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建立大周王朝 布政维新

武则天办事极其稳重。特别是当女皇这件亘古未有的大事,决不能操之过急。当人们以为她马上要黄袍加身时,她偏偏用事实回答说:不,时机还不成熟。那么,她还要干什么呢?

垂拱四年(688)十二月二十七日,也就是拜洛受图后的第二天,薛怀义主持修建的明堂宣告竣工。据《资治通鉴》、《旧唐书》及《唐会要》等史籍记载,这座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由上、中、下三层组成。下层“法四时”,四门八窗。中层“法十二辰”,外为圆盘,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有圆盖,上置铁凤,以“黄金饰之”,势若飞翥。堂中有巨木,粗十围,贯穿上下,以铁索固“杨、栌、撐、棍”于其上。外置铁渠,以为排水之道。近看雕梁画栋,犹如地上天堂。远眺金碧辉煌,恰似仙山琼阁。其气势之宏伟,工艺之高超,是古来罕见的。

对于这座富丽堂皇的建筑,不少士人啧啧咂嘴,认为这是圣母神皇的一大奇功。他们说,明堂“顺春秋之左右,法天地之圆方。成八风而统刑德,现四序而候炎凉。跨东西而作甸,掩二七以疏疆。下临星雨,傍控烟霜。翔鹎坠于层极,宛虹拖于游梁。昆山之玉楼偃蹇,何曾仿佛;沧海之银宫焕烂,安足翱翔!”如此宏大之工程, “非至圣之精诚,孰能克勤乎此功!”但也有个别“礼官鸿儒”表示异议。他们说, “古之明堂,茅茨不翦,采椽不斫。今者饰以珠玉,涂以丹青,铁鹫入云,金龙隐雾,昔殷辛琼台,夏癸瑶室,无以加也。”在他们看来,武则天此举奢侈过度,劳民伤财,与夏桀、殷纣无异。不管群臣的议论如何,武则天对这座明堂的建筑是十分满意的。

首先,明堂的建成实现了她多年来的夙愿。自古帝王,皆以明堂布政为美。然而营建明堂,却不那么容易。所以有人说:“登封泰山,七十四主;有堂布政,无三数君”。就连大名鼎鼎的唐太宗,也没有获得“明堂布政”之美。武则天自参预朝政,每以前朝圣帝明王为比,常热衷于发挥古代盛事。她不仅是唐高宗封禅的倡导者之一,而且,还曾上表积极赞助高宗兴修明堂。

高宗多次集礼官议论明堂制度,设明堂县,改元总章,但终未能兴工营建。如今明堂建成,实现了高宗的遗志,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事。其次,明堂的建成,显示了她自己的权威和唐王朝的国力。以往帝王之所以鲜居明堂,原因固然很多,但索其要害,无非两端:一则不明制度,无从下手;一则国家贫困,力不从心。武则天修建的这座明堂,当然也需要有明确的制度、严密的组织和雄厚的财力。但“经始启兴,成之匪日”, “工以奔竞,人皆乐康。”这无疑显示了武则天的高明之处和唐朝国力的强大。再者,明堂的建成,为今后处理朝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武则天看到明堂时说: “大明堂者,天子宗祀之堂,朝诸侯之位也。开乾坤之奥策,法气象之运行,故能使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眷言盛烈,岂不美欤!”这话虽然夸大了明堂的作用,但说明明堂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这个中心修建得好,使用得当,无疑会加强行政管理。

此外,明堂的建成,正值拜洛受图之后,恰好可以“恭承天命”。所以,武则天特别高兴。她没有去理会那些“礼官学士”的诽谤,也没有去回味纷至沓来的贺表颂章,立即下令宴赐群臣,大赦天下,改河南县为合宫县,以志纪念,并且亲自给明堂起了一个高雅的名儿,叫“万象神宫”。

接着,开放明堂, “纵东都妇人及诸州父老人观”。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无不交口称赞。 “吐蕃及诸夷以明堂成,亦各遣使来贺”。“礼官鸿儒”的诽谤被嘹亮的颂歌淹没了。

于是,武则天诏曰: “时既沿革,莫或相遵,自我作古,用适于事。今以上堂为严配之所,下堂为布政之居。光敷礼训,式展诚敬。来年正月一日,可于明堂宗祀三圣,以配上帝。宜令礼官、博士、学士、内外明礼者,详定仪礼,务从典要,速以奏闻。”阐明了“自我作古,用适于事”的思想,将大享明堂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

永昌元年(689)正月一日, “大享明堂”活动如期举行。

《资治通鉴》二百〇四载:

春,正月,乙卯朔,大飨万象神宫。太后(武则天)服衮冕,措大圭,执镇圭为初献,皇帝(睿宗)为亚献,太子(李成器)为终献。先诣昊天上帝座,次高祖、太宗、高宗,次魏国先王(武士獲),次五方帝座。御则天门(洛阳宫南面中门),赦天下,改元(由垂拱改永昌)。

基本情况大抵如此,陈子昂为程处弼所上贺表云:

元正启祚,品物惟新。陛下郊祭天,总受群瑞,神灵庆戴,万福攸宜。斯实旷古莫闻,于今始见。喙飞蠕动,莫不欢心。

左史刘允济所上《明堂赋》亦云:

