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关系

武周政权是在唐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武周的外围和周边地区,存在着新罗、日本、印度、波斯、吐蕃、突厥、回纥、契丹等许多国家和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国家和民族,曾经与唐王朝发生过密切的联系,必然也要与武周政权发生各种关系。因此,如何处理国际关系和民族关系,是武则天登基后遇到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武则天对国际关系和民族关系是极为重视的。有关国际关系和民族关系的事,大都亲自予以处理。不仅如此,而且以抚慰和怀柔的准则,对承认武周地位,向往中原文化的国家和少数民族政权,皆予以支持、保护和优待。

史载,武则天规定: “东至高丽国(朝鲜),南至真腊国(柬埔寨),西至波斯(伊朗)、吐蕃及坚昆都督府(今中亚叶尼塞河上游一带),北至契丹、突厥、靺鞨,并为入番,以外为绝域。"

所谓“入番”,就是离武周神都较近的,应该来入贡的“蕃国”;所谓“绝域”,就是不受武周管辖的、遥远的国度。可以统称之为异邦别国。对异邦别国,武则天采取睦邻友好政策。其中对于“绝域”国家,武则天以平等态度对待。如果这些国家派使者来,武则天皆令予以厚待。

对于“蕃国”,武则天也没有什么特别要求,只要他们各守其土,按期朝贡,武则天便心满意足。如果这些国家的国王死了,武则天都予以册封。如,垂拱(685~688)中,武则天以高丽已故国王高藏之孙宝元为朝鲜郡王。圣历初(698),进左鹰扬卫大将军,更封忠诚国王,使统安东旧部,次年,以藏子德武为安东都督。

长寿二年(693)二月,新罗王金政明卒,武则天遣使立其子理洪为王,令袭为辅国大将军、左豹韬卫大将军、鸡林州都督。后来,理洪卒,复册其弟崇基为王,袭兄爵如故。万岁通天元年(696),封康国大首领笃婆钵提为王。钵提卒,又册立其子泥涅师师。对于这些国家的使节,武则天皆令予以热情招待,有的甚至亲自接见。如新罗王法敏死,子政明袭王,遣使者来朝,请要唐礼及其它文辞, “武后赐《吉凶礼》并文词五十篇。”

天授三年(692)。东天竺王摩罗枝摩、西天竺王尸罗逸多、南天竺王遮逻婆、北天竺王娄其那那、中未竺王地婆西那并遣使朝贡。武则天喜,慰而遣之。长安三年,(703)日本遣大臣粟田朝臣真人来华贡献方物。《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东夷·日本国传》载: “朝臣真人者,犹中国户部尚书,冠进德冠,其顶为花,分而四散,身服紫袍,以帛为腰带。亲人好读经史,解属文,容止温雅。则天宴之于麟德殿,授司膳卿,放还本国。”

可见,武则天对蕃国使者颇为礼重。使者返回时,除赏赐大量珍品作为回礼以外,还按路程远近,拨绮粮料。南天竺、北天竺、波斯、大食等国使者,给六个月粮;尸利佛誓、真腊、河陵等国使者,给三个月粮;林邑国使,给三个月粮。总之,武则天对于“绝域”和“蕃国”的态度始终是比较友好的。

对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武则天的要求比对“蕃国”要严。所谓严,并不是要求他们在经济上能对中央有多大帮助,而是要求他们在政治上绝对服从中央,各安其土,固守边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武则天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实行了明显的抚慰政策。

一是广泛吸收少数民族成员参预武周政治。《朝野佥载》卷四载:“周则天朝,蕃人上封事,多加官赏。”这便是武则天吸引蕃人参政的明证之一。由于吸引蕃人做官,因而当时少数民族成员任文职,尤其是任武职者很多。如铁勒人契芯明为左鹰扬卫大将军兼贺兰都督,百济人沙吒忠义为右武卫将军,靺鞨人李多祚为右羽林大将军。

二是允许少数民族酋长改过、和亲。突厥默啜反叛,侵扰灵州(治所回乐,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杀掠居人。武则天遣薛怀义为代北道行军大总管,率十八将军前去讨伐,不遇而还。默啜遣使入朝, “则天大悦,册授左卫大将军,封归国公,赐物五千段”。翌年,加授“迁善可汗”。后默啜请以女和亲,凤阁舍人张柬之以为不可,上书称: “自古未有中国亲王娶夷狄女者。”武则天不以为然。“命淮阳王武延秀人突厥,纳默啜女为妃。”

三是帮助少数民族政权发展经济。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神功元年(697)给突厥谷种四万斛,杂彩六万段,农器三千件、铁器万斤。这些种子、农具等等,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无疑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四是妥善安置降户。如意元年二月,吐蕃党项部万参人内附,五月灶蕃八千内附;延载元年六月,永昌蛮二十户内附;神功元年,昆明内附;圣历二年七月,吐谷浑一千四百,帐内附。对这些内附者,皆指定区域,予以存抚。正因为武则天与唐太宗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民族偏见,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怀柔、抚慰政策,因而,她也与唐太宗一样,赢得了不少“蕃夷酋长”的支持和爱戴。天授元年九月,来到洛阳的“蕃夷酋长”与文武百官一起,上书赞成登基,请求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唐为周。延载元年, “四夷酋长”又捐资请修“天枢”,以颂则天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