为贼所乘,营中溃乱,孝杰坠谷而死,兵士为贼所杀及奔践而死殆尽。”

王孝杰跳崖自尽后,孙万荣更加猖狂,攻入幽州(今北京市西南部),杀人放火。武攸宜遣将救城,不克。武则天又命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神兵道大总管,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娄师德为清达道大总管,右武威卫大将军沙吒忠义为清边中道前军总管,将兵二十万以赴之。当时孙万荣“甚锐”,鼓行而南, “残瀛州属县,恣肆无所惮。”

与此同时,也遇到地方州县的顽强反抗。如叛军进攻河北文安县时,县令王德表“励声抗节,誓志坚守”;进攻枣强时,县官裴同“率疲弊之卒,当勇锐之师,悬门以拒攻”。这说明叛军的种种暴行,已激起了河北军民的强烈反抗。

官军在屡败之后,正发愤雪耻,形成强大的攻势:大总管武攸宜出镇蓟门,切断孙氏归路;总管沙吒忠义、王伯礼、安道买兵出易水,御史大夫娄师德、总管高再牟、薛思行出于中山,长史唐奉一出洛魏,前军总管杨元基等出契丹之东北,总管李宏颜等略其西南,将契丹叛军团团围住。经过激烈的决战,前后九阵,打败契丹,斩获何阿小、马行尉、杨奉节等“魁首巨蠹三百余人”,又俘虏骁将李楷固、骆务整,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孙万荣率千余名骑兵败逃,契丹军大溃。前军总管张九节设伏兵拦截,孙万荣无计可施,与家奴逃至潞河东,在树下休息时,被其奴斩首。“九节传之东都,余众溃”。时在万岁通天二年六月三十日。孙万荣死后,契丹不能自立,东北复定。

突厥。突厥在则天登基之后,仍分为东西两部。西突厥衰微,武则天抚而扶之。史载, “则天临朝,(西突厥)十姓(即五咄陆和五弩失毕)无主数年,部落多散失。”垂拱初,遂擢授阿史那弥射之子左豹韬卫翊府中郎将阿史那元庆为左玉钤卫将军兼昆陵都护,令袭封为兴昔亡可汗,押五咄陆部落;授阿史那步真之子阿史那斛瑟罗为右玉钤卫将军兼蒙池都护继往绝可汗,押五弩失毕部落。后为东突厥所逼,继往绝可汗收其余众人居内地,则天封其为“竭忠事主可汗”。

此时的东突厥,亦被称为北突厥或后突厥,自恃强大,时叛时降。延载元年(694),骨笃禄死,诸子年幼,其弟默啜自立为可汗。此人颇具智算,狡诈异常。“负胜轻中国,有骄志,大抵兵与颉利时略等,地纵广万里。”

这年春天,默啜率军入灵州, “杀掠人吏”。武则天以薛怀义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内史李昭德为行军长史,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苏味道为司马,率朔方道总管契芯明、雁门道总管王孝杰、威化道总管李多祚、丰安道总管陈令英、瀚海道总管田扬名等十八将军讨之,不遇敌而还。后慑于官军兵势,默啜不得不暂时收敛其野心。

天册万岁元年十月,默啜遣使请降。则天不咎既往, “册授左卫大将军、归国公”,且多方予以帮助。而默啜阳奉阴违,并无诚意。圣历元年三月,默啜遣使为其女求婚。六月,武则天命淮阳王武延秀入突厥,纳默啜女为妃,遣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等送之。

八月,武延秀一行至黑沙南庭,默啜拘之别所,以“与我蒸谷种,种之不生”; “金银器皆行滥,非真物”; “武氏小姓,门户不敌,罔冒为昏(婚)”为借口,立阎知微为南面可汗,自率十万骑兵南向击静难、平狄、清夷等军,围困妫、檀二州。

武则天以司属卿武重规为天兵中道大总管,左武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天兵西道总管,幽州都督张仁愿为天兵东道总管,率兵三十万击之。又命左羽林卫大将军阎敬容为为天兵西道后军总管,将兵十五万以后为后援。

这时,默啜已破飞狐、定州,进围赵州(河北赵县)。九月,武则天又命太子李显为河北道元帅以讨突厥。百姓“闻太子为元帅,应募者云集,未几,数盈五万”。

武则天又以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知元帅事,并亲自为之送行。看来,武则天是下决心要击败东突厥。但狡猾的默啜闻听狄仁杰率大军将至, “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自五回道去”,沙吒忠义等引兵蹑其后,不敢进逼。狄仁杰统十万兵追之。

默啜还漠北后,拥兵四十万, “甚有轻中国之心”,复立咄悉匐为左察,默矩为右察,各统兵二万,又立子匐俱为“拓西可汗”,自典大军,伺机南下。武则天“乃高选魏元忠检校并州长史,为天兵军大总管,娄师德副之,按屯以待”。默啜见东部壁垒森严,乃剽掠陇右牧马万匹而去。武则天诏魏元忠为灵武道大总管以备之。次年,默啜复侵盐、夏等州,掠夺羊马十万。