衣冠肃于虔诚,礼乐崇于景令。三阳再啓,百辟来朝。元 雾集,旌旗云摇。罗九宾之玉帛,舞六代之咸昭。泽被翔泳,庆溢烟霄。穆穆,皇皇焉。粤自开辟,未有若斯之壮观者矣!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由此可见,此次大享活动,是多么隆重庄严。从表面上看来,武则天大享明堂,完全是出于对神祗的崇拜。实质上,这种活动带有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古来帝王,莫不敬仰神祗,祭天祀地,三叩九拜。武则天生当神学未衰之时,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只要揭去迷信外衣,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祭祀活动,大都与政治有关。

武则天的躬祀先蚕,从驾封禅、拜洛受图便是如此。而明堂乃是替天行事的最理想的地方。由于明堂既是宗祀之所,又是布政之居,加之接受天命理应告祭神灵,因此,大享明堂既是拜洛受图的继续,又是“替天行道”,开始于“明堂布政”的标志。显然,它也是政治活动之一。这一点,还可以由改元的情况看出。武则天祭毕神灵后,当日即改元“永昌”,是取永昌帝业之意。可见此次大享明堂确实是具有政治目的的。这是武则天登基的前奏曲。

武则天懂得利用谶纬迷信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但是,她深深知道,拜洛受图、大享明堂这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她在大享明堂之后,立即布政明堂,开始了一系列“维新活动”。

其一,加强对官僚的控制。史载,永昌元年正月一日,武则天大享明堂,三日,受群臣朝贺,四日,即“布政于明堂,颁九条以训百官。”九条的内容如何?可惜:文多不载。

但从种种迹象来看,当与《臣轨》和《百僚新诫》相类似。推其要旨,应是要求群臣顺从天命,忠君爱国,各称其职,共昌帝业。

其二,进一步提高武氏地位。这一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则追遵武氏祖姥。永昌元年二月十四日,尊魏忠孝王武士獲为周忠孝太皇,妣杨氏为忠孝太后,文水陵为章德陵,咸阳陵为明义陵。十五日,尊五世祖鲁国公克已为太原靖王,高祖北平王居常为赵肃恭王,曾祖金城王俭为魏义康王,祖太原王华为周安成王。一则起用武氏家族成员。三月二十日,以天官尚书武承嗣为纳言,成为武氏外戚中第一个宰相。

其三,改羽林军百骑为千骑,牢固控制禁军。永昌元年十一月一日,武则天下令改元载初,颁《改元载初赦》,进一步“维新”:

改正朔。以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十二月为腊月,来年正月为一月。

优待阵亡战士家属。特赠战亡人勋两转,回授其期亲;若其子孤茕,州县给粮安养。征镇人家口,令州县存恤,劝课殷富之家助其营种,使之不受外人侵欺。

整饬风俗。令富商大贾节俭,不得衣服过制,丧葬奢侈,损废生业;州县长官,督天下百姓嫁娶以时,勿使外有旷夫,内有寡女。

刊正礼乐、文书。令有司刊正礼乐,删定律令格式,其不便于时者,内外五品以上官各举所知。九经文字,集学士详正,革其讹舛。

自以“瞾”为名。为避太后名,改诏曰制。

改革文字。自制而(天)、墨(地)、曰(日)、悪(臣)等十二字。以周汉之后为二王,封舜禹成汤之裔为三恪。

在以上诸项中,第二项旨在保护府兵制,第三项在改善社会风气,第四项在促进政治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是至为明显的。但是其余诸项旨在何处?武则天解释说:

仲尼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代可知。盖以文质相因,法度相改故矣。是以伏羲、高阳、有周皆以建子之月为正,神农、少昊、陶唐、有殷皆以建丑之月为正,轩辕、高辛、夏后、汉氏皆以建寅之月为正。后虽百代,可知者以此。虽遭遇不同,步骤殊致,未有不表明轨物,以章灵命之符者也。我国家创业,尝有意改正朔矣。所未改者,盖有由焉:高祖草创百度,因循隋氏;太宗纬地经天,日不暇给;高宗嗣历,将宏丕训,改作之事,屡发圣谟。言犹在耳,永怀无及。朕所以式尊礼经,奉成先志。今推三统之次,国家得天统,当以建子月为正。

人必有名者,所以吐情自纪,尊事天人。是故以甲以乙,成汤为子孙之制;有类有象,申繡明德义之由。朕令怀柔百神,对扬上帝,三灵春枯,万国来庭,宜膺正名之典,式敷行政之方。朕宜以瞾为名。

魏晋以降,代乏名儒,穿凿多门,形声转缪;结造新字,附会其情,吉今讹舛,稍益繁布。画规无端平之体,鲁鸟曾奔放之客,转相仿效,日滋日甚。遂使后生学徒,罔知所据,先王载籍,从此湮沈。言今浇漓,情深悯悼。思返上皇之化,伫移季叶之风。但习俗多时,良难顿改。特创制一十二字,率先百辟。上有依于古体,下有改于新文,庶保可久之基,方表还淳之意。

武则天这些话的意思是说,改正朔是“三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祖、太宗、高宗的遗志;以, “瞾”为名,是为了与她“怀柔百神,对扬上帝,三灵春枯,万国来庭”的情况相应对;改革文字,是为了纠正“古今讹舛”,以期返朴还淳。其实,这些都只不过是些冠冕堂皇的掩饰之词,与加强对官吏的控制,提高武氏地位一样,都是为改朝换代做准备的。