武则天再次调兵遣将, “以雍州长史薛季昶为持节山东防御大使,节度沧、瀛、幽、易、恒、定、妫、檀、平等九州之军。以瀛州都督张仁宣统诸州及清夷、障塞军之兵,与季昶犄角,又以相王(李旦)为安北道行军元帅,监诸将”。默啜见官军大集,无机可乘,乃退。长安三年六月,遣使复请和亲,直到武则天之世,不复入侵。

从上述情况来看,武则天是决不允许少数民族贵族入侵的。

〔对将士严明赏罚〕为确保国家边疆的安全,有效抵抗少数民族贵族的侵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武则天在建立第二防线、坚决打击侵扰者的同时,特别注意培养将士的忠君爱国思想。这主要表现在对将士赏罚严明。投敌者严惩不贷;立功者给予奖赏。

武则天对投敌者的惩罚是无情的。例如对阎知微的处理就是如此。阎知微是唐初建筑家阎立德的孙子。圣历元年(698)六月,武则天令其以豹韬卫大将军摄春官尚书的身份护送武延秀往突厥纳默啜之女为妃。默啜拘延秀,阎知微即屈膝投降,接受其伪南面可汗之号。默啜侵恒、定,围赵州,阎知微随军为之招降。当时将军陈令英等守赵州城西面,阎知微引诱说: “陈将军何不早降下?可汗兵到然后降者,剪土无遗。”甚至无耻地在城下与侵扰者携手唱什么《万岁乐》。陈令英谴责说: “尚书,国家八座,受委非轻,翻为贼踏歌,无惭也?”阎知微仍唱道: “万岁乐,万岁年,不自由,万岁乐”。

后来阎知微被默啜抛弃,乃还。对于这样一个卑鄙无耻,丧失国家尊严和民族气节的败类,武则天怒不可遏, “命磔于天津桥南,使百官共射之,既乃剐其肉,判其骨,夷其三族。”

对于在巩固边疆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武则天则予以重赏和表彰。如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武则天对其作了高度评价,她说: “贞观中,西境在四镇,其后不善守,弃之吐蕃。今故土尽复,孝杰功也。”并且迁孝杰为左卫大将军,复擢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封清源县男。孝杰跳崖牺牲后,武则天又追赠孝杰夏官尚书,封耿国公,拜其子为朝散大夫。唐休璟镇守西陲,屡有战功,武则天擢为右武威、金吾二卫大将军,对他说:“恨用卿晚!”进拜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

妇女有功也一视同仁地封赏。如突厥南侵时,平州刺史邹保英妻奚氏,助夫作战, “率家僮及城内女丁相助固守”抵抗叛将李尽忠的围攻。武则天闻讯,优制封她为诚节夫人。古元应妻高氏助夫守飞狐县城,功绩卓著,武则天下制书褒奖说: “顷属默啜攻城,咸忧陷没。丈夫固守,犹不能坚;夫人怀忠,不惮流矢。由兹感激,危城重安。如不褒升,何以奖劝,古元应妻可封为徇忠县君。”

对于那些表现出民族气节的忠烈之士,亦大加褒扬。如契丹寇河北定州,义丰、北平二县坚守不降。武则天改义丰为立节,改北平为徇忠。监察御史裴怀古随阎知微入突厥,默啜欲授以伪官,怀古不受,遂为所囚。以后寻机逃离魔掌,历尽千辛万苦,返回洛阳。武则天引见,迁祠部员外郎。田归道使突厥,面对默啜威胁, “辞色不挠”,归来后武则天重之,擢为夏官侍郎“甚见亲委”。

在与孙万荣作战时,龙山军讨击副使许钦寂兵败被俘,叛军将围安东城,令钦寂劝说守城者投降。时安东都护裴玄圭在城中,钦寂高喊: “狂贼天殃,灭在朝夕,公但谨守励兵,以全忠节。”慷慨激昂,遂为叛军所害。武则天下制褒美,赠蕲州刺史,谥曰忠。

严惩叛徒,厚奖烈士,无疑是在提倡忠君爱国思想。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样赏罚分明,对于鼓舞士气、巩固边防是有积极作用的。

武则天是一个女子,但她目光远大,有胆有识。她重视处理国际关系和民族关系。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民族亲近政策和“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坚决反对各民族之间的侵扰,并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

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吐蕃、突厥、契丹数十来年迅速发展,人马精强,而中原“久属太平,多历年载,人皆废战,并悉学文”,军队作战能力下降,因此似乎没有取得像唐太宗时期那样威震四海的赫赫战功。但是,由于她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有力措施,保卫了国家的辽阔版图,甚至使帝国的影响比唐初还要有所扩大。

就此而言,武则天在军事外交方面也是颇有作为的。在她统治期间,国力是很强盛的。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值得骄傲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